否定孩子的父母(父母言语上的否定)
否定孩子的父母(父母言语上的否定)咩咩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看似有效的教育言行,却正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受到了“惊吓”,让孩子小小的心灵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这样的方法百试百灵,咩咩却开始半夜惊醒,还突然生气,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开始哭闹,性格大变,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开始出现不知足抗拒并且有高烧极限,送到医院,医生说孩子是“厌食症状,极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外在的“惊吓”,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对父母而言,这样的言行也许只是出于对孩子望子成龙的一种期望,但是对孩子来说,你的言语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且多是消极的暗示。故事1:父母的“暗示”是孩子心灵港湾的“暴风雨”咩咩今年3岁,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平时咩咩和奶奶一起,性格上格外懂事乖巧,但是咩咩就是爱挑食,妈妈为了她能好好吃饭,就总是和咩咩说:“你要是再不吃,妈妈就去上班了,下了班也不回来了”,要是咩咩挑食,妈妈就和咩咩说:“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去喜欢别的小宝宝”。
“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我们提倡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但是不知道作为父母的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言语的性质,是积极的、消极的?
言语中是不是有情感上“威胁”的含义?例如:“如果你不吃我就拿走送人”“要是你做不到,我就不爱你了”……
再或者就是给孩子做出了“形象”上的刺激?例如:“别人家的孩子”,“你看人家xxx”……
对父母而言,这样的言行也许只是出于对孩子望子成龙的一种期望,但是对孩子来说,你的言语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且多是消极的暗示。
故事1:父母的“暗示”是孩子心灵港湾的“暴风雨”
咩咩今年3岁,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平时咩咩和奶奶一起,性格上格外懂事乖巧,但是咩咩就是爱挑食,妈妈为了她能好好吃饭,就总是和咩咩说:“你要是再不吃,妈妈就去上班了,下了班也不回来了”,要是咩咩挑食,妈妈就和咩咩说:“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去喜欢别的小宝宝”。
这样的方法百试百灵,咩咩却开始半夜惊醒,还突然生气,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开始哭闹,性格大变,尤其是吃饭的时候,开始出现不知足抗拒并且有高烧极限,送到医院,医生说孩子是“厌食症状,极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外在的“惊吓”,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抵触。”
咩咩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看似有效的教育言行,却正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受到了“惊吓”,让孩子小小的心灵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
故事2:父母的“暗示”是最伤孩子的“利剑”
庆庆在学习上很努力,但是平时成绩不是很好,但也足够稳定。父母经常告诉庆庆:“爸爸妈妈不容易,你看隔壁的小杰,都优秀,你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负爸妈”。
庆庆很听话在生活上也很体谅父母的不易,自己想要什么从来都不会说出来,能省下来的就省,同学们都在背后说庆庆寒酸,但是想到父母的辛苦,懂事的庆庆就觉得没什么,但是一次考试的失误,父母不停的责难,彻底改变了庆庆,“你真是不争气,人家都能考的好,为什么你不行,我们幸幸苦苦的为了你......,你这样能有什么出息?”
本来就很内疚的庆庆,在父母的责难下,突然觉得自己注定就是这样碌碌无为的,也没有必要在努力了,自己体谅父母,父母却不知道自己的委屈,之后的庆庆就放弃了学习,开始买自己喜欢了很久的东西,和朋友出去玩.....看到这样的庆庆,父母开始了再次的责难。
这让庆庆将自己的积压已久的委屈彻底的爆发出来:“我就是这样的,你们要是嫌弃我,就别管我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就是我,我已经很努力了,我太累了,你们有没有真正的关心过我?”
看着夺门而去的孩子,庆庆的父母才意识到自己平时在言语上的教育,其实不是在激励之,反而是像一把把利剑,深深的伤害着孩子。
心理上:
像咩咩妈妈一样威胁性的暗示方式,会让孩子的心理处于高度的恐慌之中,由于担心妈妈的话变成真的,孩子还会强迫自己去做不愿意的事情,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紧张与恐慌一起伴随着孩子,让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没有心灵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产生“对象排斥”,就像妈妈越是让孩子去吃她不喜欢的蔬菜,孩子就越抵触,再加上妈妈不恰当暗示教育,孩子只要一面对“蔬菜”就会回想起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进而排斥的更加厉害,以此类推,产生了暗示教育的恶性循环。
父母长期的暗示教养,会让孩子形成强烈的抵触情绪和负面的心理影响,变得善妒、易怒,其实这样不良心理的根源就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暗示教育。
行为上:
就像故事中的庆庆,情绪的积压、心理上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的就是孩子的行为,开始时候孩子会变得对人对事都充满着戒备,深怕别人来抢走自己的妈妈,行为为上就开始变得充满了戒备极力的维护自己的所有权,慢慢的还有可能在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暴自弃,真正的就变成了父母暗示的样子,且带有强的反抗性和攻击性,不但放弃了自己,也伤害了父母。
语言看似很简单,但是表达语言和情感的方式却不同,是直接的、暗示的,所产生的作用也就不同,所以语言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会有不同意义和作用的。
“小公鸡每天早晨都会飞上墙头伸长脖子打鸣,鸡妈妈就会从窝里钻出来,开始一天的劳动,周围的邻居也都夸奖小公鸡是个好孩子,是大家的小闹钟,鸡妈妈也很骄傲。
树上的乌鸦妈妈很嫉妒鸡妈妈一家,就趁着小公鸡不在对鸡妈妈说:“你以为你孩子唱的真的好听吗?你听听人家隔壁百灵鸟的歌声......”
生性多疑的鸡妈妈开始不信,架不住乌鸦三番五次的说,后来猫头鹰也这么说,于是就信了。
早晨,小公鸡依旧高兴的打鸣,鸡妈妈从窝里爬出来对着小公鸡喊:“吵什么吵,烦死人了,你还叫不叫人睡觉?”公鸡很诧异,怯怯的说:“你不是说我的叫声很好听吗?”“什么好听,难听死了,你听听让你家百灵的叫声,你不是唱歌料!”说完气恼的回窝了。
从此,早晨再也听不到小公鸡响亮的打鸣声,直到小公鸡辗转乌鸦的话后,小公鸡开始变得非常自卑,害怕大家忽略自己,小公鸡看见谁都雄赳赳的、气昂昂的,谁靠近就啄谁 到处而是生非,大家看到鸡妈妈也都躲着走。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父母没有必要像鸡妈妈一样去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百灵鸟天生就是会唱歌的,小公鸡的叫声不是婉转悠扬的,确实最实用和有价值的,鸡妈妈错误用他人的眼观和成人的价值观否定了小公鸡,暗示小公鸡不是唱歌的料 最终影响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自己。
1:不用成人的价值观衡量孩子
对孩子的来说,家不光是丰厚的物质、温馨的环境,父母的言语也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父母,要领会言语引导的真谛是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去做、或者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言行,而不是用成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去衡量孩子,回顾自己言行,你是否有在言行上给孩子做出过暗示性的“否定与刺激”?
如果换位思考,让孩子来评价一下作为父母的你,你是不是也没有达到孩子的理想标准呢?或者是你将太多的“未完成”强加在了孩子身上?
2:允许孩子保护自己的既占资源
多数家长在教育引导暗示孩子的时候,都喜欢在自己的要求之后,加上暗示性的提示,目的是想让孩子更加明白自己的意图,和这样做的意义,就像“你要分享,大家都喜欢大方的宝宝,要不妈妈就不喜欢你啦”“你要谦让,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
就是这样看似平常的教育引导话,往往在言语的暗示中,侵犯了孩子的既占资源,太多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这样那样的“暗示教育”变得不懂拒绝、怯懦、自卑,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让言行遵从孩子的内心
父母都允许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权,那孩子在言行上的表现,就也应该有自己的权力,是可以遵从孩子的内心的,孩子在出生不久之后就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父母对孩子子日常的教育引导只是培养孩子联系这些技能,而不是意味着父母可以控制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的言行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孩子的亮点。
请不要在用暗示的言语和方式来引导孩子了,教育言语就像是睡前的故事,有爱就大声说出来,如果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的道理和事情,就正向的去“暗示”。
只要父母在心里是相信支持孩子的,那么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积极的,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去发现,你发现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自己孩子的优秀,所作出的暗示性教育,就越是积极向上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暗示性的教育,其实是更深沉的爱,是父母自己说不口的期待,而不是刺激、威胁,孩子会因为你的欣赏更加优秀。
宝妈们,你们有过刻意刺激孩子行为的言行吗?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
更多母婴育儿知识,欢迎加入贝贝豆育儿课堂,给你最专业最权威的育儿指导,亲子教育分享,限时免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