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仝上梁山提出什么条件(梁山一百单八将中)
朱仝上梁山提出什么条件(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故而,小说的名字曾经叫《忠义水浒传》,而不是《侠义水浒传》。在水浒的体系里,或者说,在民间社会的认知伦理中,人们显然更看重后面的“义”。鲁智深与朱仝,几乎都完美地践行了这一行为理念,属于小说竭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两人的区别在于,鲁大师更接近“侠”,而美髯公更偏重“义”。虽然“行侠仗义”一词将两者并举,且将“侠”字置于前面,但这个词在《三侠五义》一书中出现时,已经是清代的事了。
论武力、论出身,美髯公朱仝未必能够超过花和尚鲁智深,论救人的心肠,两人相仿。但在排名上,朱仝却高了鲁大师一位,是什么道理呢?
原因有两个。
其一
《水浒》所奉行的价值观里,有一条相当重要的美德,叫“救人须救彻”。
鲁智深与朱仝,几乎都完美地践行了这一行为理念,属于小说竭力美化的理想人物。
两人的区别在于,鲁大师更接近“侠”,而美髯公更偏重“义”。
虽然“行侠仗义”一词将两者并举,且将“侠”字置于前面,但这个词在《三侠五义》一书中出现时,已经是清代的事了。
在水浒的体系里,或者说,在民间社会的认知伦理中,人们显然更看重后面的“义”。
故而,小说的名字曾经叫《忠义水浒传》,而不是《侠义水浒传》。
“义”与“忠”一脉相承,并不是与“侠”字相连。
其二
朱、鲁两人,尽管都符合“仗义”的标准,但在一个把“结拜、结义”作为陌生人之间人际关系纽带的底层社会里,鲁智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天孤星”状态,并不是特别值得羡慕。
他自己可以成佛,但不是每个人都想修成佛。
相反,朱仝妻儿双全,参与抗金,并以节度使善终的“天满星”结局才是最佳选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十二个字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两厢对比,朱仝的行为更加符合这一标准。
他之所以排名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将儒家的价值体系,看得高于佛家的“俗愿了时终证果”的人生目标。
《朱仝》,赞语:许身是孝子,黥面不为耻
这里特别谈一下《水浒》中“救人须救彻”的理念。
这句话,最早是第九回中,出自鲁智深之口。
他在野猪林里救了林冲后,林冲问他准备去哪里。
鲁大师答:“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但这句话更早的出处,是元杂剧《争报恩三虎下山》的第一折。
关胜、徐宁奉宋江之命,先后下山打探消息,受到赵通判之妻李千娇的庇护。当时李氏对徐宁说:
元来(你)和关胜一伙,都是梁山泊上好汉。救人须救彻。我有心救了关胜,怎好不救他。
清代的《儿女英雄传》中也用了这句话,改为:
俗语说的,救火须救灭,救人须救彻。
在《水浒》里,这是一条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这个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武力和胆识,更要有缜密的头脑和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
《鲁智深》,赞语:老僧好杀,昼夜一百八
以鲁智深来说,他救金翠莲父女,不是只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前一天送了15两银子做盘缠,第二天一早又到客店里守护他们起程,估计父女两人走远了,才去找郑屠的麻烦。
在桃花村救刘小姐,也不是只海扁了周通一顿,而是一直要逼到小霸王折箭为誓,承诺绝不再登刘家的门,才算大功告成。
在野猪林里救林冲,同样先是一路跟踪,在关键时刻出手,后面又是防护到沧州城外,打听好前面已经没有僻静之处,还要再打折一颗松树,对超、霸二人发出警告,才叫声“兄弟保重”,独自去了。
因为救人而做不成军官,又因为救人连和尚也做不得,只能去落草,鲁大师相当坦然地接受了“救人须救彻”的结果。
大闹野猪林
小说里,第二位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朱仝。
朱仝先后放晁盖、宋江、雷横,每一次写法都不同,在程度上则是步步深入,直到从都头沦为囚犯,也是最大程度地实践了“救人须救彻”的原则。
(从配军到草寇的这一步,并非他自愿)
在“救人”这一点上,朱仝的智商和胆识都相当惊人,考虑问题的周全性远超晁盖,几乎不亚于宋江、吴用。
朱仝做事的另一特点,是能够为了朋友的官司大方出手,在钱财方面毫不计较,而“仗义疏财”恰恰是《水浒》认定的另一美德。
《宋江》,赞语:刀笔小吏,尔乃好汉
准确地说,晁盖一伙是被宋江和朱仝两人合力放走的,其中雷横也打了个酱油。
但是宋、朱两人的操作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宋江的难度在于,辑捕使臣何涛就在衙门口的茶坊里坐着,要利用机关午休这点时间来回通风报信,非常紧迫。
虽然宋江预先吩咐助理,如果下午上班时间到了,自己还没回来,一定要找借口拦住何涛,不能让他进去。
但这里面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旦穿帮,确实是血海也似的干系。
朱仝的难度又不一样。
他和雷横、县尉带着一百多土兵去抓人,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人放走,更加考验智商。
何况,晁盖方面还不知道他的心思,万一认定是前来捉自己的警察,双方还有动手的可能。
事实上,晁盖一开始确实没有发现朱仝的用心,朱仝叫他、让他,晁盖全然不见。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朱仝圆满完成了“放”的任务。
他一个人,既稳住雷横,又瞒住县尉,还成功让晁盖了解自己的用意,足见机巧过人。
不过,朱仝在这里最大的智慧,是居然还为晁盖策划好了退路:
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
之前宋江报信,只说“走为上计”,后来吴用补全逃亡的方案,是去梁山泊落草。
可朱仝也没和别人商量,直接就给出最佳选择,一来显示其人智谋不低,二来衬出他心思缜密。
美髯公“救人”不是单纯地一放了之,而是连撤退方向都给你指好了。
义释宋公明
后面义释宋江,写法和放晁盖时又有变化,再次表现出朱仝做事可靠沉稳的一面:
他设法把雷横安顿在庄前,独自到佛堂的地窖里叫出宋江,竟然是要讨论出路的问题。
朱仝先提出,地窖终究不是长久的安身之处,难免会走露风声,要赶紧想办法;听说宋江有三个逃亡的方向,就建议他马上做决定,最好当晚就动身;最后又主动表示,衙门里的事全都包在我身上,你放心逃命去吧。
袁无涯本在此处评道:
美髯公义重如山,百计为公明商量躲避之策,实是情至。
接下来,朱仝真的一力承担了宋江官司的善后工作:
朱仝自凑些钱物把与阎婆,教不要去州里告状……朱仝又将若干银两,教人上州里去使用,文书不要驳将下来。
这些事,宋清都没有做,是朱仝出面完成的,真朋友比亲兄弟还靠谱。
最后就是雷横。
虽然两次放人的人情都被朱仝做了,不过以插翅虎的头脑,做事绝不可能像朱仝那样周全,何况,美髯公对雷横也算仁至义尽。
雷横杀了白秀英下到牢里,吃喝都是朱仝买单,还自掏腰包帮他上下疏通关节,以求脱罪。
后来发现知县把文案做死,一定要雷横偿命,朱仝干脆半路上直接把人放了,不仅拿自己的家私出来赔偿,更代其发配,不惜从警察变成了囚犯。
从晁盖到雷横,朱仝三次放人,对朋友的救助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直到把自己完全搭了进去。
《雷横》,赞语:好勇斗狠,以危父母,赖兹良友
在“义”的层面上,朱仝几乎达到了“救人”的极致状态。他的“美髯公”之名,并非只是得关公之形,更是得其神髓,确有“义绝”的风范。
首先,有心机和技巧,每次都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放人,还没有破绽;
其次,考虑周全,连退路都为朋友谋划好,
第三,做事细致,能稳妥善后,帮你免除后顾之忧;
第四,仗义疏财,在金钱方面慷慨大方;
第五,舍已为人,情愿抛弃自己的前程,代朋友吃官司。
以儒家的十二字箴言来衡量,朱仝确实无愧“天满星”的称号,是更符合《水浒》主题理念的人物。
插图来源
陈洪绶《水浒叶子》、戴敦邦《新绘水浒传》
#水浒传##四大名著##宋江##鲁智深##朱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