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生五大境界:季羡林孤独到深处
季羡林人生五大境界:季羡林孤独到深处当我们因为生活的平淡而感到枯燥,为情感的无所寄托而感到孤独时,会产生人生就是寂寞无趣的想法。其实,生活并非如此,季羡林先生在《我的女房东》中给了我们答案,内心充盈就能从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美好。孤独者唯有自渡才能过得洒脱 季羡林先生曾说:我们的出生是被动的,家庭背景无法选择,成长环境也是被安排好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在孤独中成长,吸取黑夜中平和幽静的力量。所谓见自己,是明心见性,自我修炼,不断挖掘内心真正所求。季先生幼时离家被寄养在叔父家,念母思乡,身在异地,总有说不出的苦楚在。但看似寂寞的季羡林并没有多少所谓孤独的痕迹,幼时发奋苦读,寄情于学业,攻读不辍,大量种类不同书籍的阅读,让季羡林先生精神世界十分富足,即使事态万物皆苦,也不为外物所扰。所谓见天地,是修正自我认知,领略天与地,找到自己的局限后有所突破。不满足于毕业后的‘低学历’与处境,季羡林先生远赴重洋,留学德国,继续
初中课本上那篇范仲淹《岳阳楼记》现在回忆起来都格外深刻,老师会检查每一个人的全文背诵,还会提问对文章中名句的理解,年幼时并不理解书中这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义,甚至觉得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直到合上《孤独到深处》的最后一页,才发现季羡林先生正是如此,在风雨波折,潮起潮落的人生历程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纯粹、豁达、淡然的心态。
《孤独到深处》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选,收录35篇季式经典好文,季羡林以纯真朴素的笔触描写一生经历的人事物,写成长和生活,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对生活万物的感触。在季羡林先生笔下,家中的老妇人王妈,街边的两个乞丐,门前的一条老狗,路边的一从花径,都被赋予生命的智慧,由物及人,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活得坦荡、清醒、自在的季羡林。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在这个美好而又时常充满遗憾的世界里,孤独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我记忆之中的季羡林先生,是博古通今,集才情、名望、著作于一身,风光无限的大师,但《孤独到深处》这本书却带我认识了一位“普通人”季羡林,从他的生活细节之处见证他在面对孤独时的从容安宁,在字里行间感受他平淡而真挚的人生感悟,让每一个独行者明白孤独是生命最好的馈赠,从孤独中获得生命的欢喜。
01踽踽独行,在孤独中体会人生百味电影《一代宗师》中说武学分为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纵观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同样也可以概括为这三个历程。季羡林先生经历世事苍黄,品味孤寂聊赖,在繁华落尽之处回首,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
所谓见自己,是明心见性,自我修炼,不断挖掘内心真正所求。季先生幼时离家被寄养在叔父家,念母思乡,身在异地,总有说不出的苦楚在。但看似寂寞的季羡林并没有多少所谓孤独的痕迹,幼时发奋苦读,寄情于学业,攻读不辍,大量种类不同书籍的阅读,让季羡林先生精神世界十分富足,即使事态万物皆苦,也不为外物所扰。
所谓见天地,是修正自我认知,领略天与地,找到自己的局限后有所突破。不满足于毕业后的‘低学历’与处境,季羡林先生远赴重洋,留学德国,继续深造的旅途中,因二战的缘故被迫与祖国断了许久的联系,这种经历未尝不让他更习惯独处。以凡俗思虑,漫漫长夜远离亲友、远离乡土、远离祖国,很难不会生出落寞沮丧之感,可季先生却能在《留德十年》中写出:走在一条开满桃花的路上 云蒸霞蔚 前途似锦。这样明媚的句子,激励自己也告诫后来人,纵使同路无人,也有一片桃花陪我,这是何等的洒脱。
所谓见众生,是强大柔软的内心,怡然自乐,宁静而致远。季羡林先生几经辗转回到祖国,又因为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铁路中断,有家难归。即使在榻榻米和办公桌上休息,最盼望的却是有一席天地,有一方书桌,有书籍可读。虽无法回到故乡,但心灵有栖息之地。古人常说,吾心安处是吾乡,而心安,则需向内求才是。
孤独者唯有自渡才能过得洒脱 季羡林先生曾说:我们的出生是被动的,家庭背景无法选择,成长环境也是被安排好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在孤独中成长,吸取黑夜中平和幽静的力量。
02一花一世界,从孤独中发现生活的美妙当我们因为生活的平淡而感到枯燥,为情感的无所寄托而感到孤独时,会产生人生就是寂寞无趣的想法。其实,生活并非如此,季羡林先生在《我的女房东》中给了我们答案,内心充盈就能从细微之处发现生命的美好。
“铺好床以后,她就站在那里,同我闲聊。她把一天的经历,原原本本,详详细细,都向我“汇报”。她见了什么人,买了什么东西,碰到了什么事情,到过什么地方,一一细说。有时还绘声绘形,说得眉飞色舞。我无话可答,只能洗耳恭听。”当季羡林先生静静地听着女房东每天经历时,不仅没有觉得琐碎,反而认为十分有趣,因为生活就在点滴细节里,在早起准备早餐里、在收拾家中的角落、在每天遇见的人里,这也是季羡林先生身上豁达开阔的大智慧的表现。
季羡林先生在《幽径悲剧》中写那株古藤萝,春来秋去,即使眼前无藤萝,却也能感受到阵阵幽香,顾而乐之。先生的文字清新自然,却又意味深长,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体味生活的本真,找到契合自己的那些事物,去发现生活中的趣味,挖掘属于自己的快乐。季羡林先生自嘲自己是个感情太多的人,经常会为一些小花草,小动物惹起万斛闲愁,甘为一花一木而流泪,为一棵古藤的灭亡而痛苦,这并不是悲秋伤春,而是与一花一木的情感交流,有的人选择追名逐利,丢掉本心,有的人则会因花木喜乐,保持纯真。季羡林先生看尽世相,却不庸人自扰,而是看开看淡,热爱生活,对万物温柔,发现身边一花一木的变化,察觉到身边微小世界并为之感动。
忙于生计,奔波劳累的我们是否停下过脚步,为一花一木驻足,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倾听一个人的故事。当我们感到孤独时,并不是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是因为我们封闭自己,不愿去发现万物的可爱之处。季羡林先生告诉我们,当我们心怀阳光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大门也将为我们敞开。当我们学会感知生活,享受生活时,面对生活中的幸和不幸,都能坦然处之。正是因为季羡林热爱生活,研磨孤独,在孤独获得自在,才会去经历,去体验,去沉淀这些美好的瞬间,从而保持生命的活力。
03 不忧不惧,从孤独中获得人生的欢喜孤独是种常态吗?可能的确如此,如果非要将人生的组成用占用时间的多寡来分个次序,最多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人的时候。所以越是四下无人,越是静谧无声,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定力与悟性,也越能看出一个人的通达与豁然。
林清玄爱称孤独是种大自在,他说一个人的心如果澄净了,就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三毛讨论起孤独来,会说那是因为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所以才令其失去了美感;蒋勋更是直言,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还有《百年孤独》里永远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议。
为人天真,处世通透的季羡林先生,他一生遵守己心,与猫为伴,醉心学问,不为外物所扰,淡然自在。这便是体面的生活,当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每个阶段都曾与孤独相伴,接受孤独也是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功课,不乱其心,不畏前行,就不会受孤独影响,庸人自扰,顾影自怜。
先生在《孤独到深处》里谈成长,谈生活,谈行走,谈寂寞。其实都在谈生命本身的意义,记得季羡林离开人世的两年后,作家张曼菱发文怀念。她提起一处细节,说有一次她去301医院看望季老,季老对她提起《浮生六记》,说:“那一部是贵在心灵之自由的记录,写布衣寒窗的风月往事......所谓的‘浮生’,不只是说生命的短促,更是指着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生命处于自在自为的状态。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还是该于大天地中为自己划出一个小世界,在那个小世界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也只有那时,你才愿意去思考生命之于天地的孤独,个人之于时光的渺小,你也才会在这孤独与渺小之中明白,心之自由是件多么宝贵又温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