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100个处世学问(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
孔子100个处世学问(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孔子这种回答,看起来太油滑,实际上他的回答却是很有分寸。他知道回答倾向于那一面,都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真是用心良苦啊!在那时人们大都相信天命,迷信鬼神的时候,孔子作出如此回答,正体现他“不语怪力乱神”的唯物主义倾向,显然是进步的。在人类早期,抵抗不住自然界的力量。人们把这种力量想象作神的力量,出现了早期的自然崇拜与宗教、迷信,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者又把神的力量与自己的意志结合起来,古人相信一种人格的天、掌握人们命运的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的力量,便对鬼神开始了怀疑。“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表现出孔子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态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
《论语·述而》中记“子不语怪力乱神”。《说苑·辨物》及《太平御览》等书在孔子一次答问中,充分体现了孔子灵活的态度,深邃的思考,以及不信鬼神的思想。
人们对鬼神的迷信,始于原始社会。那时候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便认为是神的力量。到了阶级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树立威信,往往打着“天命”、“鬼神”的幌子欺骗人民。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鬼神主宰人们的思想的现象一直盛行。既在认为人们死后有魂灵,于是便有各种厚葬的习俗。浪费大量钱财,还耽误生产。孔子从爱护民力出发,反对厚葬。在他初试宰中都时,就对当时的厚葬制度进行过限制,这一思想一直贯穿下来。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应该怎样对待死者,不但在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在孔子弟子中也有争论。
有一天,弟子子贡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有知还是无知?”也就是说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是人们常问的普遍问题,但孔子考虑如何回答,会引发不同的后果。于是,孔子把话说的很巧妙,他对子贡说:“我想说人死后有知,那样孝顺的子孙就会对丧事讲排场,大操大办,让死者高兴,结果花很多钱,影响了他们子孙的生活。我要想说人死后没有知觉,什么都不知道了,又担心那些不孝的子孙把死者的尸体随意抛弃,不去埋葬,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赐呀!你想了解一个人死后有知还是无知吗?等你死了以后再知道也不算晚啊!”
孔子这种回答,看起来太油滑,实际上他的回答却是很有分寸。他知道回答倾向于那一面,都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真是用心良苦啊!
在那时人们大都相信天命,迷信鬼神的时候,孔子作出如此回答,正体现他“不语怪力乱神”的唯物主义倾向,显然是进步的。
在人类早期,抵抗不住自然界的力量。人们把这种力量想象作神的力量,出现了早期的自然崇拜与宗教、迷信,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者又把神的力量与自己的意志结合起来,古人相信一种人格的天、掌握人们命运的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的力量,便对鬼神开始了怀疑。“子不语怪力乱神”就表现出孔子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态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