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什么时候取谥号?谥号古人盖棺定论的最后评定
古人什么时候取谥号?谥号古人盖棺定论的最后评定中国历代的皇帝都有很多“号”,年号,庙号,谥号等等。为了记述方便,我们在记述一个皇帝时也往往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号”来的。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比如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所以我一般称他为唐太宗而不直接去叫李世民,知道康熙的肯定多于知道玄烨或是清圣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皇帝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也无非以年号,庙号,谥号为主。大体而言,唐以前以谥号为主,而唐至明则以庙号为主,明成祖以后由于一世一元的推行,记录开始以年号为主。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征战天下,平定匈奴,谥号为“武”,用来表述一生功绩。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比如,杀戮无辜曰“厉”,好乐怠政曰“荒”,壅遏不通曰“幽”等。平谥多为同情的谥号,比如,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蚤孤短折曰“哀”等。私谥一般是名人士大夫死后,由其亲友门生为之议定的谥
谥号,是我国古代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系统评价的一种高度概括的方式。古代社会,王侯将相等社会等级相对较高的人物,在去世后官方会依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功绩事业给出一个具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謚号。
曾国藩谥文正,所以也称曾文正公。文正几乎是一个大臣所能得到最好最高的评价。
谥号主要分为四种:上谥、下谥、平谥、私谥。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比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等。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比如,杀戮无辜曰“厉”,好乐怠政曰“荒”,壅遏不通曰“幽”等。
平谥多为同情的谥号,比如,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蚤孤短折曰“哀”等。
私谥一般是名人士大夫死后,由其亲友门生为之议定的谥号。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征战天下,平定匈奴,谥号为“武”,用来表述一生功绩。
中国历代的皇帝都有很多“号”,年号,庙号,谥号等等。为了记述方便,我们在记述一个皇帝时也往往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号”来的。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比如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所以我一般称他为唐太宗而不直接去叫李世民,知道康熙的肯定多于知道玄烨或是清圣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记录皇帝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也无非以年号,庙号,谥号为主。大体而言,唐以前以谥号为主,而唐至明则以庙号为主,明成祖以后由于一世一元的推行,记录开始以年号为主。
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其庙号。
谥号的表达性要强于年号或是庙号,因为谥号本身就有很丰富的含义与褒贬情感于其中。往往我们通过一个皇帝的谥号就可以来看出他一生功绩,当然只是一个大体的参考。由于谥号大多是皇帝的接班人给他的,可是大家也都知道接班的大都是老皇帝的儿子什么的,所以给皇帝的谥号也太多是表扬性的。最差也是个平谥,表示下同情。至于表批判的并不多,大概也没有敢去给皇帝弄个什么批评性的谥号。
下谥或者说恶谥,一般多给于亡国之君。比如隋炀帝,“炀”是唐人给杨广的谥号,炀的意思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炀是既昏又暴的意思,可谓是一个坏的极点的了。
隋炀帝杨广,历史有名的暴君
自秦始皇起至清宣统帝,中国历史出现的皇帝有几百个。好的屈指可数,多数是昏庸之辈,而残暴荒淫之主也是不少。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民间传闻,隋炀帝恐怕都可算是坏皇帝中最坏的了。民间的评书不是常说他“弑父淫母,屠兄欺妹,荒淫好色,杀人如麻。”“将一座锦绣江山,只为那两堤杨柳丧尽,把一所金汤社稷,都只因那几只龙舟看完,一十三年富贵,换了百千万载臭名。”由此可见,称他是“炀”帝还真是一点也不能说是冤枉他。
可是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和小说演义里是相同还是差别很大?
后续会写一些关于隋炀帝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新人写手,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