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寒怕冷按摩哪个穴位(一穴位一碗粥补足阳气不怕冷)
体寒怕冷按摩哪个穴位(一穴位一碗粥补足阳气不怕冷)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凝则气收,表现为无汗、拘急作痛或屈伸不利等。寒邪伤阳,让身体呈现一派寒象若寒邪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出现吐泻清稀、脘腹冷痛;
民间有句俗话叫「十病九寒」,说明「寒」对人体影响之大。寒邪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通,例如人体手脚冰凉、容易腹泻、宫寒、痛经、腰部酸痛等。寒病多发于冬季,侵袭人体脏腑、关节,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
寒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均有明显的寒象;
-
寒胜则痛,寒与痛常被联系在一起,表现在骨关节痛、腹痛、头痛等;
-
寒凝则气收,表现为无汗、拘急作痛或屈伸不利等。
寒邪伤阳,让身体呈现一派寒象
-
若寒邪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出现吐泻清稀、脘腹冷痛;
-
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
-
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
-
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寒凝经脉,阻滞气血导致身体疼痛
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若寒凝经脉,气血失于温煦,易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而寒邪致痛特点明显,得温则痛减,逢寒则痛剧。
现代人的不良习惯,让你内寒滋生
长期晚睡,熬出内寒
秋冬季睡眠应早睡早起,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如果此时不睡觉,即把阳气之苗扼杀了,长此以往,阴盛则阳虚,阳虚则寒。
一年之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阳和合才能身体健康,然而很多夜猫子爱好熬夜,晚上还要亢奋不睡,迫使阳气外越,不能敛降于阴,耗散阳气,导致阴阳失调,寒邪趁虚而入。
露腰露脐,冻出内寒
露脐正是神阙穴,神阙是胎儿与母体精神与营养沟通交换的重要联系,其具有培元固本之功,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若神阙受寒,轻则腹泻腹痛,重则胞宫受寒导致痛经、小腹冷痛,不孕不育等。
后腰部为一身阳气所过,肾俞、命门等重要穴位均聚于此,背部阳气受袭,易出现腰痛、腰部坠胀感等不适;讲究美的同时也要做好保暖工作,健康的美才是真的美。
嗜食生冷,吃出内寒
俗话说:「病从口入」,喝了一夏天的冷饮、奶茶,更有甚者早上起来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
贪吃冰凉生冷食物,就相当于在体内开了个「大冷库」,长此以往,寒邪就会在体内安营扎寨。
脾胃受寒,腹冷如冰,寒凝中焦,很多人会胃纳差,不欲饮食,便秘等,会被误解为「上火」。反而更加进食「下火」的寒凉食物,恶性循环反而不断加剧阴寒堆积。
中医认为「塞因塞用」,因寒导致的便秘,就应该忌口,不让寒邪继续「吃进来」的同时,以温中散寒的方法解决。
一穴位、一碗粥,补足阳气不怕冷
一碗粥
秋冬寒凉,饮食可以多选温热之品,晨起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配红枣、山药等,既可补脾胃,又能驱寒暖身。
小米可益肠胃、补虚损,加之久熬温食,大可补益中土,脾胃功能为水谷精微物质化生之源,脾阳不虚胃阳不弱,气血津液化生有余,输布四方,营行脉中,卫阳于外,营卫调和,身体健康。
但小米性微凉,小米粥多食则从小便出,很多人进食小米粥后会自觉小便量多,可不必太过担心,温粥可覆小米微凉,如果再加红枣等温补食材,效果那就更好了。
一穴位:涌泉穴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
意思是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可以通过中草药气味归经之理,持续加热,熏蒸于皮肤表面,风、寒、暑、湿随汗而解,增强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身体机能,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活血化瘀,消积化滞作用。
因此,寒露节气前后施以艾灸可助阳气,阳气足则「抗寒」,收敛阳气使阴精潜藏于体内,防御慢性病的复发。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中医认为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艾灸涌泉穴可以引火归元,潜藏阳气于肾水之中,以树来年之基。
寒从足下生,睡前热水沐足,可温通血脉,亦可更好的保证夜间阳气入阴,收敛阳气,消除疲劳,抵抗内寒,轻松入睡。
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编辑:黄咏欣 责编:李朝
点分享
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