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上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上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实,当年曾氏说这等话,无非是表明一种态度而已,即截断后路,决不通融。这是一种破釜沉舟式的决绝态度。当然,若从做圣贤这个角度来说,此种态度似太残酷;但若从克服缺点、自新自立这个角度来说,也不乏可取之处。如果过多地考虑“收获”,说不定因为把握不大而放弃,那就绝对没有“收获”,只能先把能做的事做好,未来的成效只能顺其自然。这就是曾氏常说的“尽人事而听天命”。上联想必今天的读者大多数会难以理喻:怎么做不了圣贤,就一定成禽兽呢?做一个非圣非兽的普通人不是很好吗?何苦要这样为难自己呢?◆截断后路的严厉自修 ◆这副联语作于咸丰元年七月十二日。此时的曾氏已为礼部右侍郎,是朝廷的卿贰大臣,他一如既往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上联的意思是:如果做不成圣贤,则为禽兽。下联的意思是:不要去问将来的收获如何,只问现在是不是在努力耕耘。这副联语中的下联广为传诵,因为它说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看准一件事情,认为它值得做
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恩师唐鉴送给他一副亲笔楷书字幅,曾氏极为推崇,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此联的基础上,曾氏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名联。
受父亲影响,曾国藩十七八岁便开始抽烟,烟瘾很大。入京城为官后,因抽烟太滥,被师长批评,曾氏决定戒烟,并将名字改为“涤生”,发誓重新做人。数年后,曾氏几番戒烟都以失败告终。一天清晨,曾氏有所悟,在日记中写道:“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诺有济哉。”于是,曾氏举起锤子,将心爱的白铜杆水烟枪砸碎,从那以后,曾氏不再复吸。
根据戒烟总结出的经验,曾氏严厉自修,逐渐戒除好色、不诚、无恒心、脾气暴躁等缺点,成就“晚清第一完人”。而他所说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实则体现了曾氏在自修路上那种壮士断腕,不达目的决不罢手的态度。
曾氏认为,有了斩钉截铁的态度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不能急于求成,应当脚踏实地去付出,不要一味只想着收获结果。他强调“尽人事而听天命”,这也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髓所在。有此豁达心态,曾氏获得成功也不足为奇。
◆截断后路的严厉自修 ◆
这副联语作于咸丰元年七月十二日。此时的曾氏已为礼部右侍郎,是朝廷的卿贰大臣,他一如既往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上联的意思是:如果做不成圣贤,则为禽兽。下联的意思是:不要去问将来的收获如何,只问现在是不是在努力耕耘。
这副联语中的下联广为传诵,因为它说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看准一件事情,认为它值得做,且又具备做的条件,那么就努力地去做,先不要去想未来的收获如何。为什么呢?因为未来的“收获”,还要取决于不少别的因素,如气候,如虫患等等,但“耕耘”是一个先决的必须的条件。
如果过多地考虑“收获”,说不定因为把握不大而放弃,那就绝对没有“收获”,只能先把能做的事做好,未来的成效只能顺其自然。这就是曾氏常说的“尽人事而听天命”。上联想必今天的读者大多数会难以理喻:怎么做不了圣贤,就一定成禽兽呢?做一个非圣非兽的普通人不是很好吗?何苦要这样为难自己呢?
其实,当年曾氏说这等话,无非是表明一种态度而已,即截断后路,决不通融。这是一种破釜沉舟式的决绝态度。当然,若从做圣贤这个角度来说,此种态度似太残酷;但若从克服缺点、自新自立这个角度来说,也不乏可取之处。
————————————————
◑ 本文内容来自【唐浩明评点】微信公众号(zhuochengWH),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