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风风雨雨,白鹿原和我的原
前言
最近上下班的路上用智能手机听完了«白鹿原»的有声小说版,就是以前通过人声演播在电台播放的版本,现在电台恐怕很少有了,除非你是刻意的在网站上下载下来,就像我一样,下载到手机上,走在路上的时候听。


陈忠实先生是曾经离我很近的一位老师,大学时期我在半坡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员,恰巧陈老师是博物馆的文化代言人,时常会来馆里看望,早早听闻过陈老师的各种传说,但却死活也没看过一遍他的«白鹿原»。一次,陈老应邀参加馆庆,我想怎么着也得买本«白鹿原»去请他老人家签个名,见他一面,可恨自己当时不够勤快,清晨的一个懒觉错过了时间,而后就再也没了一睹陈老风采的机会。直至16年4月,远在北京的我在新闻上看到他逝世的消息。遗憾、懊悔中夹杂着的悲痛卷上心头。毕竟我曾离的陈忠实先生那么近,又毕竟,我们同为关中人,好吃那一碗扯面。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版«白鹿原»我看过不下3遍,激发了我看原著的心思,兴起抱着书翻了几页,可实在是静不下来心,就只好作罢。直至电视剧版的«白鹿原»今年5月上映,一下子旧时关中的风土人情赤裸裸的放在我了的眼前,猛的,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老屋的门楼院子,没有电灯暖气的教室,还有塬上的麦子和麦客的镰刀。于是,趁着这些记忆还在,我想慢慢的把那些个人儿和事儿都记录下来。(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