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上成为帝都几次,成都的曾用名南京
成都历史上成为帝都几次,成都的曾用名南京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这要从安史之乱说起。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次年,长安失陷,慌乱中的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长安。人行至马嵬坡,六军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缢杀了杨玉环。随后,玄宗入蜀。与此同时,玄宗之子李亨在宁武自行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改元为至德,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九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十月,唐肃宗还长安,并派使入蜀迎太上皇。十二月,玄宗还长安。同月,唐肃宗下制大赦,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 举国庆祝玄宗还朝之际,曾在永王幕府供事的李白写下了著名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该诗运用讽刺手法,表面上以唐玄宗西巡为盛事,实则对玄宗的逃跑主义表达了义愤。诗中写道:南熏殿旧藏《唐名臣像册》·李白像
谈到成都的城市发展史时,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3000多年城址不易,2000多年城名不变。这一说法是有考古依据的。公元2000年,位于成都西郊的金沙遗址被发现,证明了成都地区在3000多年前已经产生了十分强大的古国文明。这一个古国就是秦人所称的“蜀”。公元前316年,蜀为秦国所灭,成都平原成为了秦人统一中国的重要的物资保障后方。其中,“成市造”的漆器、兵器在秦汉之间风行中华,这就证明了“成都”这一名称在秦代已经出现。那么,在此之后的2000多年历史进程中,“成都”这一名称是否有过变更呢?
其实,成都确实曾短暂地使用过另一个名称——南京。不只是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南阳、商丘、开封、北京等数个城市也曾在不同时期被称为“南京”。北大教授郭锡良的《古代汉语》说:“南京,唐指今四川成都,宋指今河南商丘,辽指今北京市,金指今河南开封。”而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江苏南京,则是明朝时期才出现的。
成都被称为南京的这一史实,唐代文献也有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六》说:“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载(757年)曰南京,为府,上元元年(760年)罢京。”也就是说,成都曾有三年左右的时间被称为南京。这是怎么回事呢?
安史之乱(来自网络)
这要从安史之乱说起。755年,安史之乱发生。次年,长安失陷,慌乱中的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长安。人行至马嵬坡,六军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缢杀了杨玉环。随后,玄宗入蜀。与此同时,玄宗之子李亨在宁武自行即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改元为至德,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九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十月,唐肃宗还长安,并派使入蜀迎太上皇。十二月,玄宗还长安。同月,唐肃宗下制大赦,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
举国庆祝玄宗还朝之际,曾在永王幕府供事的李白写下了著名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该诗运用讽刺手法,表面上以唐玄宗西巡为盛事,实则对玄宗的逃跑主义表达了义愤。诗中写道:
南熏殿旧藏《唐名臣像册》·李白像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则留下了《北征》、《春望》、《哀江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著名诗作。也正是在这一期间,杜甫为避战祸,来到了成都,并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南京”这一名称。比如,《梅雨》一诗说: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又比如《进艇》诗写道: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成都曾据有“南京”这一名称,这不仅对于唐史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对西南民族史研究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比如,滇南地区的哈尼族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的祖先源自南京,这个南京很有可能就是指成都。在唐代中期以后,南诏兴起,曾多次攻破成都,掠走大批工匠。《新唐书·南诏传》记载:
南诏金翅鸟三塔寺
大和三年(829年),南诏摄政王嵯颠率军破邛、戎、嶲三州,入成都。“将还,乃掠子女、工技数万引而南。人惧,自杀者不胜计。救兵逐,嵯颠身自殿,至大度河,谓华人曰:‘此吾南境,尔去国,当哭。’众号恸,赴水死者十三。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明年,上表请罪。”
乾符元年(874年),劫略嶲(今西昌)、雅(今雅安)间,破黎州(今汉源),入邛崃关,掠成都,成都闭三日,蛮乃去。
哈尼语属于彝语支,而彝语支民族与金沙文化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哈尼族叙事长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录了哈尼族祖先的迁移路线,其中提到一个叫做“诺马阿美”的地方,意为诺马河边的平原,这个平原很可能就是指成都平原。因此,哈尼族人传说中的南京,很可能是指成都,而不太可能是指今天江苏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