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号潜艇事故有生还者吗?太平洋下的神秘之战
库尔斯克号潜艇事故有生还者吗?太平洋下的神秘之战事情很简单,除了要力求避免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甚至触发成一场核战争的危险之外,这个打捞计划的代价实在难以估量。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一艘能在五千多米深的大洋底里打捞潜艇的器械,费用要远远超过四亿美元,这笔庞大的开支在军费中是不可能被用来冒此风险的,它相当于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年的全部经费。这个亿万富翁就是美国谍报机构首脑们需要寻找的唯一能胜任的神秘角色。尚未从因“普韦布洛”号事件而丢失海军密码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的美国谍报机构的头头们立即抓住这个意想不到的机会。但是他们的手脚仍被捆得不能动弹,原因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因为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海军的经费都因为夺回“普韦布洛”号及其船员而大伤元气。美国公民首先要求不惜—切代价,见到被俘的士兵被释放回来,这就成了美国在被俘人员获释之前一年多时间内的主要目标。在此期间,同莫斯科的关系紧张了,因为在外交界,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是人们唯一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
1968年4月11日,有一艘苏联潜艇在太平洋水下游弋。这是一艘携带核导弹的苏联“G”级重型柴油发动机军用战略潜艇,全长96米。这艘只有八年船龄的小型潜艇上,有六十名船员。潜艇正以每小时十七节的航速驶向一个预定的地点,艇长将与俄国最大的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基地进行神秘的联系。
大约离夏威夷群岛西北部750海里处,这艘陈旧的“G”级潜艇突然发生爆炸,六十名船员连同三枚核导弹,以及海军密码,一起沉没到五千多米深的大洋底。三声沉闷的隆隆声在海底发出深沉而巨大的声响之后,无边的海洋又慢慢恢复了原样——万籁俱寂,一片宁静,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在这里发生。
这一海底沉船事件,各报几乎都没有提及,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的官方刊物,也都没有报道过这次灾难。但是,这起事故未能逃过美国情报机构的耳目——装在海底的声纳射线,测知了这艘潜艇的航线,并测到了一次爆炸声,接着是一片寂静。以后,美国海军情报部门使用水面船舶、潜艇和声纳探测器对这一地区严密监视了几个月。很快查出,苏联使用飞机和间谍拖网渔船曾对他们的爆炸艇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但没有找到这艘潜艇。他们猜想它一定沉没了,于是,便保持了极其冷静的沉默。
这样,间谍史上一项最离奇,开支最大的秘密使命便开始了。
尚未从因“普韦布洛”号事件而丢失海军密码的打击中恢复过来的美国谍报机构的头头们立即抓住这个意想不到的机会。但是他们的手脚仍被捆得不能动弹,原因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因为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海军的经费都因为夺回“普韦布洛”号及其船员而大伤元气。美国公民首先要求不惜—切代价,见到被俘的士兵被释放回来,这就成了美国在被俘人员获释之前一年多时间内的主要目标。在此期间,同莫斯科的关系紧张了,因为在外交界,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是人们唯一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政治气候里,打捞苏联军舰的企图是一种危险的行动。
不过,美国不久就有了一个实现这个计划的良机。美国谍报机构的头头们开始会晤,着手制订了一个大胆的、以此来弥补美国海军丢失密码的损失的计划。
苏联潜艇失踪后两个星期,在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被幽禁在他的迪泽兹·英饭店这个老窝里。美国不顾他极力反对,还是于早晨6点,在离那儿不远的地方爆炸了一颗代号为“车厢”的原子弹。当冲击波摇撼迪泽兹·英饭店的时候,有人说,休斯简直要发疯了。
这个亿万富翁就是美国谍报机构首脑们需要寻找的唯一能胜任的神秘角色。
事情很简单,除了要力求避免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甚至触发成一场核战争的危险之外,这个打捞计划的代价实在难以估量。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一艘能在五千多米深的大洋底里打捞潜艇的器械,费用要远远超过四亿美元,这笔庞大的开支在军费中是不可能被用来冒此风险的,它相当于美国中央情报局一年的全部经费。
美国人知道,在世界各地中央情报局的各项使命都是由一些掩护性的机构去完成的。这也表明它有能力来完成这样的使命。它可以轻易地把这一切用一块商业公司的招牌组织起来。霍华德·休斯帝国自然是一个最现存的对象了。中央情报局的头头们凭借他们与休斯诸公司多年的交情,才决定这样做的。在陆地资源枯竭的时刻,开发海底资源已势在必行。因此请休斯来承揽这个太平洋工程,是一个最理想的挡箭牌。这样一来,在公开寻找锰结核的时候,休斯船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不受阻挡地打捞苏联潜艇,然后把它拉走,交给情报部门去分析研究。
1969年,中央情报局与休斯签订了合同。对于休斯来说,除了对深海采矿有兴趣之外,他还具备一种绝对保密的观念而极受中央情报局的信任。这次合作与联系可以使他的帝国免受政府的纠缠。当时,休斯决定从“呼吸的空气都已经被毒化的世界”超脱出来,他再也不离开那个只有几间黑屋子的天地。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曼哈坦计划》以来,这项最机密的行动就是选中了这样一个公司作为掩护:它的专横的主人光着身子,躺在一个合上百叶窗的房间里,看一些陈旧不堪的影片,对窗外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似乎完全不闻不问。
不管怎么样,冒险、离奇以及美国人的秘密,一直使休斯感到迷恋。他的合作者们甚至宣称,他大概看了一百五十一遍描述美国潜艇与苏联人搏斗的影片《斑马冰站》。后来有人认为,休斯可能始终都不了解这次合作的真正秘密。也许他根本不会分析他的合作者们送来的报告。不过,熟悉休斯的人暗示说,他一想到这个秘密使命使他有可能逃税时,他就兴高采烈……
这一打捞潜艇的计划被命名为“珍尼弗计划”或者叫《亚速尔岛人的使命》。
休斯的“全球商船”公司子公司为珍尼弗计划准备了两条船——一条是在宾夕法尼亚建造的“格洛玛探索者号”;另一条是在圣地亚哥建造的“格洛玛挑战号”。
“亚速尔岛使命”共有四个阶段。第一,机械的设计,包括“格洛玛探索号”、潜水平底驳船以及工程需要的全部钻管和回收器,第二,这些机械的制造,第三,实施的准备工作,第四,代号为“靶子”的行动——打捞苏联潜艇。
1974年夏季,“探索号”与“挑战号”开向太平洋中心潜艇沉没的地点,这两条身负特殊使命的超级船,成了汪洋大海里的特洛伊木马。当然,这次行动的借口是,霍华德·休斯的两条船被雇用来开采海底的锰结核。从部分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真的。
两次不幸的事件把“珍尼弗行动”的真相泄露了。
1973年10月,一个工会向法庭控告全球海洋公司解雇十名人员。公司拒绝让其高级行政官员出庭,以免被迫发誓,把两条船的秘密使命暴露出来。此后,1974年6月,在洛杉矶罗马尼街上的休斯总部夜间遭到武装人员的偷盗,他们弄走了大量文件。不久以后就有人绐休斯的一位代理人打匿名电话,要求以一百万美元换回这一“重要文件”,暗示并威胁说,要不然他可以证明中央情报局同休斯的萨马公司之间的秘密关系。直到联邦调查局出面干预,试图代表美国政府来买回这些文件时,新闻界才开始怀疑,这后面一定大有文章。
原来,萨马公司的经理们知道,那伙强盗肯定已经复制了文件的副本,因此拒绝支付这笔赎金。过了两个月,即1974年8月,从中央情报局总部那里得知,在被盗文件中,有一件是霍华德·休斯关于打捞苏联潜艇的亲笔摘录。
联邦调查局出面后,要求洛杉矶的警察头子安排一下政府供赎金取回文件的事情。尽管命令便衣警察在取回文件后不许偷看,但他们为了鉴别真伪,非从头到尾通读一遍不可。
要杜绝泄密是办不到的了。6月初,有人把全部情况告诉了《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威廉·法尔,被盗事件八个月之后,即1975年2月的一天,当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科尔比打开刚刚出版的《洛杉矾时报》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个报纸头版上方,有一条通栏大标题:“情报机关捞起一艘苏联潜艇”。
在六年多的时间里,“珍尼弗行动”的一系列计划的机密,一直保守得很好,在中央情报局、海军情报机关、国家安全委员会、萨马公司、全球海洋公司、洛克希德公司里,以及尼克松、福特的两届政府里,只有确实需要知道的人才了解这个机密。这样一来,知道的人数已算不少,但这项使命不愧为保守得最好的国家机密之一。据各情报机关的情报分析,苏联人肯定还没有产生任何怀疑。但是,现在,在这世界上捂得最严实的一件机密就此完结了。
《洛杉矶时报》上的文章,使全世界千百万人群情激昂。文章差不多占了一整版,此外还有一张“探索者号”的照片。作者提到了休斯与中央情报局秘密签署的一份合同。
中央情报局迅速作出反应。威廉·科尔比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时报》不刊登这则消息,并与主编达成协议。《时报》开始辟谣,但仍无济于事。
打捞的详情没有公开,但是,尽管报道说有挫折,看来这条沉船的一部分确已从海底被捞了上来。目的当然是要找到达条潜艇的密码手册和绝密设备。中央情报局在作了艰巨努力来说服报纸不要发表报道之后,最终他们自己对珍尼弗计划作了介绍。这个介绍说,他们已找到部分残骸,意思是说,要把潜艇的其余部分和密码本取上来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官方的介绍还补充说,找到了七十名苏联船员的尸体,这些尸体已在海上得到了正式安葬,安葬的仪式用俄、英两种语言进行,整个过程拍成了电影。自然,这项行动只取得部分成功的说法不可避免地在国会中和报刊上引起了喧嚷,说这是对公共资金的巨大浪费。但报刊上也有一些另一面的意见,即让俄国认为这项行动是个失败,密码本及整套导弹系统还落入美国人之手,这对美国是有好处的。
在这引起争议的全过程中,克里姆林宫始终默不作声。
据1975年4月13日报道,中央情报局正准备派“探索者号”去把沉没潜艇的其余部分及其密码本吊上来。莫斯科没有表示任何怨言,也许因为它从来没有承认损失了潜艇及其船员。这一新行动的代号为“斗牛式计划”,关于这项计划的某些消息传了出来。据说设计了一个恰好适用于这艘潜艇残骸的新的爪型器具,这样就可以把残骸吊上来而不损害安装核导弹的驾驶指挥塔。据说这一次的使命是要找到导弹,鱼雷和密码本。但这一次几乎同密码本毫不相关,很可能这第二次的使命是为了掩饰中央情报局在第一次已经找到了他们所要找的东西。
大约在珍尼弗计划的秘密传出同时,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英美在联合寻找1972年在北海坠毁的一架苏联飞机上的电子装备。全国广播公司说,在海上失事后寻找苏联军事设备的这类行动至少已有四次,这仅是其中之一。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引用了前中央情报局的一位官员和一位美国海军军官的话来证实这些行动。伦敦的国防部则拒绝对这些报道加以肯定或否定。
1975年末,当人们获悉海军研究费用从一亿五千二百万美元增加到二亿七千五百万美元时,美国的打捞计划遭到了更多的强烈批评。后来,檀香山报告说,有一条苏联拖船在那个地区呆了好几天,不仅有两条苏联的大型海洋学船舶正式开向夏威夷,而且不久还会有第三条船来。两国海军之间不声不响的秘密战争罩上了一层沉默的面纱。但是《海军技术》杂志于1976年3月报道,美国海军起初就反对这项计划,然而上头却决定这项计划的大部分费用应从海军自己的研究费用中支付,真是使它苦上加苦。这家杂志有自己的“海军院外活动集团”。声称,其结果是美国海军反潜艇战的一些研究活动不得不削减。
不管这些批评是否正当,现代海军谍报工作的真正危险在于,在某些场合下,这项工作却不由在专业及其它各方面都配备得最好的海军情报组织自己来处理。像“珍尼弗”计划这类行动,只有美国海军情报署自己才能判断,它所牵涉到的费用以及在政治方面和其它方面的风险是否值得。
在大洋底秘密打捞苏联核导弹潜艇的神秘行动,耗资五亿美元,历经风波曲折。整整用了六年时间,而关于这次历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情况,将有可能永远淹没在巨大而黑暗的深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