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蝴蝶双双飞夫妻对唱,唱出瑶家儿女的情和爱

蝴蝶双双飞夫妻对唱,唱出瑶家儿女的情和爱婚礼上演唱蝴蝶歌图片由作者提供《蝴蝶歌》以富川平地瑶所用方言“梧州土话”演唱,得名于歌词中“蝴的蝶”“黄的蜂”之类衬词,也称为《蝴的蝶歌》《蝴的蝶蜂歌》。它分为长、短两种。短《蝴蝶歌》歌词为规整的七言四句,演唱时加入衬词,成为八句腔。长《蝴蝶歌》也称《双飞蝴蝶歌》,它以短《蝴蝶歌》唱词为基础,在第三句后加上长垛句衬词,而后接入第四句;歌曲也随之在这里形成一个相当于段落长度的长垛腔,长垛腔结束之后,再回归短《蝴蝶歌》原样。长《蝴蝶歌》在当地被称为“歌母”,主要用于演唱者训练演唱及与搭档配合,对歌活动中演唱的是短《蝴蝶歌》。民间和声歌曲的珍品《蝴蝶歌》发源于富川的平地瑶,流传到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富川位于五岭中的都庞岭、萌渚岭之间,湘、粤、桂交会之地。光绪《富川县志》称这一地区为“楚粤唇齿”,历来是中原文化进入广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南迁的汉族、瑶族人民加入西粤开发

【守望家园】

作者:陈峻俊(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周启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富川山歌有几多,出门三步歌绊脚;田里种禾又种歌,一颗谷子一首歌。”千百年来,瑶族儿女以歌传情,以歌记史,留下丰富的音乐遗产,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一带的《蝴蝶歌》就是瑶家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蝴蝶双双飞夫妻对唱,唱出瑶家儿女的情和爱(1)

笔者与柳世庄老人交谈 图片由作者提供

民间和声歌曲的珍品

《蝴蝶歌》发源于富川的平地瑶,流传到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富川位于五岭中的都庞岭、萌渚岭之间,湘、粤、桂交会之地。光绪《富川县志》称这一地区为“楚粤唇齿”,历来是中原文化进入广西地区的重要通道,南迁的汉族、瑶族人民加入西粤开发,常常把它当作第一站,经济文化发展“得八桂之先”。元明以来,大量的平地瑶定居于平川,从事农耕,与汉族杂居错处,音乐文化亦颇受汉族影响。《蝴蝶歌》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瑶族人民创造出的一种原生态双声部歌曲。

蝴蝶双双飞夫妻对唱,唱出瑶家儿女的情和爱(2)

《蝴蝶歌》是瑶家儿女生活中的伴侣

《蝴蝶歌》以富川平地瑶所用方言“梧州土话”演唱,得名于歌词中“蝴的蝶”“黄的蜂”之类衬词,也称为《蝴的蝶歌》《蝴的蝶蜂歌》。它分为长、短两种。短《蝴蝶歌》歌词为规整的七言四句,演唱时加入衬词,成为八句腔。长《蝴蝶歌》也称《双飞蝴蝶歌》,它以短《蝴蝶歌》唱词为基础,在第三句后加上长垛句衬词,而后接入第四句;歌曲也随之在这里形成一个相当于段落长度的长垛腔,长垛腔结束之后,再回归短《蝴蝶歌》原样。长《蝴蝶歌》在当地被称为“歌母”,主要用于演唱者训练演唱及与搭档配合,对歌活动中演唱的是短《蝴蝶歌》。

蝴蝶双双飞夫妻对唱,唱出瑶家儿女的情和爱(3)

婚礼上演唱蝴蝶歌图片由作者提供

这种原生态民间歌曲最珍稀之处,在于它出色的和声效果。歌曲最常见的演唱形式是男女对歌,男女双方都采用双声部同声组合(二人或多人)“和唱”:“一人唱歌嗓不开,两人和唱心开怀;你抛高来我低伴,唱出蜜蜂声音来。”《蝴蝶歌》有两个声部,上声部称“抛高”或“硬唱”,下声部称“抛低”或“顺唱”。“蜜蜂声”描述的是《蝴蝶歌》臻于极致的和声效果。同组歌手在音色、音准方面完美配合,不同声部交织振荡,产生如蜜蜂振动翅膀一样的“嗡嗡嗡”声音。有人用“一支流淌于翅膀上的山歌”来诗意地赞美《蝴蝶歌》令人心颤的和声效果。

《蝴蝶歌》的演唱是一字一音,每字必衬,在歌词中加入大量衬词,甚至专门以衬词构成独立的音乐段落。例如《情郎下海我下海》歌词前两句“情郎下海我下海,情郎上天我腾云”,演唱时就变成了:“情(的)郎(咧)下(的)海(咧)我(的)下(啦的)海(咧,哦的嗯的哎,留的西,啦的咧),情(的)郎(啦的)上(的)天(嗯的咧)我(的)腾(嘿的)云(咿的黄的蜂,蝴的蝶,蝶蝶呀,啦的啦的山,咿呀尼的尼的咿)……”这样的艺术处理,使《蝴蝶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正如民间音乐研究者韦海曦所说:“整首歌听起来像‘炒豆子’一般,轻快活泼,充满新意,律动性强,一气呵成,美不胜收。”

瑶族传统文化的见证

《蝴蝶歌》最早产生于瑶家儿女对爱情的表达。“瑶山茶花朵朵开,一对蝴蝶飞拢来;雌的花蝶前面舞,雄的跟后不分开。”春光明媚,蜜蜂蝴蝶在花枝间飞舞,涌动的爱情化作歌声唱给心爱的人。“黄的蜂”“蝴的蝶”这类固定的衬词就是《蝴蝶歌》最初作为情歌的见证。流传下来的《蝴蝶歌》也以情歌最丰富,有初识歌、试探歌、赞美歌、离别歌、相思歌、重逢歌、怨情歌、热恋歌、定情歌……“心想下塘折花插,又怕水深石又滑”,是小心翼翼的试探;“千根竹子共个蔸,青竹底下结同心”,是热烈的定情宣言。

如今,从情歌发展而来的《蝴蝶歌》早已浸润到瑶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的亲密伴侣。比如作为《蝴蝶歌》代表曲目之一的《流水欢歌迎客来》就是瑶家人的迎客歌,属于仪式歌:“蜡烛结缘灯结彩,百花长春朵朵开。叠叠青山对笑脸,流水欢歌迎客来。”反映了瑶家人的慷慨好客和对亲情的重视。毕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蝴蝶歌》的柳世庄老人告诉笔者:“《蝴蝶歌》表达的‘情’是大情,不光是谈恋爱的情,还可以是友情,亲情”,“它不但是情歌,而且是民歌,什么都可以唱,老人过生日唱,起房子也唱,结婚更加唱,小孩子满月唱,做劳动也唱。”

优美动听的《蝴蝶歌》唱响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伴随着一代代瑶家人的生命历程,承载着异常丰厚的文化信息,被誉为“瑶族文化之史诗”。提到瑶家文化,人们会想到歌堂文化,想到会期文化、绣楼文化等,在这些特色鲜明的习俗里,都有《蝴蝶歌》的参与。瑶家儿女爱唱歌,歌堂文化在富川当地一般被称为“唱歌堂”“坐歌堂”,是在家里唱歌:家里来了外乡客人,主家邀请本村人陪客人通宵达旦唱歌对歌;对歌活动中,除了演唱情歌,还有礼仪歌、故事歌、四季歌等,内容十分丰富。当地重要的“会期”,像三年一次的“刘仙娘”出游活动中,用《蝴蝶歌》演唱刘仙娘故事。当地的传统婚俗是,女子出嫁前几天(有的长达一个月),同村青年女子到出嫁女的绣楼上陪伴,帮助出嫁女磨练《蝴蝶歌》演唱技艺、记诵歌词、了解各种礼俗。

《蝴蝶歌》本身就构成了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歌词也记录和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记忆。例如,《蝴蝶歌》常以十二个月作题材,一首《十二月焦歌》的劳动歌,十二支曲子逐月描述从正月到腊月的节物、劳动、风俗等,记载了正月“大龙狮子耍年宵”,三月“清明人挂纸”,七月目连节“凳头戳纸佛前烧”“扎个草龙连夜调”等习俗。这样的《蝴蝶歌》,在保留历史文献方面,足以媲美《诗经》中的《七月》。

焕发时代光彩的遗产

清乾隆时期学者李调元在《南粤笔记》卷一“粤俗好歌”条记载:“东西两粤皆尚歌,而西粤土司中尤盛”,“瑶俗最尚歌”,又称赞瑶人歌谣“布格命意,有迥出于民歌之外者”。但是,真正把瑶族人民的音乐天才发掘出来,将瑶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发扬光大,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享的财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重视包括音乐在内的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早在1954年,中南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选《中南少数民族山歌选》,就收录瑶族山歌近百首,后来出版的《广西民间歌曲集》《中国少数民族歌谣》等书,进一步展示了瑶族音乐的丰富。196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民间歌曲会演,富川瑶族歌手唐代珍、唐玉翠演唱的《蝴蝶歌》大放异彩,从此这种独具风情的歌曲开始飞出瑶乡。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瑶乡的传统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富川县文化部门敏锐地觉察到这些变化对《蝴蝶歌》传承的影响。他们采取积极的措施强化保护与传承:2008年《蝴蝶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莲山镇大莲塘村建设传承基地,发掘更多的民间传承人,在当地学校推广学唱《蝴蝶歌》;2013年,《蝴蝶歌·瑶人哪里来》来到世界音乐顶级殿堂——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赢得国际赞誉;2016年当地政府组织白沙镇黑山村63位村民登上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2019年,《蝴蝶歌》进入中国原生音乐民歌节……《蝴蝶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富川县政府将保护传承工作与脱贫致富、发展文旅产业结合起来。富川以打造瑶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在生态休闲旅游地及岭南瑶族文化长廊建设项目中,都注意发挥《蝴蝶歌》的魅力。游人进入富川凤溪瑶寨、秀水状元村、神仙湖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都能欣赏到美妙的《蝴蝶歌》歌声。

富川的瑶家儿女没有忘记,《蝴蝶歌》始终是自己的生活伴侣,他们用这一支历史悠久的曲子,唱出新时代的生活。在白沙镇黑山村这一蝴蝶歌的重要发源地,村民们新建了蝴蝶歌堂,作为村民和党员活动中心。村民相聚歌堂,用《蝴蝶歌》歌唱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以歌为媒”传承家风家训,劝善喻廉,进行普法宣传,甚至创造性地把《蝴蝶歌》引入到党员学习活动中。一位游人游览黑山村后,在博客里满怀深情地写道:“今天,我被悠扬悦耳动听的蝴蝶歌所迷住。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瑶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新媒体语境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0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