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古今中外,名人眼中的成都,你知道多少?今日,小布又来荐书啦!主题是:名人笔下的成都。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1)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2)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李白对成都的真情流露并非空穴来风,自古成都,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地理空间得天独厚、人文资源星罗棋布。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在《唐五代时期之成都》中也说,成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几个历数千年而繁荣不衰的都市之一。

从李冰、文翁、司马相如,到扬雄、李白、杜甫,再到巴金、郭沫若、李劼人……成都的奇观绝景,一草一木,一丘一壑,让古今中外的骚文墨客,窥奇吐芒,声流文畅。从建城变迁、名胜古迹,到风物人情、蜀学传承,打开一扇了解成都之门。

古今中外,名人眼中的成都,你知道多少?

今日,小布又来荐书啦!

主题是:名人笔下的成都

↓↓↓

“九天开出一成都”

建城发展

天府之国

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今四川成都人。他的《蜀都赋》,通篇以成都为描写对象,涉及到成都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物产、集市等。扬雄以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文采飞动地向天下人介绍“天府之国”的富饶与独特。

《蜀都赋》中有很多生僻字,都是汉代成都版图上丰富生长的各色物种。肥沃的水土滋养着天府之国的鸟兽虫鱼,也孕育着热情生动的蜀地人民,乐现进取的文化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成都能创造多个世界第一、中国第一,能并称“扬一益二”,在唐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文化重要枢纽的渊源。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3)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坐拥“不知饥馑、水旱从人”的地理条件,物质充裕、生活悠闲,形成了优游享乐的民风民俗。扬雄笔下,汉代成都在迎春送冬之际,城内的大户人家会选个良辰吉日到江边观鱼,并在江边摆出盛大的酒席,一时间群贤毕至、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之间,丝竹管弦齐鸣,乐音声声、舞姿翩跹,引得众人围观,万人空巷,场面十分壮观。

蜀人好逸乐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 且更盛于汉代。这也是成都作为一座以慢生活闻名的大都市, 打造美食之都、音乐之都、旅游名城、文创名城、赛事名城等的历史基因。

别号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蜀王本纪》 记载开明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研究称成都之名来自“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名未曾更改,城址未曾迁移,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也罕见。

“成都”二字本身就承载了斑驳而绚烂的故事。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李劼人,对成都的“别号”追根溯源,介绍了“蓉城”的来源。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4)

木芙蓉在成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文化渊源。第一个大规模种植芙蓉的是后蜀主孟昶,他为花蕊夫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深秋时节,芙蓉凌霜绽放,如锦缎,如云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成都却是个幽静的花城,这动人的故事为芙蓉更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直到现在,成都人仍对芙蓉有着深深的情结,它不单是一树的花香,更是一种传承和见证,后来也被确定为成都的市花

除此之外,成都还有其他别称。到了汉代,成都织锦闻名天下,盛况空前,政府特设锦官专门管理,由此得名“锦城”“锦官城”。每一个别称,都记载着成都建城以及发展的历史,当我们喃响念起,仿佛召唤着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

“锦江春色来天地”

名胜古迹

万里桥

《华阳国志》载:“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南渡流江曰万里桥”,这座位于成都南郊的历史名桥见证了蜀都的繁华与落寞,是成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5)

古往今来,万里桥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明星。诗圣杜甫客居成都期间,《狂夫》 诗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女诗人薛涛晚年也暂住此处,作《和郭员外题万里桥》诗云:“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张籍到成都游览,作《成都曲》:“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陆游在成都多年,写到万里桥的诗就有好几首,如“成都城南万里桥,芦根平末风萧萧”“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等。

在历代文人的诗赋里,万里桥作为市井生活场所频繁“出镜”,人生的离合悲欢、仕途的得意失意,都镌刻在万里桥的每个缝隙中。它就静立在时光里,见证着成都的旧颜新貌和飞速发展,也将成为今日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历史元素。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毗邻浣花溪而建,在历史沉浮中屡废屡兴。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杨廷和在《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中,较为详实地记录了草堂重修后的格局及布景。在杨廷和的描绘中,我们不难看到草堂当时宏丽而雅致的景象:建筑精巧、错落有致;游人众多,门庭若市;流水淙淙,杨柳依依。这篇文章也为后世修缮草堂提供了重要参照,今天的草堂在大修大建中还保持着当时的部分格局,前堂后院,东穿花径,西凭水槛,亭、台、池、榭点綴相映,别是一番风光。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6)

草堂之魂自然在于杜甫,而杜甫之魂是什么?不少人认为是他臻于极致的诗歌成就,杨廷和则认为不仅在其“为诗”,更在其“为人”忠信、质朴、心怀天下。杜甫身居草屋,境遇穷困,仍忧国优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杜甫与草堂相融相成,当我们身临其境,便能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草堂也以特有的文化内涵滋养了成都的人文气质,在千年的光阴明灭中显得越发珍贵。

“女郎剪下鸳鸯锦”

风物人情

邛竹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在《邛竹杖赋》中,用邛竹杖比喻自己,希望能够制成手杖,献给贤者,寄托自己匡时济世的仕途准则和宁折不屈的人格追求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7)

邛竹又名石竹、罗汉竹、筇竹,杆节隆起、形态奇特,产于四川邛崃早在2000多年前,蜀人就已经用邛竹生产出具有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邛竹杖,并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到西城各国。精美的竹杖与蜀布引起了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好奇,想要找寻蜀地与西域交往的路线,于是后来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

邛竹刚直方正,深得文人墨客喜爱,是文人品行与操守的象征。杜甫、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有很多作品称赞邛竹,因此邛竹有“文人至宝,商贾奇货”的极高评价。邛竹杖作为成都历史上首次走出国门的产品,其方便实用、美观大方的特质也展示着天府文化的创新与优雅。

树木

1940年初夏,现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到成都工作,至1945年9月离开,一共在成都经历了5个春夏。适逢当时朱自清也在成都。成都树木枝繁叶茂给外来的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写成都,也提到“成都旧宅于门前就常裁得有一株泡桐树或黄桷树,粗而且大,往往叫人只见树,不见屋,更不见门洞儿。”(《成都诗》)叶圣陶更是专门写了篇动情的文字《谈成都的树木》,来表达对成都树木的情感。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8)

“城春草木深”,木石无情人有情。叶圣陶谈起住在茶店子那了几年,喜欢田间道旁的老树,仿佛是无言的朋友,可以一起感悟人生,静听风月。成都的树木静穆在千百年的风雨之中,点缀着城市,也守卫着城市。

成都气候湿润,适宜各类植物生长,如今“川西林盘”的打造,“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人森林”,不仅提升了城市生活美学,也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示范,再现成都“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的胜景。

“庠序千秋播德馨”

蜀学传承

华阳国志

东晋史学家常璩编纂的《华阳国志》, 又名《华阳国记》,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专著。

《华阳国志》贯穿了“大一统”思想。巴蜀地势易守难攻,且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一直都是权谋者妄图割据分裂的最佳选择。常璩则认为,蜀地与中原密不可分,有着亲密的姻亲关系,夏、商、周时期,巴蜀为中原统一协力同盟,这些都是蜀地与中原唇齿相依的历史记忆。

《华阳国志》除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外,更深层地诠释了追求和谐稳定的“大一统”思想,这便是历代史学家推崇备的原因。

成都画坛

李之纯在《大圣慈寺画记》中,开篇极言大慈寺壁画之多之美,“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这也是古今名人对大慈寺壁画的一致评价。

范成大在任成都知府期间作《成都古寺名笔记》,曾详细记载了大慈寺中每间佛堂、殿阁的壁画情况。这些壁画算得上一时绝艺,格人神妙,苏轼、苏辙当年游大慈寺,就曾对精美的壁画大加赞赏称“精妙冠世”。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9)

大慈寺壁画代表了西蜀画坛的高超技艺与繁荣景象。根史书记载,在中晚唐、五代时期,成都已发展为全国画坛的中心。成都本土也产生了多位著名画家,如左全、赵公祜、常粲、黄筌等。后蜀主孟昶创设的“翰林图画院”是我国官方第一个国家画院。从大慈寺壁画到唐宋时期的成都画坛,无不诠释着优雅时尚的天府文化特质对成都的重要影响。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以成都2300年大都会文明为核心的

天府文化

则是这棵参天大树最枝繁叶茂的中心

历代巴蜀儿女持续得到

其道德、人文、智慧的浸溉

形成创新创造、优雅时尚、

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优良个性

【荐书】

名人笔下的成都,何可一二数也!这本书可读出成都之美。

关于成都的文学,节日荐书②名人笔下的成都(10)

《成都何在:名人笔下的成都》,“成都何在”采用了诗人苏轼的: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即“九天开出一成”“锦江春色来天地”“女郎剪下鸳鸯锦”“痒序千秋播德馨”,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重建成都这座伟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同时,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

文案 |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 黄海英

成都发布编辑 | 孟孃

分享

在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