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应怎样践行冬奥精神:海淀驻区高校硬核书写冬奥强国答卷
新时代大学生应怎样践行冬奥精神:海淀驻区高校硬核书写冬奥强国答卷据悉,北京冬奥会期间,4座冰上场馆采用了这种技术制冰。国际奥委会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将在中国乃至世界帮助强调气候变化的议题。在北京大学教授张信荣团队助力下,“冰丝带”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低于奥组委提出的1.5摄氏度标准,且硬度均匀。无论运动员滑到第几圈,冰都一样丝滑。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每年可节省200万度电。北京大学研发最快的冰打造“沉浸式”观赛体验2022北京冬奥的冰,有魔法。
北理工大学/供图
清华大学/供图
伴随着奥运之火熄灭,2022年北京冬奥会完美落下帷幕。如果说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无疑让世界见识到了什么是强大的中国。
在这样一场冰雪盛会中,一身“天霁蓝”更为醒目和温暖。他们大多来自首都各高校,用青春书写中国人民的周到和礼节。但同样亮眼的,还有来自海淀各高校用科技底蕴书写的一张关于冬奥的强国答卷。
北京大学
研发最快的冰打造“沉浸式”观赛体验
2022北京冬奥的冰,有魔法。
在北京大学教授张信荣团队助力下,“冰丝带”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低于奥组委提出的1.5摄氏度标准,且硬度均匀。无论运动员滑到第几圈,冰都一样丝滑。整个制冷系统的碳排放趋近于零,每年可节省200万度电。
据悉,北京冬奥会期间,4座冰上场馆采用了这种技术制冰。国际奥委会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将在中国乃至世界帮助强调气候变化的议题。
除此以外,在北京冬奥村一间神奇的“北京小屋”里,展示着与冬奥相关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中能让打卡者获得“沉浸式”观赛体验的,便是源于北京大学牵头研发的“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与系统”。
据记者了解,通过这项北大技术,能自主选择观赛视角,身临其境地体验冰雪比赛的速度与激情,将来,你只需手持一部5G手机点开应用软件,就可以体验前所未有的观赛新视角。
清华大学
科技造雪、设计火炬台、给新冠病毒快速“体检”
想必你也好奇:除了天降大雪,日常赛场的雪是从哪里来的?
2021年,《堆石混凝土坝技术公报》成为国际大坝委员会成立近百年来第一部以中国原创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标准。而这项技术在正应用于冬奥会塘坝,保障赛场人工造雪的水资源,实现储水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用科技手段保障冬奥人工造雪。
另外,位于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延庆赛区、河北张家口赛区的火炬台均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教授带队设计。这三个火炬台,在开幕式的主火炬基础上充分融合艺术以及工程技术的要求,体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理念,以纯粹的冰雪元素,演绎了纯洁、和平、团结和友谊,晶莹的雪花和灵动的丝带相向旋转,如冰上长袖飘飘的舞者轻盈优雅,简洁、现代的造型中,透出东方的审美韵味,成为此次冬奥会的亮点之一。
冬奥期间,有效防疫成为关键。2020年10月,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鹏研究员、生命学院王建斌研究员、药学院白净卫研究员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昌平实验室等单位围绕新冠疫情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开展应急攻关,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发完成了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
据记者了解,作为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新冠病毒气溶胶监测系统,该系统可把现有常规新冠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大幅度提高10倍,可在45分钟内实现全集成、高通量、自动化的新冠病毒检测,检测精确度也随之提高,让空气中的少量病毒也“无所遁形”。
北京理工大学
“冰上大炮”打造最强弯道“雪场鹰眼”精准控制运动员加速过程
除了用元宇宙技术助力打造了美轮美奂的开闭幕式,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实力更是体验在赛场上。
在速度滑冰运动中弯道处的滑行技术是制胜的关键,也是日常训练中的技术难点。为了帮助中国队更加精准地找到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北理工宇航学院郝继光团队牵头研制了“人体高速弹射装置”,主要用于辅助速度滑冰运动员开展弯道滑行技术训练,可实现对运动员加速过程的精准控制,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国内空白。
而为了让雪上训练“有据可依”,北理工的无人机 激光雷达不放过雪场的“一丝一毫”,用科技力量,默默守护奥运健儿的逐梦之路。
在对比赛影响极大的天气方面,北理工人也用科技摸准了“老天爷”的脾气。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吕昕教授、胡伟东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合作,实现了给大气层做“CT”,为比赛提供精准温度、湿度、风场和降雪等天气预报信息。
北京交通大学
让开幕式“大雪花”经受住风的考验
燕山雪花大如席,喜迎宾客四方来。
还记得2月4日立春之日,晶莹的“大雪花”在鸟巢绽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感完美结合,传递出空灵诗意的美学盛景。这其中,离不开北京交通大学一群了解风、分析风、利用风的人。
自2018年起,作为风洞实验室研究团队,北京交通大学李波与课题组成员开始投入到冬奥场馆建设与运动员辅助训练中,涉及冬奥会开幕式北京交通大学风洞实验室要做的工作就是“让风的影响消失”。
2021年7月,李波接到北京冬奥会的通知,需验证“大雪花”的点火方案。凭借着提供建国70周年庆典花车,建党百年庆典红色拱门等重要项目的抗风咨询工作,李波意识到,保障“大雪花”的点火功能是关键,立马组成了攻关团队设计方案。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按照原方案,无论风速如何,“大雪花”总是控制不住地左右摇摆,火炬手根本无法将火炬插入到大雪花中。团队提出建议,将原方案调整为“悬挂 支架”的方式,保证“大雪花”的稳定性,确保点火仪式顺利举行。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经典一幕。
而与“鸟巢”上空“大雪花”相互辉映位于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三个火炬台,同样凝结着团队的心血。
北京邮电大学
5G人工智能清扫车服务志愿者闭环外驻地
在各大高校各显神通时,北京邮电大学温向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5G人工智能清扫车完成了冬奥会期间的防疫消杀和垃圾清扫任务。
据介绍,该5G人工智能清扫车配备了智能清扫系统、强劲吸尘装置和消杀作业系统,具备垃圾清扫与防疫消杀能力。并搭载全场景感知与定位设备及智能驾驶车载控制器,无人清扫车具备定时作业、路径规划、实时监控等功能,能够支持复杂场景下的行人检测、障碍物躲避等实际需求,还可分别实现无人化自主作业与人工远程接管作业。(记者 白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