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八大谣言:可怕的杀鸡儆猴
养孩子八大谣言:可怕的杀鸡儆猴二、家长轻易妥协,孩子习得经验。每当孩子哭闹,撒泼,耍无赖时,家长会说:“别哭了,再哭不要你了!”、“再不好好吃饭,我就把你玩具全扔了!”、“再不睡觉,你就站出去,我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写作业,过生日我就不给你买礼物了。”有没有很熟悉?我们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时我们说了几遍孩子还不听的时候,我们会用威胁的方式,去要挟他,让他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来完成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一个孩子之所以成年之后成为现在的样子,和他的父母有直接而莫大的关系。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巨婴的呢?一、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他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养了一群鸡和一只猴子,那只猴子经常调皮捣蛋。老夫妇决定“教训一下”这只猴子,于是,老伯当着这只猴子的面杀了一只鸡,一边杀鸡一边说:“看你还闹事,看你还不听话!”那天以后猴子乖了,老夫妻觉得“杀鸡吓猴
近日,在江西上饶,一名男子在4S店内用钥匙划花一辆全新的宝马车,而且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事发之后,他一脸淡定地坐在等待区,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行为会有多大的影响。
工作人员报警后,民警赶到现场,经询问,原来该男子在此店中看中一款宝马车,就打电话跟家人商量,结果家里人不同意,随后该男子就用钥匙将车划花,据他本人解释,说是父亲答应给他买车,结果却没买,他认为把车划花了,父亲就不得不过来付款了。于是,才有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行为。
�
一个成年人,为了买车,居然如同一个向爸妈要糖的小孩一样,做出威胁父母的幼稚行为,这种思想绝对不是一天形成的,由此可见,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对父母威胁耍赖多少次?
一个孩子之所以成年之后成为现在的样子,和他的父母有直接而莫大的关系。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巨婴的呢?
一、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他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
�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养了一群鸡和一只猴子,那只猴子经常调皮捣蛋。老夫妇决定“教训一下”这只猴子,于是,老伯当着这只猴子的面杀了一只鸡,一边杀鸡一边说:“看你还闹事,看你还不听话!”那天以后猴子乖了,老夫妻觉得“杀鸡吓猴”的力法管用了。有天老夫妻外出回来的时候,见院子到处都是鸡的尸体,只见猴子拿着菜刀正在杀鸡,看到老夫妇回来,还冲着他们笑呢……
每当孩子哭闹,撒泼,耍无赖时,家长会说:“别哭了,再哭不要你了!”、“再不好好吃饭,我就把你玩具全扔了!”、“再不睡觉,你就站出去,我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写作业,过生日我就不给你买礼物了。”有没有很熟悉?我们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时我们说了几遍孩子还不听的时候,我们会用威胁的方式,去要挟他,让他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来完成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
二、家长轻易妥协,孩子习得经验。
上周和亲戚一起带孩子去商场玩,路过一家买乐高机器人的店,她家孩子就不走了,非要他妈妈给买一个,他妈妈说:“你还小,玩不了这个,这个是要大点的哥哥才玩的。”但是无论妈妈怎么说就是不听,一边哭一边把手边的积木摔的啪啪响,商场里人来人往,立马引来路人侧目。最后还是迫于孩子的哭闹,买了一个乐高玩具。我说:“你不是不给他买吗?”她说:“你看他不愿意啊,非得要啊,哄不住,那么多人看着呢!”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哄不住”!但是有没有想过孩子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目的后,就会有第二次,接下来就会有第三次、第四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他掌握了这种规律,那他岂不是以为想要什么都可以通过威胁撒泼的方式得到。
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孩子习得行为模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威胁—获得满足,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种问题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我获得达到目的的成就感。
三、家长大包大揽,过度溺爱,孩子不懂感恩,视为应当。
名著《伊索寓言》里写了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犯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
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大不孝。
少年犯却说:“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
调查报告显示,对孩子过度溺爱是造成未成年儿童犯罪的根源,他们在成长中没有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由于父母一直迁就,他们便会天真的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的,如果在外面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们就会用极端方式。
那我们应该如何绕过这些坑,避免孩子成为一个成年巨婴呢?
一、告诉孩子可预期的后果,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除了威胁,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
可以明确的警告他,跟他说清楚,如果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告诉孩子如果你执意要买玩具,那你自己想办法付账,我今天没有带额外的钱来买别的东西,咱们现在就回家,态度坚决,说到做到。
如果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边呵斥一边威胁,那么他可能会在你的威严下暂时屈服,却也会把威胁这一套,在自己的思维里形成潜意识。
所以身为家长不要把威胁他作为一种控制他“听话”的方法,就怕他以后的某一天用在自己的身上。而是要设定合理的可预见的后果来告诉他,你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你自己承担。
二、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养育孩子就是给他创造一个有益于他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环境。所以需要对孩子制定一定的行为规则,明确表示哪些是不可以触碰的,哪些是必须做的。因为一旦孩子没有规则意识,没有界限感,那么他的世界认知必定是混乱的,没有限制的。
温柔而坚定地赢得孩子,而不是一味的讲道理或者粗暴的用呵斥或者打骂的方式。面对孩子哭闹,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先稳住自己,如果拒绝就彻底拒绝,不要受不住孩子哭闹而妥协,其次,抱抱他安抚他。让他明白对于他的无理取闹我们是坚决制止的,同时,也告诉孩子此时你不高兴了,妈妈会抱抱你,让他知道:“妈妈只是不同意你的不合理要求,但是我在情感上与你共情,两者并不矛盾”,即设定规则,但允许反抗,你反抗的时候,我以共情予以陪伴。
三、让孩子经历该经历的,面对该面对的,正面引导,懂得珍惜。
郭晶晶和霍启刚带孩子去乡下体验生活,霍启刚耐心地教儿子插秧,孩子也是学的特别认真。霍启 刚发微博并配文说:
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 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微博下面网友也是一片称赞。这种亲身实践,比背诵一百遍的“粒粒皆辛苦”更有意义。
郭晶晶霍启刚两人虽然身处豪门,却用很节俭,生活消费和平民一样,用5毛钱的发圈、用环保购物袋、逛地摊。带孩子去参加公益活动,帮助老人收垃圾。满满的正能量,丝毫没有富二代身上的浮夸和炫耀,反倒比常人更能理性正面的教育孩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 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中国有句古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生来如一张白纸,孩子的错误,本质上是父母的问题。对于家长来说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最重要。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自己本身没有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还是忽视了一些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防微杜渐,防止让孩子一步步滑向深渊。
在教育的道路上,让爱和责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