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高手独孤求败: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传
金庸笔下高手独孤求败: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传王重阳在列选名单时,也曾想到过这位当年误伤自己,还指导了自己剑术的前辈高手,只是这些年中,早已经没有了他的音讯。事实上此时的独孤求败,确实已经去世了。以上种种,导致中原武林的武学不兴,人才凋零,也间接造成了独孤求败行走江湖那段期间,在中原武林难逢敌手,难求一败。独孤求败倘若往前早生三四十年,在天龙时代,往后晚生三四十年,在射雕时代,当又有另一番作为。作为泰山北斗的少林,虽也沦陷在金国境内,但金廷为了笼络人心,对少林倒是旧礼敬奉,因而少林能够在当年的靖康国破中得已幸免于难。然而却之后发生了那件“火工头陀事件”,事件中罗汉堂、达摩堂两堂首座一死一走,两堂高手伤残惨重,为了杜绝再现偷学武功之事,寺中凡有天资的少年服事僧,却未被剃度正式纳入门下,反而被驱除出寺,寺中青少一代却皆是资质平庸之辈,自此少林武学青黄不接,进入长达七八十年的中衰时期。东南与北方丐帮分庭抗礼的第一大帮铁掌帮,帮主上官剑南因为
王重阳夺得《九阴真经》欲想邀请添加英豪参与论剑,已定经书归属,还江湖安宁,但却在列选参与论剑的名单时,才发现当时武林中的人才凋零。
当年雁门关外,乔峰为了挽救苍生,逼迫辽帝退军,不惜牺牲自己,悲壮离世,魂断雁门关。然而仅仅在此役的三十二年后(乔峰离世于1094年),乔峰的女真兄弟完颜阿骨打的后代就攻破了汴梁都城,俘虏了徽钦二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难(1126-1127年)。山河破碎,北国大地沦陷,金廷为了报复中原武林义士多年的抵抗,在沦陷区屠杀中原武人。以抵御外邦为己任的丐帮首当其冲,各大帮派,凡是有民族大义的皆被重兵围剿,灭帮灭派者不计其数,即使是丐帮等根基已固的也是元气大伤,青黄不接。自此,中原武林进入一段近百年的沉寂,武学不兴。
(注:羽菱君认为的百年沉寂是从乔峰离世开始计算,到第一次华山论剑(大约在1194年左右)为止。属于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靖康之变往前六年(1120年),正值徽宗皇帝沉醉于道教教主之位时,他眼看明教在中土从星火又现燎原之势,于是派遣黄裳领兵前往西域明教总坛光明顶剿灭明教。黄裳这一役杀了明教上层包括使者法王在内的多名高手,重创了明教,致使明教元气大伤,不能支援正在中原率领起义的教主方腊,第二年,教主方腊被教中叛徒告密,受伤被俘身亡,起义失败。经此一役,明教衰落竟也长达近百年之久,而黄裳也因与武林人士的结怨,之后隐藏四十年之久,破解各派武学等待报仇。当六年后的外邦入侵,本能将“政教矛盾”(朝廷与明教的矛盾)放开一边,一致对外的可能性,也随着明教的重创灰飞烟灭。徽宗皇帝完全是自找苦吃,若无此祸,以明教大义,面对金兵入侵肯定会自发抵抗。
作为泰山北斗的少林,虽也沦陷在金国境内,但金廷为了笼络人心,对少林倒是旧礼敬奉,因而少林能够在当年的靖康国破中得已幸免于难。然而却之后发生了那件“火工头陀事件”,事件中罗汉堂、达摩堂两堂首座一死一走,两堂高手伤残惨重,为了杜绝再现偷学武功之事,寺中凡有天资的少年服事僧,却未被剃度正式纳入门下,反而被驱除出寺,寺中青少一代却皆是资质平庸之辈,自此少林武学青黄不接,进入长达七八十年的中衰时期。
东南与北方丐帮分庭抗礼的第一大帮铁掌帮,帮主上官剑南因为在宫中获得岳飞遗书的兵法《武穆遗书》,为了寻找兵法继承人将此遗书上藏于铁掌峰上,并为此打算选择吉时良日在铁掌峰大会群雄,计议北伐。岂知此时南宋朝廷畏惧金人,担心北伐会招来金兵的再一次南侵,因而对铁掌帮一伙义士非但不加奖助,反而在铁掌帮大会之日派兵围剿。一帮聚义的武林人士尽被朝廷所围剿,铁掌帮帮主上官剑南也死在了围剿官兵的屠刀之下。
不止是中土武林,即使是身在西域天山的逍遥派,也在虚竹接掌灵鹫宫之后出现了内乱,致使逍遥派逐步走向消亡,虚竹更是不问世事。而继任大理皇帝的段誉,却在经历国家动荡与后来的诸子夺嫡后避位为僧,不再介入世间纷争。
以上种种,导致中原武林的武学不兴,人才凋零,也间接造成了独孤求败行走江湖那段期间,在中原武林难逢敌手,难求一败。独孤求败倘若往前早生三四十年,在天龙时代,往后晚生三四十年,在射雕时代,当又有另一番作为。
王重阳在列选名单时,也曾想到过这位当年误伤自己,还指导了自己剑术的前辈高手,只是这些年中,早已经没有了他的音讯。事实上此时的独孤求败,确实已经去世了。
说起独孤求败,就必须先说另一位用剑高手,他就是以“剑神”自称的卓不凡。因为他与独孤求败间有着重大的关系。
这卓不凡确实个用剑高手,他乃是当年福建建阳一字慧剑门的传人。远在天山“逍遥派”的天山童姥接掌灵鹫宫后,开始对外扩张,横扫江湖,在武林中惟我独尊。经过童姥几十年的恩威并施,兼并夺掠,控制着中原至东南沿海大多数江湖帮会,其中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这些洞主岛主被天山童姥用生死符所控制,每年进贡换求一年免除生死符带来的痛苦。而当时的“一字慧剑门”的掌门并不屈服于童姥,因而该门派上下三代六十二人被天山童姥尽数杀灭,惨遭灭门。
卓不凡因奉师命外出,故而事发时不在建阳。当他赶回慧剑门时,发现师门已经被天山童姥所灭。天山童姥为了斩草除根,安排下灵鹫宫人暗中在慧剑门等待漏网之鱼,卓不凡因此而险些掉命。所幸他早有警惕之心,加之他熟悉师门密道,在四个灵鹫宫宫女的包围下突围逃命,但已是身受重伤。
卓不凡虽想报此灭门之仇,但却自知不是灵鹫宫对手,加上此时身受重伤,灵鹫宫又追捕在后,福建已不是容身之所。因而往北而上,继续逃命,灵鹫宫穷追不舍,无奈之下,他只能渡过黄河,再行北上,最终竟逃到了东北长白山。他隐入深山,灵鹫宫也不再寻他。
这卓不凡也是有天眷之人,他大难不死,在长白山中荒僻极寒之地苦研剑法,无意中得了前辈高手遗下来的一部剑经,勤练三十年,终于剑术大成,自信已然是天下无敌,可以一报师门之仇了。此时的他虽然已是年过五十之人,但自认为剑术大成,不在江湖上呼名唤利更待何时,于是重新出山,再次踏进江湖。
他在河北一口气杀了几个赫赫有名的好手,更是狂妄不可一世,只道手中长剑当世无人与抗,言出法随,谁敢有违。当下就决定取道天山,誓将灵鹫宫换名为自己门下。他在天山遇到了同被天山童姥压迫的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一起上缥缈峰灵鷲宫讨生死符解药,想伺机统帅群豪,而与虚竹相斗。
此时的虚竹刚得到逍遥三老两百余年的功力,内力深厚无比。这卓不凡的剑术虽然高超,剑上的造诣也确实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其内功修为却仅为三流水平。面对虚竹,又怎能奈何得了。败家之将,负气而逃,自此方知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哪里还敢再言报仇。也明白到,内功修为不到家,外家功夫即使上得层次,头重脚轻,也是白费之功。
卓不凡逃回中原后,落居于河溯之地,潜心研究提升内力之道。因他自己并无高深内功心法修炼之诀,只能自行感悟。有一天大雨倾盆,他所居住之处,山洪爆发,那洪水凶猛而下,顷刻间就席卷了山下一片民居树木,吞没入洪涛之中。他有见于此,忽有所悟:倘若这血肉之躯置立于洪涛之中,若有能顶受得住洪水冲击之力的,那必定是内力深厚之人。因而有借外力冲击以固内力的想法,他自是相信,人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承受外力冲击,按人体本能的自我保护,其内力必将日而增长,以抗外力之侵。
不过此时的卓不凡已是年近七十的老朽,又怎能以身犯险,亲自去实践一番以验己见呢。当下他就想用此方法教以后人,做一番试验。也是这时他才想起重新退隐十几年尚未收有弟子,忽而有了收徒的想法。也当真是机缘巧合,他的想法还在萦绕,就听到一阵哭声。寻声而至,竟是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孩被挂在一处树枝上,他的教下却是那波涛汹涌的洪水。原来这小孩是被洪水从上游卷流而来,父母已经双亡,漂流至此,幸被树枝所挂。卓不凡将他解救下来,询问一番,就将他带回山顶住处,这小孩就成了他的徒弟。
卓不凡见这小孩的身上带着一个玉坠,上面篆刻有“独孤”二字。想来“独孤”就应该是这小孩的姓氏,没想到这孩子还是鲜卑独孤一族的后人。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到了宋朝,在中原生活的已经是汉人无异,像当年的姑苏慕容世家就也是鲜卑后人。卓不凡问小孩叫何名字,这小孩却不知,他想起北周时的名将独孤信,期盼这小孩日后也能有一番作为,他也相信得他真传之人日后必能有为,因而为这孩子取名独孤信。
在独孤信七岁开始,卓不凡就开始教他剑术,八岁后就每天带他到山中一处小瀑布下,教他立于瀑布之下,顶受瀑布冲击,逢有大雨,又教他在山洪之中,用身躯抵抗洪水灌涌。此后几年间,日复一日,竟发现独孤信内力逐步攀升。卓不凡自认不凡,常常以此为傲。独孤信天赋异禀,到他十六岁之时,已经是剑术内力皆有所成。也是在这年,年俞八十的卓不凡坐而仙逝,他自称“剑神”,一生却无有多大名气,但他在晚年传授的这位少年,却在后世留下了大名。
独孤信在师傅死后就开始闯荡江湖,在他所处的河溯之地,路见不平,匡扶正义。起初,江湖人见他一个少年,皆欺笑于他,但他凭借师傅传他的青钢利剑,很快就让他在河溯之地声名鹊起。此后两三年间,与河溯群雄争锋,未尝有败绩,剑法也在实战的磨练中随之而精。
他二十岁那年,时缝天下动乱之秋,泱泱大宋王朝竟被金国铁骑踏破山河,这就是靖康之难。独孤信所在的河溯之地也沦陷于金国,他眼看金兵残杀汉民,国家破碎,愤而抗金。他在故乡杀死了几名金兵,引来金兵围捕,这金兵人多势众,其中又有汉奸走狗出卖于他,差点被捕。所幸他早有察觉,杀了一批金兵之后,带着师傅留给他的另一把宝剑离开河溯,远走他乡。他离开河溯之后,隐身于山林,再潜心修炼剑术,提升内功修为。此间大约有五年时间,功力再次大进,剑术已入软剑之境,因而舍弃“青钢利剑”,取出师傅的“紫薇软剑”,开始重出江湖。
师傅卓不凡当年曾跟所说精于用剑之人所追求之五层境界:剑术初成讲其兵刃锋利,此为利剑之境;剑术精进讲究对兵刃把控,软剑亦能削人硬器,此为软剑之境;内功有为,则追求无锋重剑在手,亦能灵活轻巧,此纯碎以内力之利而代替兵刃之锋利,为重剑之境;第四层境界乃是内功剑术双双臻化,不滞于物,草木皆能成剑,此为木剑之境;最后一层乃是天人合一之境,不讲兵刃,不讲招数,以无招胜有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气御敌,随心所欲,是为无剑之境。
他的师傅当年受困于内力,也是始终没能进入重剑之境。独孤信在二十五岁即进入师傅终其一生之境,却又是远远超乎师傅修为。此后,他以“紫薇软剑”行走于关中地区,软剑无常,让人措手不及,杀敌无数,多有建树。三年后,他在关中差点杀了一位后世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王重阳。
此时的王重阳尚未出家,名叫王德威。他眼看金人夺我河山,立志救国,他先学文后学武,一身武艺,无奈心有大志,但却报国无门。他想举起抗金义旗,却由于自己并无威望,而难以号召义士,因而他想起参加金国的文武科举(此时的关中之地也是沦陷于金国),图谋一鸣惊人,先立威望而后起事。果然他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双双夺魁,成就了一身文武两状元,关中之地,声名大振,他中得状元之后,改名为德威,字世雄,以显示自己以德立威,成救世英雄之志。因他授了金国官职之后,对金朝政事并不上心,因而也并未得到重用,这甚合他的初衷,也为他起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此后几年,他凭借自己之名,广交英豪与抗金志士,但起初有志之士皆认为他出仕金廷,误认他为汉奸走狗。
独孤信也是如此认为,他听得此人文韬武略,却投身金廷,当下大怒,就想杀了他以绝后患。独孤信遣人送信与王重阳,以江湖行事之风,约他到终南山一战。王重阳此时有意结交义士,欣然赴约。两人见面后,独孤信并没有与王重阳多加交谈,便亮出“紫薇软剑”,王重阳见他亮剑,也去多说,借着以剑会友之意,也是拔出手中长剑。
一场徒生之战随之而起,此时的王重阳修为尚浅,哪里能是独孤信的对手,但他资质过人,此时虽无高深功力,却能以智力弥补。见招拆招,竟能抵得过独孤信二十招之外,不过最终还是中了独孤信多剑,身受大伤。就在独孤信想一剑了结了他时,王重阳问他是否金廷派来之人,让他死而瞑目。独孤信反骂他汉奸走狗,王重阳哈哈大笑,说独孤信不问情由,轻信传言,因而将他抗金之志与之相告,又带他到终南山中自己所筑,里面掩藏兵器粮草准备起事的古墓。独孤信方才醒悟自己差点杀了这一位抗金义士,悔恨不已。
独孤信认为“紫薇软剑”伤了义士,乃是不祥之剑,因而将它弃之深谷,不再使用,又替王重阳疗伤,指点他剑术,后来王重阳兵败之后,避世于古墓,将当年得自独孤信指点的剑法重加整理,刻于石壁之上,这就是后来的“全真剑法”。但自此之后,王重阳却再也没能重新见到独孤信。
独孤信扔了“紫薇软剑”之后,为了追求重剑之境,寻找玄铁,用以铸剑。他听人所指往南一处深谷之中,曾落下天外之物,独孤信大喜,寻迹而至。却在山林中看到一只巨雕身受一箭,原来此中山民猎户,见此神雕,欲而捕之,见它性猛,乃放箭射之,神雕在箭雨中被射中一箭,差点就命丧于此。独孤信怜其神物,打退了那些个猎户,救下神雕,又与它治伤。神雕通有灵性,为了谢他救命之恩,将他带至一处谷中。原来几年之前,此处掉下一颗天外陨石,乃是玄铁之石。神雕以为神物,欲献与独孤信。
独孤信得之大喜,将铁石运出,找能工巧匠将它铸成了一把玄铁重剑,足足有九九八十一斤之中,却不让铁剑开锋,其实如此沉重之物,又哪有那么容易开锋呢,因之也叫无锋重剑。
此时的独孤信能提起重剑,却不能用之舞之,想起师傅当年所教自己提升内力的功法。于是带着神雕又回山谷之中,再次修炼内功。在瀑布中,在山洪中,抵抗波涛冲击,又在波涛中练剑,经此几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内力越发深厚,终于掌控了重剑,用之已到灵活轻巧之境。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但独孤信却在四十岁之前恃之横行天下,败尽英雄。
此时的他在江湖所向披靡,甚是寂寥,四十岁后慢慢自称自己为“剑魔”独孤求败,但始终不能如愿,难求一败。他所在的这段时期,之前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武林的武学不兴。独孤求败无敌于天下,实是武林人才凋零,也是他生不逢时。
独孤求败难求一败,故此带神雕归隐于山林,虽在四十五岁后进入“木剑之境”,但已是心中孤寂,籍籍无慰。他将自己之剑尽数掩埋,称为“剑冢”,不再追求最后一层境界。因而终其一生,直达到“木剑之境”并没达至“无剑”,大约在其六十甲子之时就郁郁而终。
王重阳遍列群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位独孤前辈,想起当年这位指点自己剑术的前辈已逝,也是甚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