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街84号封面: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街84号封面:查令十字街84号
- 在樊登读书会里面听了几十本书了,这是一第一本听了想买的书。还顺带买了它的续集:《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 这本书据说火得不要不要的,看了一下我买的这个版本,自2016年出版以来重印了32次!
- 书的故事太简单,就是二战后美国一个穷困、单身、不知名女作家和英国一个收售二手书的书店员工两地之间横跨20年的书籍往来集。
- 1949年10月,美国作家海莲·汉芙(本书作者本人)因为穷困无钱购买新书,便在世界上寻找廉价的二手书来读,由此与英国茶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建立了联系,主要是与店员弗兰克·德尔联络,最后也终止于弗兰克·德尔因病去世。
- 往来书信也不是山盟海誓的情书,而是“业务往来”书信。但为什么会风靡全球、受到众多读者吹捧呢?
- 那是因为这些购书业务往来书信不是冷冰冰的“公函”,而是充满温暖的关爱和关怀;他们之间除了生意往来之外,海莲还用自己拮据的收入不断地给食物短缺的店员们寄送东西,而店员们对她的回报就是尽力找到她所需要的每一本书。
- 二十年来,他们都阴差阳错未能见面,而且往来书信也不是很频繁(总共才收录了二、三十篇信件),但在经历了二战创伤的欧洲人们的心灵需要温情的抚慰,而孤身、穷困、无助的海莲也需要这么个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关怀。因此,他们的故事产生了共情,温暖了众人。
- 我更特别一点感受是:海莲其实是有机会去英国与她的笔友们见面的,但她一次又一次地“错过”,很难说不是她的“故意”。为什么呢?因为见面以后,这个故事也许就结束了。
- 人性使然!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而一旦拥有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愿望,就如登山一样到达了山的巅峰,接下来就只有下山了。
- 所以,正因为他们没有见面,才会有这份永远的遗憾和美好的期待伴随着他们——这个过程就像登山一样——坚持、坚守、坚信!
- 还有,从海莲角度来看,她不愿意走几条街迅速获得自己想要的书(虽然她的理由是美国出版的书低俗,“又脏又丑”),而愿意短则等几个月、长则等数年,不远万里从英国买书,说明她更在乎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享受寻书的过程或由此带来的惊喜。如她所描述的,她收到的绝大多数书籍都装裱精良雅致,诸如“镶金边的皮面、上金漆的上书口……”“首版书”“光可鉴人的皮装封面,古雅的烫金书名,秀丽的印刷铅字……”这哪儿是书呀?分明就是艺术品!我读着这些描述的文字都被感染了——这样的书怎么舍得翻开来读!
- “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
- “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
- “拥有这样的书,竟让我油然而生莫名的罪恶感。”
- 更有趣的是,店员们收到食品的感受与海莲收到书的感受居然惊人的相似!
- 最后,海莲向去英国的朋友发出了这样的请求:“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 这几句话,其实把海莲内心深处隐藏的“秘密”和那最柔弱的情感倾泻而出,令人悲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