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发展的建议:故宫文化走出去难点在哪里
关于故宫发展的建议:故宫文化走出去难点在哪里新京报记者向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提问。 新京报记者 蒋鹏峰 摄“我们希望国际同行能够在故宫博物院停留更长的时间,不仅仅是几天、几周的交流,希望可以延长到3个月到1年的时间,真正作为一个研究者住在北京,每天到故宫博物院上班,与我们的学者一起就某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开展交流。”王旭东说。合作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王旭东曾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了28年,其间参与或主持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我在敦煌的28年,实际上就是国际合作的28年,我也是在国内国际合作中成长起来的。”王旭东说,在与不同国家同行的交流中,他发现,文化遗产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要在对话中增进相互理解。“这样的国际合作不可回避的就是文化差异,但合作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他表示,现在他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已有3年半的时间,故宫也有很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文物交流互换展览、共同保护项目、共同考古等。“在这些合作中,大家相互尊重和理解,真正为
10月20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小型集体采访活动上,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通过视频方式接受了中外媒体记者的采访。在回答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王旭东表示,文化遗产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要在对话中增进相互理解。“开展国际合作不可回避的就是文化差异,但合作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王旭东表示,他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已有3年半的时间。故宫也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项目,有文物交流互换展览、共同保护项目、共同考古等。“在这些合作中,大家相互尊重和理解,真正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着各自的贡献。”
10月16日,二十大举行的首场“党代表通道”上,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记者采访。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 谈文化交流合作
合作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王旭东曾在敦煌莫高窟工作了28年,其间参与或主持多个国际合作项目。“我在敦煌的28年,实际上就是国际合作的28年,我也是在国内国际合作中成长起来的。”王旭东说,在与不同国家同行的交流中,他发现,文化遗产承载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要在对话中增进相互理解。“这样的国际合作不可回避的就是文化差异,但合作就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他表示,现在他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已有3年半的时间,故宫也有很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文物交流互换展览、共同保护项目、共同考古等。“在这些合作中,大家相互尊重和理解,真正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着各自的贡献。”
谈及文化交流和合作,王旭东说:“一方面要策划文物展览,走向世界,我们的文物走出去,其他国家的文物走进来。另一方面,还要有人员的交流。”他表示,故宫的文物中,有很多来自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元素,这是靠文化交流而来的,希望来自其他国家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能够走进故宫,来寻找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也希望中国的学者能够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
“我们希望国际同行能够在故宫博物院停留更长的时间,不仅仅是几天、几周的交流,希望可以延长到3个月到1年的时间,真正作为一个研究者住在北京,每天到故宫博物院上班,与我们的学者一起就某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开展交流。”王旭东说。
新京报记者向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提问。 新京报记者 蒋鹏峰 摄
■ 谈香港故宫
将一起策划更多体现多元文化的主题展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自7月3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掀起一轮轮观展热潮。“截至9月底,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已经接近40万,其中有不少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这个数字,体现了香港民众对这些文物所承载的中华艺术传统文化的喜爱,也说明他们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通过文物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王旭东说,他还向去参观的孩子们推荐了一件展品,那是一个乾隆时期的漆器,漆器上的“百子图”刻画了很多可爱婴幼儿的形象,“是孩子周岁时用来抓周的”。在他来看,这件作品既体现了工匠工艺的精湛,也体现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
“到今天,抓周也还是很多家庭都有的一个仪式,过去与现在紧密联系,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展览,也可以就着这个文物给孩子们讲一讲他们小时候抓周的经历。”王旭东说,同时他也希望观众都可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中,找到最触动内心的那件文物,然后分享给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
王旭东指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和窗口,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透露,故宫还将与香港同事一起策划更多体现多元文化的主题展览,通过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与其他国家的文物进行交流和对话,在主题的“碰撞”中加大文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8月5日,中国香港,不少市民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厅参观特别展览——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李志华 摄/IC photo
■ 谈文物“活起来”
文化创意不是拷贝复制
近年来,故宫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对于如何用现代语言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王旭东说,“文化创意一定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文化创意不是文物的拷贝复制,更不能把故宫的很多文物,尤其是皇家的生活用品直接拷贝到今天来用。他认为,故宫文创应该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守正的基础上要有与这个时代相联系的创新性创造。要挖掘文物体现出的古人的创造力、审美和工匠精神,再与我们这个时代结合起来去创造产品。王旭东还呼吁,希望有设计师、艺术家可以走进故宫寻找创作灵感。
“文创产品只是文化创意的一个方面,要‘让文物活起来’,形式还要更加多样,可以通过歌剧、舞剧、音乐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呈现故宫。”王旭东举例说,比如通过挖掘《千里江山图》,故宫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起创排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呈现出古代人对美的认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最近,故宫还创排了儿童音乐剧《甪端》,把故宫文物跟文物专家、保护专家联系起来,呈现给孩子。“不仅吸引孩子,还吸引了他们的家长,大家都能通过这个儿童音乐剧来了解故宫的文物及其保护。”
9月2日晚,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音乐剧《甪端》在中央歌剧院成功首演。蒋启明 摄/IC photo
■ 谈“云上看展”
每年按7.5万件的速度推进文物数字化
因为新冠疫情,很多参观活动都受到了限制,一些欧洲的博物馆甚至已经关门,中国博物馆的观众数量也大幅减少。王旭东表示,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大家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现“云上看展”。
据介绍,目前故宫已经完成了60多万件文物的数字影像采集,还有100多万件尚未采集,“现在每年要按照7.5万件的速度来推进文物数字化”。
在数字化基础上,故宫也尝试把学者的研究成果做成数字影像,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变成公众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我们还希望有多语种的内容,让更多国家的民众了解故宫及故宫收藏文物承载的中华文化。”
王旭东说,未来“数字故宫”的任务非常艰巨,但大家都很有信心。一方面,现在除了故宫博物院本身,还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包括高校、数字化企业等都参与到了“数字故宫”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国家非常重视,科技部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有重点支持项目。通过这些技术的研发,再加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一定会把非常丰富多彩的‘数字故宫’呈现给公众”。
8月15日傍晚,北京,从景山俯瞰故宫,夕阳将故宫映衬得愈加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图/IC photo
■ 谈中轴线申遗
“四个故宫”的建设成绩为中轴线申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位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故宫的地位重要而特殊。王旭东介绍,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个故宫”的建设体系,包括“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对故宫博物院的使命与愿景作出明确定位。近年来,“四个故宫”的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为中轴线申遗创造了有利条件。王旭东在对故宫的“四大愿景”中提出,要将故宫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故宫在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和申遗之后都有责无旁贷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在现有基础上,对中轴线的保护一定要真实完整。“这条线上,过去消失的已经没有办法再恢复,但现有的这些不能再消失。除了技术层面的保护修复,培育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也至关重要。只有全民呵护,真实完整的保护才会成为可能。”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