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岗里村石佛寺有天然生成的龙洞,高5米,深7米,宽3米,内有天然石佛一座,洞。内牧羊人托起神龙,腾空而起,形象逼真,既神秘莫测,又让人望而生畏。石佛古洞灵迹本世纪初,从这里走出的佛乐青年,赴台湾、美国、加拿大演出,座无虚席、为国争光,被誉为“目前国内最正宗、最具有权威的佛教音乐”。值得一提的是,岗里村石佛寺不仅创寺久远,而且碑房现存明清古碑27方,数量之多,乃繁峙寺院保存石碑之最。石佛寺碑房数量之多为繁峙之最

#五台山#​#我的家乡记忆#​#梁皇宝忏##人生存的意义#​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1)

山西繁峙岗里村石佛寺

繁峙岗里村石佛寺,创建于唐代,古称石佛头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北麓,距繁峙县城西南7.5公里的岗里村南面,与千年古刹安头村圭峰寺相邻。

石佛寺内分东、西两院,还有碑房、魁星楼。东院为佛殿,西院为奶奶庙。该寺原住持成怡精通佛乐,1987~1992年间,他的两个弟子云枝、云桂曾应邀赴香港、英国等多个国家演出,大获成功。

本世纪初,从这里走出的佛乐青年,赴台湾、美国、加拿大演出,座无虚席、为国争光,被誉为“目前国内最正宗、最具有权威的佛教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岗里村石佛寺不仅创寺久远,而且碑房现存明清古碑27方,数量之多,乃繁峙寺院保存石碑之最。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2)

石佛寺碑房数量之多为繁峙之最

石佛古洞灵迹

岗里村石佛寺有天然生成的龙洞,高5米,深7米,宽3米,内有天然石佛一座,洞。内牧羊人托起神龙,腾空而起,形象逼真,既神秘莫测,又让人望而生畏。

清道光六年,即1826年,繁峙贡生候补儒学训导姚秉壁,撰写《重修奶奶庙碑记》中说:“唐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岗也,石有佛形,名以命之,龙尝入洞,灵可知矣……历唐、宋、元、明,香烟延及万家”。

清雍正二年(1724)举人候选知县范魁淹,撰文《重修石佛头庙碑记》中总结道:“就其大而原有者,名之曰石佛头寺也”。

石佛寺自古及今属附近岗里村、大砂村、小砂村三个村管理。岗里村隶属于城关镇管辖,位于大砂村西南约1.5公里处。海拔高度961米。该村因霍姓建村而取名“霍家岗”。后杂姓迁居村北较低处,村民将原霍家居住之处简称为“岗上”或“岗里”,而后逐渐得名岗里村。行政区域总面积8.52平方公里,全村鼎盛时期有800多口人,张姓者最多。

大砂村位于繁峙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海拔高度936 米。最多时居住1200多人,刘、赵、李、段四姓是大户。因建村时,遍地是砂石而得名。后派生新村取名“小砂村”,该村便更名为大砂村。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3)

出土北汉装脏文物

2007年,岗里村石佛寺龙洞普贤塑像腹内,出土北汉天会七年,即963年中元节手写《装脏记》,现存繁峙县博物馆保存,其内容为:

山西繁峙县“大砂村赵诚,持有愿心,已修文殊、普贤二会,匠人、年辰写记普贤腹内。伏愿皇帝万岁,众臣千秋;先亡父母同登佛果;愿诚生生遇佛,世世闻法,心开悟性,顿显真如演妙体,向清净界中达无为,永出迷津。天会七年七月十五日。大道弟子赵诚。”

由于资料有限,我们无从知晓大砂村赵诚的更多信息,但从手书《装脏记》可以看出,赵诚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其学问、书法功底都很好,他的父母已经去世,年龄应该在中年以上。他以至诚之心为石佛寺龙洞塑造文殊、普贤二像,以报父母养育恩德,可见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大砂村赵诚为了给父母忏罪,让他们同登佛地,还将《梁皇宝忏》装入普贤菩萨的内脏。出土经卷横80厘米,纵28厘米(除去上下边缘,有文字部分宽24厘米),是《梁皇宝忏》的一部分。

经卷最后的几个字是:“梁武忏卷第八”,以前的内容应该是《梁武忏卷》第七。第七卷不完整,只有后部分,缺前半部分,完整的是第七的第十八节至第二十六节。经文竖行,每行13字,每字小者1厘米,大者2厘米,共373行,4800余字,为雕版印刷体。其中开头5行不完整,缺下半行。整个经卷呈烟熏色,显得十分古老陈旧。

据繁峙文化学者李宏如《石佛寺出土的古代经卷简析》研究认为,“此经卷要比赵诚手写《装脏记》陈旧百年以上,应为唐代遗物”。

资料显示:《梁皇宝忏》,凡十卷。又作《梁武忏》或《慈悲道场忏法》,梁武帝萧衍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梁皇忏》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

日僧圆仁入唐、携回日本的经典目录中就有此名。南宋末年,《梁皇忏》被收录于高丽《大藏经》中。石佛寺出土该经卷,证明唐末五代,在五台山繁峙地区,梁皇忏法在各大寺院非常盛行。繁峙大砂村富户赵诚,便是为报父母恩德,建道场、请高僧、行忏礼,办斋供后,将《梁皇宝忏》一同装入佛像内的。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4)

岗里村石佛寺龙洞

明代复建三娘娘庙

岗里村石佛寺位于五台山北麓,远望紫气凌霄,数位仙姑,憩息其间,近视却毫无形影。人们惊讶其地广生仙气,唐代即于此建紫府行宫,配以三霄圣母。三霄娘娘 是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为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人们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现在紫霄宫内供奉有三霄娘娘,头戴饰宝凤冠,身着华丽服饰,面容丰润慈祥,各持宝物,文雅端坐。

《妆修石佛头庙碑记》,刻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即1564年,现立于石佛寺碑房。碑文中说,石佛寺僧人妙清,原籍代州,于五台山能仁寺出家,应繁峙知县助理王澄、安如山之请住持本山,重修正殿,复建三霄娘娘庙、妆修圣像。

“每岁三月十八日,四方之人,咸修诚至敬,以重之焉”。说明当地人们相当重视三月十八这个节日,四方献牲、献醴、焚香祈祷者,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众人皆为向三娘娘,求个聪明灵俐的儿子,接续自家香火,“感应之间,极其神速”。求子求孙,无不灵应。

清雍正二年,即1724年,岗里村霍健族人发心喜舍,“重修石佛寺古洞及三娘娘庙,“又重建紫府奶奶正殿三间,新建大悲菩萨洞一座,金壁生辉,规模壮丽”(据《重修石佛头庙碑记》)。本县儒学正堂宁门郭氏、代州举人刘帝举、张荣秀,本县捕厅夏树敏、本县吏部候选经厅崔万德均有捐献。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5)

繁峙石佛寺戏台

清代新建东院佛殿

清嘉庆三年(1798),住持喜迎、弟子胜悟、音和等发心募化,善人君子,量力捐资,补修庙宇,金装圣像,将西边旧禅房三间,移建东边,立为禅院一所,正房三间,东房三间, 门楼一座。

石佛寺东院有一幅木质对联,很有味道:“往来无客不东坡,出入有僧皆佛印”。

还有一幅布质对联,通高220厘米,其上下各有50厘米的莲花头和莲花座。写字部分长120厘米,宽34厘米。上下联各写8个字。每个字是用三至四个字组成,是道教八仙的故事。这些对联,见证了五台山寺院,清代儒道文化交融、共同发展的历史。

上联译文为:“钟离点石把扇摇 果老骑驴走赵桥,洞滨背剑清风客,国舅潘池品玉箫”。

下联译文为:“彩和手执云杨板,拐李先生得道高,仙姑敬奉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

清道光六年,即1826年,住持李腹心礼请近村纠首数人,募化数百余金,凿山成渠,使水顺流,起山门,以守护,建石桥,通往来。而郡绅郎士俊特建牌楼二楹,又施舍禅房木料三间,协力修造,不数月而告成,庙貌更觉巍焕。

此次维修,有分镇山西大同北楼等处、地方参府世囗囗云尉阿助银十二两。北楼营城守部厅贾助银二两。北楼口原隶属于繁峙管辖。民间有“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的传说。明成化《山西通志》记载:“赵肃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设北楼关”。“北楼口堡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重修。驻军长官是正三品参将,统兵3000——5000多人。常设有“佥民兵壮”5000多名。

诰封武都尉贡生郎纯德、暨安徽凤阳卫颁运千总(郎)锦驹、侯选县右堂(郎锦)马施钱三千。

繁峙县正堂周助银十两。正堂即是县令。

繁峙县衙礼房、库房、粮房、户房、堂房、兵房、刑房、工房各施钱三百,壮班、快班、皂班各施钱五百,捕班施钱三百。

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石佛寺住持心源礼请近村纠首,捐金重修,殿后盖牌房三间,后改为碑房。繁峙县正堂达助银50两。还有来自浙江绍兴府、南路刑钱府、福州府施主的布施。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6)

清代创建乐楼戏室

《创建乐楼观室碑记》,刻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共刻三通,第一通正面序文,其余均刻布施者姓名。

该碑文记载:“兹于道光丙申冬,诸董事及住持同愿创建乐台,移牌楼于北面,增阔道路,营戏室于南方,其时多以斗粟千钱,年时饥馑为虑”。由此看出,当年因粮食收成不好,寺院住持恐慕化艰难。不料依仗圣母威得,四乡村民,一呼百应,参与其中,不日而得1200余两银子。

“不料圣母之感应非常,闾阎之戴德已久,丁酉正月间,一举而乐施者一千二百余金,遂于三月暮春之际,擘壑顺水,开山置基,鸠工度地,峻宇雕墙,不数月而厥功巍焕,绘画饰装,山色掩映参差,郁郁乎极一邑之大观而无憾矣”。此次维修,使石佛寺成为繁峙的一处游览名胜之地。

石佛寺戏台东西壁绘有清代精美壁画,有联曰:“竹报幽居永,花飞静院香”;“楼台云外物,梅柳雨中村”。文学气氛浓厚。

该碑文由署理朔平府左云县儒学正堂李光乾薰沐撰文。按照明清儒学的官员编制,县一级的儒学设教谕一人,训导2人。很明显,县级儒学正堂指的就是的儒学教谕。虽不入流,但也掌管着一县的教育事业。

功德主有:繁峙县正堂即县令吴其均助钱八千,繁峙县儒学正堂祁垛助钱四千。

北楼营参府马裕硕助钱四千,参府即参将,位次于副将、高于游击,清代正三品武官。

繁峙县右堂夏校助钱四千,右堂是州县佐吏秘书之类。

陕西兴平县分县郎士杰施钱二千,大同府中营千总郎攀桂施钱三千,千总为清绿营武官,属于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营级或者团级军官。

北楼营部厅魏施钱六百。永宁州训导高慎修施钱二千,戊子科武举现任新平路城守厅张宗孔施钱四千。

繁峙县衙八房四班,本城87个商铺,均有布施。

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石佛寺紫府门前,旧有石桥,被山水冲坏,不堪行走。寺主恭请檀越,募化重修。《重修石桥牌坊叙》碑记记载了本城及16个村、334个村民积极参与修建、施舍的情况。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7)

繁峙石佛寺戏室清代壁画

古代风俗信仰

村落承载着厚重的中国农耕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岗里村村民崇尚多生多育,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男孩优先。

一、岗里村历史

岗里村历史久远,根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滹沱河上游先秦遗存调查报告》考证,岗里先秦遗址就有2处。位于繁峙县岗里村东南600米和岗里村南300米。面积共44万平方米。

岗里村遗址处在滹沱河南岸山前冲积扇的最高处,地势较高,南高北低,迎风背阴,坡度大,加之内有冲沟较多,起伏较大。遗址东、西面也有发源于山间的季节性水流由南向北流过。

岗里村遗址包含仰韶、龙山、东周三个时期的遗存,其中,东周时期遗存部分可进一步确认为战国时期。

岗里村位于繁峙城关镇南部丘陵地区,全村231户,总人口739人,耕地面积2415亩,2011年粮食总产量325吨,人均收入2238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8.28万。

岗里村主要作物是谷类和玉米,坡地种植豆类、山药、油料和葵花。人们的生活很好,以白面、大米为主食,老年人爱吃黄米和莜面。

每年三月十八,石佛寺过奶奶庙会,流传千年至今,依然无法消弱它在民众信仰、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8)

繁峙石佛寺

二、古代风俗信仰

古代五台山繁峙庶民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而能体天地之心,生生不已的,就数真君圣母了。

岗里村石佛寺圣母诸位娘娘,祈祷子嗣灵应,每逢三月十八庙会或节日之时,十里八村的已婚妇女,携亲带友,来此游玩,看戏之余,到奶奶庙中烧香祈子,应是非常自然之事。

在古代农村地区,已婚妇女不能生育,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她们到奶奶庙偷偷地去礼拜祈祷,希望能够获得神明的护佑,早日得子。

繁峙岗里村民间信仰众多,有将天地万物人格化的“天地神”、“灶王爷”、“泰山奶奶”,“先生”“狐仙”等,还有被大多数民众信仰的具有自身带有灵异神秘色彩的,被称为“顶神婆”的社会人。

家中孩子在夜晚出门,回家时需要在灶台边用火烤一烤或抖衣服,“烤灶火”“抖衣服”可以帮助驱走从外面带在孩子身上的邪气,避免生病。

如果子女被惊吓,一直啼哭或高烧不止,做父母的,会找到当地的“顶神婆”,晚上给孩子叫一叫,俗称“叫魂”,或在白日给“玉皇爷”烧纸祷告,以此求得孩子的平安健康。

村民还会依村民还会依据自身的需要,信奉不同的神祗,但无论是哪种神祗,其本意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来自神灵的保佑。村民们将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倾注在神灵之上,神灵信仰,又为村民漫长的育儿生活,提供精神支持与心灵慰藉,在村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今,繁峙政府的城市化建设,使岗里村居民由封闭安居向开放流动发展,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发生改变。村民在不违背传统习俗的前提下,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五台山繁峙地区特有的风俗文化。

五台山的高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9)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清凉逸人,山西繁峙清凉书院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壬寅年九月初一焚香沐手敬作于繁峙清凉书院“观我堂”。

清凉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的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