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正如《贞观政要·诚信》曰君尽能尽礼是为不欲: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第二,若将本章重心从盗患指向不欲。本章指出,为政者不欲,即为为政之明。那么问题就来了,何为为政者“不欲”,是不是没欲望?,非也,而是指不与民争利、体察民情。此章讨论的是盗匪问题。盗匪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统治管理打击的重点。对于盗匪之患如何治理,统治者往往采严刑峻法,但往往不能彻底解决此问题。而此章孔子提出了仁学解决方法。《道德经》曾言:“不尚贤,使

《颜渊篇》指出12.6至12.11章指出为政三明:民信、民足、各正其位,进而12.14到12.17章指出庶人为政三明,一明是解决动力和为政以德的认识问题,二明是博学约礼不离仁道,三明是各行其道,成人之美。而后是贵族治国三明,其一是政治是善的艺术,是与美德相容的。其二是民足来源于当政者的不欲,当政者的贪婪,民足休矣。其三是民善的基础是治理者的善,当政者善是前提。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1)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参考译文】季康子忧虑鲁国盗贼太多,向孔子请教此事。孔子说:“(作为国家治理者)如果您不贪欲,即使鼓励人们偷窃,他们也(也是知荣耻)不会去偷窃的。”

患:担忧、忧虑。盗:《说文》:“盗,私利物也。”《论语集笺》:“凡存私利物之心者,皆得谓之盗。”苟:如果。欲:贪欲。在上者有贪欲,务于钱财,则百姓从而效仿之,追逐金钱,贪欲肆行则盗窃乱贼横生。另,上有贪欲,势必厚敛于民,不堪之民为了自保也将被迫为盗。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虽:即使、纵使。赏:奖赏。不窃:在上者不贪,行正道,下民化之,且有羞耻心,不愿为盗。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2)

此章讨论的是盗匪问题。盗匪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统治管理打击的重点。对于盗匪之患如何治理,统治者往往采严刑峻法,但往往不能彻底解决此问题。而此章孔子提出了仁学解决方法。《道德经》曾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孔子的方法与老子的方法相同。民众之所以有这样的觉悟,是由于作为人固有的羞耻心。上位者如果能清正廉明,盗贼遍地的情况就不会出现。民众之间的争夺,其源头是上位者的推崇;上位者如果贪婪腐化,总是在谋取私利,上行下效,民众自然也会竞相致力于谋取私利,其中生存困难的就会铤而走险。民心的迷乱,则是上位者显耀使人贪欲涌动的事物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讲,盗患难治的问题的产生责任并不在民众,而是在于统治者。钱穆曰:“民之化于上,乃从其所好,不从其所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3)

  • 《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 三国魏何晏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民从上化也。时鲁多盗贼,康子患之,问于孔子,欲以谋去也。孔子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今多盗贼者,正由子之贪欲故耳。
  • 北宋胡安国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盍亦反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
  • 北宋陈祥道曰:教之化民,深于命民之効。上捷于令,故郑伯好勇,国人暴虎;秦穆贵信,士多从死;陈姬好巫,而民淫祀;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太王躬仁,邠民贵恕;吴王好剑客,而民多疮痍;楚王好细腰,而朝多饿死。则季康子之欲而鲁民盗,理势之必然也。老子曰:“不必以静,天将自正。”又曰:“我无欲而民有朴。”故孔子于为政者,患不能以正导之耳。
  • 北宋张载曰: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子必不窃。故为政者,先乎足民,使民无所不足,则不见可欲而盗心息矣。盖盗生于欲心之不足。使之足乎此,则不欲乎彼,此古人弭盗之原也。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4)

  • 南宋朱熹曰: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
  • 明代张居正:“盖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未有上以不贪为宝,而犹寇攘成俗者也,所以说虽赏之不窃。”
  • 清撰朱熹《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弭盗者贵清其源也。
  • 清代任启运《四书约旨》曰:盗生于欲。不直曰“苟子之不盗”,辞婉而意深。
  • 清代李颙《四书反身录》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此拨乱返治之大机,救时定世之急著也。盖上不欲则源清,本源一清,斯流无不清,在在皆清,则在在不复妄取。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5)

传统诸解多着重于本章所讨论的盗匪之患,而未深究此章系治理之明的第二明,实乃讨论民足问题。

第一,此章文义是讨论患盗,若依语录体的松散解释,无法对此章的衍生之意进行扩展。但此章上接政者正也章,下联如杀无道章,此章系政治者为政之明之二,系民足章。唯有上之不欲,才有民足,民足具有脆弱性,需尽心维护。这一点,在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社会重回大变动,有识之士对于仁学的认识有了社会变动基础的支撑,对仁学的认识重回正轨,只是时间太短,未形成气候,令人叹惜。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6)

  • 明代周宗建曰:诸生只讲“上廉则民自感化故不为盗”,宗建曰:此言尚未着痛痒。此须要想个着落,大率民之多盗,多由不足;民之多贫,又多由上之过取。一有贪官,而民之骚然不能安其故业者多矣,安得无盗耶?只一“不欲”,留了地方多少元气,保全了地方多少人家!水宽则鱼,长官清则民安,“不欲”一法才见得,真止盗良方,莫迂阔视之也。
  • 明末刘宗周曰:国贫则多盗,上黩货也。上黩货,则廉耻不立,教化不行,民起争心。予观末世之政,贪秽成风,京官诛求郡吏,县令掊克小民,催科日巧,听断日滥,无所不至,真白昼为盗也。小民见吏如逢劫手,每一供应剜心吸髓,动辄破家,民穷财尽,盗贼横行,官司知而不问。苟饱私橐,传舍而去,后复如之。地方事,日弊一日,真大乱之道也。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7)

第二,若将本章重心从盗患指向不欲。本章指出,为政者不欲,即为为政之明。那么问题就来了,何为为政者“不欲”,是不是没欲望?,非也,而是指不与民争利、体察民情。

正如《贞观政要·诚信》曰君尽能尽礼是为不欲: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8)

又比如《左传曹刿论战》中,所谓不欲指,指体察民情: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第三,“上之不欲”与“虽赏之不窃”间逻辑关系是如何建立关系的?这就是如何使民足、民信的思想。中间需要有大量的以庶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的思想,而这些治理的内容需要在《论语》的各个篇章中来寻找。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9)

  • (1)社会治理有长期眼光,而非短期效益。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2)使民以时。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3)以庶民为中心的惠民。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4)以德治国,以礼引导,成就庶民发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5)作用贤人治理,民服民足。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10)

第四,本章实现了从患盗和如何实现民服转变,使得本章的意思与民足治理强烈地结合,指出政治仍是善的艺术:政者,正也。而非像近代西方所言的,政者,利维坦也,吞噬人之上帝,侵蚀任何人权利的怪物。而春秋礼崩坏,很多人就已指出,政治实乃必要的恶,与政治之善具有不兼容性。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11)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因此,此章将政者仍界定于善之内,说明《论语》所适用的仍是千乘之国,而若是转而为大国,如战国七雄规模的诸侯,善的艺术已然难在存续。比如季氏作为“三恒”之一把持朝,季康子又私自夺取了家族的继承权,其治下盗贼蜂起也就成了必然。又比如季康子夺嫡事件,据《左传》记载,季康子原名季孙肥,其父为季恒子,季孙肥的母亲并不是季恒子的正妻,所以季恒子一直没有明确接替自己位置的具体继承人。哀公三年,季桓子病重,其正妻南孺子怀孕快要生了。于是季桓子就立了遗嘱,如果南孺子生的是男孩,就立为季氏的家主,如果是女孩,那由季孙肥来当季氏的家主。季桓子去世快要下葬的时候,南孺子生下了一个男孩。结果这个男婴被人杀死了,季孙肥则顺利地成为了季氏的家主。其中男婴的被杀被认为是季孙肥主谋和安排的。故季孙肥也就落得一个夺嫡的名声。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12)

用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填补《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https://www.icourse163.org/
course/CUEB-1449479163),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人人格论——<论语>的法典化解释》。

人文主义的通俗解释:庶民社会的简单逻辑(13)

现代世界被认为史上罕见之大变局,当今中国也处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身处大变动社会之中,需要有相应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与中国传统大一统社会的生存方式相异。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中心,而仁学是儒家的核心,是孔门弟子为全面阐述仁学编纂而成。它是处于春秋礼乐崩坏大变动社会条件下的“仁魂义行”的生存智慧,提出在礼崩乐坏之下,遵循真理其实是可行的(“志于道”),但需要遵循仁学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其要点为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兴于诗”),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立于礼”),需要有遵循美德的技巧(“据于德”),能够克服遵循美德所带来的高昂成本(“依于仁”),强大的行动力是根本应对之道(“敏于行”),这样,就能够化解礼崩乐坏带来的惧、忧、虑(“成于乐”),这对于身处目前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同样适用。本课程通过法典化解读《论语》阐述大变动社会生存智慧,即“志于道、据于德、立于礼、依于仁、敏于行、成于乐”,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道。


  • 作者原创声明:本头条号的所有文章系作者独创,享有著作权,请勿抄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