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微米大概有多细:1微米你可能看不到他蒙上双眼却能研磨掉
100微米大概有多细:1微米你可能看不到他蒙上双眼却能研磨掉在三尺工作台前,周建民日复一日地琢磨着,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攻坚克难中,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平均10天就产生一项创新成果测量结果一出来,丝毫不差。“真的不可思议,简直没有想到,他正好将量具研磨了1微米。”评审组的专家们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紧接着,周建民的徒弟、刚20出头的刘希展示了鸡蛋钻孔的绝技绝活。他拿着一颗生鸡蛋在台钻上打孔,顷刻间,蛋壳破洞,但紧紧粘连蛋壳的蛋膜仍旧完好,国家质检专家们连连叫好。记者采访时看到,十四分厂的厂房里到处都能看到“向周建民学习,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的条幅。淮海工业集团工会生产部部长宋妤兮介绍:“别看周师傅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他这人特别谦虚,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去帮忙。”
周建民蒙眼研磨量具 杨军摄
1微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粗细的1/60,单凭肉眼很难看出来,研磨掉“1微米”这样的精度,一般人手工操作很难达到。但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淮海集团量具钳工周建民,不仅能做到准确无误,而且还是蒙着眼睛做的。 12月1日上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秘书长殷荣伍一行4人,到达位于长治的中国兵器淮海集团十四分厂,对申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先进个人的周建民进行了现场评审。
手工操作亮绝活儿
在绝技绝活展示中,周建民拿出一件精度特别高、用来校对产品尺寸的量具,类似于普通直尺。然后用毛巾将自己的双眼蒙住,手持量具,靠研磨剂润滑,在专用的研磨板上开始仔细研磨。一下、两下……没过一会儿,周建民停下来自信地说:“研磨好啦,请测量吧。”
测量结果一出来,丝毫不差。“真的不可思议,简直没有想到,他正好将量具研磨了1微米。”评审组的专家们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紧接着,周建民的徒弟、刚20出头的刘希展示了鸡蛋钻孔的绝技绝活。他拿着一颗生鸡蛋在台钻上打孔,顷刻间,蛋壳破洞,但紧紧粘连蛋壳的蛋膜仍旧完好,国家质检专家们连连叫好。
记者采访时看到,十四分厂的厂房里到处都能看到“向周建民学习,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的条幅。淮海工业集团工会生产部部长宋妤兮介绍:“别看周师傅获得了这么多荣誉,他这人特别谦虚,一点架子都没有。无论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去帮忙。”
平均10天就产生一项创新成果
在三尺工作台前,周建民日复一日地琢磨着,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攻坚克难中,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根据量具生产中有圆形、块形、不规则形等形状不同和大小不等的状况,通过长期摸索,周建民研究出了“周建民专用量规高效加工检测法”“整体研磨法”“冷热配合法”“同一中心打表勾表法”“反向研磨法”等。
周建民创新的一系列工作方法,在淮海工业集团得到了大力推广,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这些优秀的工作方法被公司以他个人姓名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到目前为止,以个人姓名命名系列操作法,这在淮海集团尚属首次,在山西军工行业也是第一个。
工作30年来,周建民的创新成果达到1000余项,平均10天就有一项创新成果从他手中产生,创造价值累计达3000多万元。
记者采访中,周建民拿出了厚厚一本资料,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数据和图纸。他说:“一线的技术工人最缺乏的就是总结,我们带徒弟,通常是口传心授,缺少书面材料,最多只能带十多个徒弟。我把这些年的心得、经验、技能整理成书面材料,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有更多的人掌握这些技术了。”
周建民先后荣获了“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创新竞赛成果一等奖等殊荣。今年,周建民获得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届“最美兵工人”光荣称号,还以工人身份享受了政府特殊津贴。
本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刘建军 李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