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三十年变化(偃师登上全国大榜了)
偃师三十年变化(偃师登上全国大榜了)“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单其中,偃师市光荣上榜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和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
好!消!息!
偃师的老乡们注意啦!
你的家乡登上全国大榜了!
11月21日,
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和
中国信息协会信用专业委员会
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
其中,偃师市光荣上榜
“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单
“小康生活”
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语
对于我们来说
它是一种“幸福”的代名词
此次偃师市得到国家的认可,
绝对是实至名归!
看完以下这些你就懂了…
偃师,
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
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等7个朝代在此建都,
素有夏商古都、玄奘故里等美誉,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偃师历史厚重悠久
偃师历史悠久,
拥有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
唐恭陵、升仙太子碑等诸多遗址遗迹。
▼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于今年10月开馆,该博物馆位于偃师市翟镇镇四角楼村南,北距二里头遗址保护区约300米,包括公共区域、业务区域、行政区域及早期中国研究中心等,可满足博物馆文物展示、文物馆藏、文物科研和观众游览休闲等综合性需求。
偃师商城博物馆
位于偃师市区西南、偃师商城遗址东侧的商城博物馆,是中国唯一集夏商研究、陈列、宣传于一体的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
该馆于1987年落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展室面积2500平方米。馆内现有藏品文物4万余件(套),展出文物500件(套),馆展分为“夏商王都文明展”和“石刻艺术长廊”两部分,堪称“豫西明珠、华夏宝库”。
唐恭陵
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附近,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因唐高宗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因此,唐恭陵又称孝敬皇帝陵,整个陵区约有500亩,陵区内立有唐高宗亲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唐恭陵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图)
升仙太子碑
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府店村。此处原有升仙观一座,今已不复存在,仅留此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资料图)
偃师人文风光多彩
在偃师,
您不仅能品读厚重的历史,
还可感受多彩的人文风光。
▼
玄奘故里
位于偃师市缑氏镇的玄奘故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主要由玄奘故居、皇家寺院佛光寺、陈家花园、凤凰台、马蹄泉、晾经台、西原墓地等组成。
其中,玄奘故居坐北朝南,仿隋唐风格大门的匾额上书“玄奘故居”四个大字,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为东、西厢房和厅堂,西厢房被辟为玄奘业绩陈列室,陈列有玄奘主持翻译的佛经等。
九龙庙
位于偃师市山化镇石家庄村南的九龙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宇坐北朝南,临伊洛河而建,占地3400平方米,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当地船工为纪念治水能手黄守才、祈福船运平安而修建的。
庙宇内关于黄守才治水故事的雕刻和图画随处可见,现存建筑有钟楼、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
双龙山森林公园
近年,偃师市依托西南部山区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位于万安山山脉中段北麓的双龙山森林公园,是一个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特色文化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目前已开发桃花溪森林游览区、狼洞沟探险区、响水河自然风光区、红岩沟休闲度假区等游览区,园内风光旖旎,景色迷人。
(资料图,文图无关)
偃师特色美食众多
除了厚重历史、人文风光外,
偃师还有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
偃师银条、顾县肉合、翟镇烩面……
看着就令人垂涎三尺~
▼
偃师银条
银条,是偃师的土特产。据说,商代名相伊尹做夏王朝庖厨时开始种植,时称“尹条”。偃师市银条种植总面积有2000多亩,年产量4000余吨。偃师银条洁白光亮,质地致密,色白鲜嫩,目前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保护产品。
顾县肉合
顾县肉合,是源于偃师市顾县镇的一道特色小吃,薄薄的两层饼皮焦香酥脆,中间填上用调料拌匀的猪头肉、黄瓜丝,热饼夹凉菜,鲜香味美。翟镇烩面源于偃师市翟镇镇,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已被列入偃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河洛大鼓
除了美食,偃师还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河洛大鼓,俗称“说书”“大鼓书”,是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
它是长期流传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一带,以说唱为表演形式,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艺术。河洛大鼓的音乐不仅欢快活泼,表现力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偃师未来不可限量
偃师这几年,
正在经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众多利好规划以及商业、民生、娱乐等变化
不禁让人感叹偃师未来可期!
▼
01
万达广场项目签约落户偃师
11月19日,总投资40亿元的大型商业地标万达广场项目签约落户偃师,将成为偃师新的商业“打卡地”。这也是万达集团自2009年正式进驻河南以来,在全省县级市唯一“落子”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
项目效果图(来源:中国偃师微信公众号)
偃师万达广场项目坐落于偃师市首阳新区,将建设集购物中心、城市商业街、高端住宅等业态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计划2022年建成开业。
02
偃师二里头遗址周边将打造文旅产业园
二里头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该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
(二里头周边规划图)
该项目拟对 “五板块”进行综合开发,包括针对二里头村、圪垱头村等地的民俗村打造,针对冉庄村等的传统村落升级,还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医养地建设等,最终将此处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化创意、传统村落旅游、民俗文化展示、医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
03
偃师寺沟培育宋代文化温泉养生产品
位于偃师市东部的山化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中国书法史上3颗耀眼的巨星——钟繇、颜真卿、王铎均长眠于此。
该镇寺沟村北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北宋会圣宫碑。会圣宫是北宋天圣八年,宋仁宗为了解除从开封到西京洛阳祭奠先祖的奔波之苦而修建的行宫,以便斋戒沐浴,举办相关仪式。
结合相关文化特性及稀有温泉资源,寺沟村打算突出发展书画、诗文艺术产业,并着力培育文化温泉养生产品,以打造具备中国宋文化精髓体验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宋文化特色的温泉养生乡、中国最具书画艺术特色的文化艺术乡村产业园为三大方向,建设综合文化产业园。
(寺沟村温泉项目规划图)
04
偃师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2017年年底,偃师实现整体脱贫。近两年,偃师始终保持“三农”工作优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铺就“快速路”。目前,偃师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68家,境内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休闲农业观光园13个、家庭农场88个。全市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形成了小麦良种、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偃师银条、偃师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近五年,偃师开展农村就业创业培训人万余人,所有镇、行政村均组建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实现全覆盖,实现“镇镇通天然气”,“互联网 医疗健康”覆盖城乡,境内712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96公里……偃师,正积极开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05
偃师:学习先进经验 推进改厕工作
今年以来,偃师市制订《偃师市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先后召开各级农户改厕改造会议16次,通过结合各个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推动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截至7月底,偃师已完成农户改厕8129座,其中水冲式5119座,三格式1862座,沼气、双瓮式等1148座。
06
偃师:全民参与打造共治共享格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按照一村一品、一馆一特色原则,偃师已高标准建成乡村家风馆31个,参观群众累计达15万人次,家风馆成了群众茶余饭后常逛的地方。其中,岳滩镇岳滩村“和之韵”家风馆入选首批“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在火车站广场,偃师以“百姓大舞台”群众性文化活动形式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公益性文艺演出品牌,社会反响良好。在各大广场和城市游园,投资修建文化长廊,完善服务和配套文娱设施,以点带面打造了一批文明创建示范点,百姓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新时代的偃师,
如同凤凰涅槃一般,
展示出无比灿烂的一面!
来源:洛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