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历史性一刻而尽管电影的资源早在年初时就已经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了,电影爱好者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观看过这部经典作品,但艺联的负责人仍表示不担心大家不会走进影院:“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淡蓝的色调,以及演员那富有张力的表演……这些都是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感受的到的。”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6分,被诸多文艺青年评价为近一年时间里“最好的文艺影片”。2016年在海外上映时,也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不光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收获6项提名后最终拿下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更是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获得了239次提名、115个大奖。遗憾的是,由于片子本身的文艺片属性以及中国市场的特点,《海边的曼彻斯特》登陆中国大荧幕一直被看做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喜爱艺术片的观众,不用担心电影受商业大片的影响而早早消失在电影院里,而此次《海边的曼彻斯特》长达三个月的排片期,相当于从另一方

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最开始传出要引进的消息到今天,在等待了无数个日夜后,《海边的曼彻斯特》终于登陆中国的电影院了。

然而就当许多观众兴致冲冲想要买票支持一下的时候,却发现排片少的可怜,即便是在北京每天的排片量也屈指可数。

这难道又是院线在“排挤”艺术电影吗?

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6分,被诸多文艺青年评价为近一年时间里“最好的文艺影片”。2016年在海外上映时,也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不光在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收获6项提名后最终拿下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更是横扫全球各大电影节,获得了239次提名、115个大奖。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1)

遗憾的是,由于片子本身的文艺片属性以及中国市场的特点,《海边的曼彻斯特》登陆中国大荧幕一直被看做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喜爱艺术片的观众,不用担心电影受商业大片的影响而早早消失在电影院里,而此次《海边的曼彻斯特》长达三个月的排片期,相当于从另一方面为观众选择提供了便利。

而尽管电影的资源早在年初时就已经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了,电影爱好者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观看过这部经典作品,但艺联的负责人仍表示不担心大家不会走进影院:“这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淡蓝的色调,以及演员那富有张力的表演……这些都是只有在电影院里才能感受的到的。”

历史性一刻

著名电影公众号“深焦”在报道艺联引进《海边的曼彻斯特》时,用了“我们等来了中国艺术电影市场历史性的一刻”这样的词句作为标题。

因为这真的是艺联这样的艺术院线发展过程中头一等的大事件。

“艺术院线”、“艺术电影院”并非什么新鲜的名词,这类不以商业运作为目的,主要放映艺术影片的院线和影院,在欧美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以美国为例,他们的艺术院线几乎和商业院线同时出现,并在二战之后有了迅猛的发展。到了今天,美国有60家左右的纯艺术电影院、226家经常放映海外小众影片的影院、1000块主要放映艺术电影的荧幕,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几乎都有至少一家艺术电影院。

尽管相较于商业电影而言仍旧属于小众,但在美国想要好好欣赏一部艺术电影已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反观我国,受我国影视产业起步较晚、观众特点等影响,建设艺术院线的愿望一直都在,但始终难以落地。

2013年,由著名论坛西祠胡同的电影版块“后窗看电影”的几位成员牵头,艺术电影放映组织“后窗放映”成立。该组织的目标,是打造一条跨越院线的“虚拟艺术院线”,即将主流商业影院中的一个厅经营成艺术影厅,并组合起来成为一条艺术院线。

遗憾的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后窗放映的愿望最终没能真正实现,到了2016年左右,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就连他们自己也调侃说已然“踪迹全无”。

在此期间,也有其他一些组织和个人做过尝试,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201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公司,拿出了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个影厅,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同时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

这便成了上文所提到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2)

和国外艺术、商业院线同步发展不同,艺联的负责人指出,因为我国现阶段各大城市的影院和银幕的饱和度已经达到一定状态,想将一个已有的影院开辟成艺术影院,市场布局太难了。

但这样“线中线”的模式,让多荧幕院线提供个别荧幕用于艺术电影的放映,却很符合现在中国市场的需求。既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观影需求,又不至于因为观众数量过少而导致院线亏损。

从成立至今,艺联已经放映过包括《八月》在内的诸多优秀文艺片,而随着《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外语片的引入,这类艺术院线的市场也必定会随着进一步拓展。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3)

中国建立起较为成熟的艺术院线,或许就要从迈出这一步开始了。

2017年会是中国艺术片的新起点么?

尽管只在极少数影院放映有限的场次,但在猫眼等票务网站上,《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期待值已经高于不少在全国范围内上映的商业影片了。

除了电影本身的影响力外,2017年中国艺术片市场的进一步“觉醒”也是关键。

在过去几年,艺术片和票房似乎一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不少优质文艺电影,其中不乏在国际上斩获各类大奖的作品。

然而即便是《一个勺子》、《钢的琴》这样有知名演员加盟的艺术电影,其票房成绩都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就曾因受关注度太低而难获排片,最终靠着出品人方励的一跪才避免了“影院一日游”的悲剧。可大部分艺术电影还是在无人问津中黯然退场,近年来能登陆院线的艺术电影数甚至仅为十年前的十分之一。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4)

“艺术片要不要追求票房”、“艺术片如何生存”更是成了许多影视人关心的议题。

但从2016年末开始,随着市场的发展以及观众观影需求的变化,艺术片似乎一下子迎来了一个春天。

《塔洛》、《长江图》等小众艺术电影靠口碑获得了不少市场空间;小成本电影《八月》不仅问鼎了金马奖,在内地首映时更是获得了超过7400场的排片;2017年北影节、上影节期间,售票记录再次被打破,包括“是枝裕和套票”在内的诸多文艺片套餐甚至成为了黄牛倒卖的抢手货……

而最大的“惊喜”来自暑期,电影《冈仁波齐》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一路逆袭,最终收获了近一个亿的票房,成为了中国文艺片票王,央视甚至都为其做了专题报道。

曼彻斯特电影解析:海边的曼彻斯特排片少(5)

对此,《2017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分析称,这些可喜的现象不仅展示出中国电影创作的多样态趋势,也见证了市场的成熟和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一面是中国国产商业片的票房惨败,另一面是多样化的小众化电影的崛起,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值得我们去思考。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艺联迈出的一大步,它会不会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向多样化迈进的一步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