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名由来:荐读晋城陵川的
陵川县名由来:荐读晋城陵川的可你知道吗?更是让人难以抗拒文字之美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备受好评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2019年的央视春晚上
小岳岳和孙越的相声《妙言趣语》里
一个“瓩”(读音:qianwa)
让观众们捧腹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备受好评的综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
更是让人难以抗拒文字之美
可你知道吗?
一些常见的字里
也藏着很多学问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
陵川县文联主席 岳玉红
的一篇文章
《“川”字确有另外一个读音》
感受文字工作者的匠人精神
“川”字确有另外一个读音
岳玉红
生为陵川人,却始终被“川”字的发音困扰着,困扰的产生最早始于李白这首广为流传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这首诗中,如果“川”字按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发音读作“chuān”,那么问题就来了,“川”和“天”明显不是很合韵。但是,若把声母“ch”换成“x”,从而读成“xuān”,就觉得“川”和“天”两个字合韵多了。
同样的押韵广见于唐诗中。比如,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中,涉及类似的发音分别有《村庄即事》(范成大)、《侍宴》(沈佺期)、《夜送赵纵》(杨炯)、《春夜别友人》(陈子昂)、《登总持阁》(岑参)、《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苏武庙》(温庭筠)、《塞下曲·其四》(卢纶),还有李白的《蜀道难》和《行路难》等等。宋词和元曲中“川”的发音也非常类似,比如《高阳台》(张炎)“……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中的“川”和“边”;《双调·庆东原》(乔吉)“……似丹青辋川,是神仙洞天,隔云树人烟。……”中的“川”“天”和“烟”;《双调·庆东原》(张养浩)“……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中的“川、烟、天”等。如果“川”在以上这些句子里的发音均为“xuan”,明显会合韵得多。除以上举例外,现代诗词中,更有大家广知的主席老人家的“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老觉得“川”读成“xuān”更合音韵,始于陵川人对“川”的发音。陵川的许多地名中都包含着“川”字,但按陵川方言(指陵川的大部分地区方言,下同)都不读作“chuān”,而是发一个非常接近“xuān”的音。诸如后川、南川、北川、东川、下川、平川、郭家川、庞家川等等不一而足。打小记事起,陵川人对“川”的发音只有在说“陵川”这两个字时才读“chuān”(应该是缘于官话的影响),其余地名中的“川”字发音都接近于“xuān”。
严格说来,陵川方言里“川”的发音虽非常近似于“xuān”,但却与“xuān”的发音还有点不太一样。地道陵川方言发“川”字音时,前半部分是汉语拼音的“xu”,后半部分则发成英语国际音标的“[ɛn]”,合起来便组成“xuɛn”这样一个汉语拼音和英语国际音标相结合的发音组合。现在,受普通话发音影响,陵川人在语速较快的状态下有时会把“川”简发成“xun”,但仍旧发不成纯粹的“xuān”。之所以发不成“xuān”,是因为在陵川方言的发音体系中压根就没有“uan、ian”之类的组合韵母发音,比如“全”的发音就是“qun”,而不是“quan”,“钱”的发音就是“qin”,而不是“qian”,而且声调也不是阳平。因为类似这些字的发音不含组合韵母,所以,在发音时总会感到整个字的发音非常短促,回收得很快。
其实,按地道的陵川方言把“川”字发成“xuɛn”或是“xun”时,去读以上的古诗词时也不是完全而绝对地押韵的,而是非常接近于押韵。以地道的陵川方言去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后边押韵的“烟、川、天”三个字的音发出来分别是:“yin、xun、tin”(上文说过,陵川方言的发音中压根就没有“uan”之类的组合韵母),这样的发音也不过是比较押韵而已。陵川方言中,这三个字还有一种常见的发音,就是在以上的三个发音后面全部加上英语国际音标的长元音[iː],分别发成“yin [iː](烟)、xun [iː](川)、tin [iː](天)”。不是陵川人这种发音是不太容易实现的,陵川人只有在慢条斯理、娓娓道来时,才会把这种尾巴拖得较长的[iː]音发挥得淋漓尽致。
普通话未大力普及以前,在陵川方言里,前、后鼻音几乎是没有的,差不多每个字的结尾都是以英语国际音标[iː]或[i]结束的,比如“饭”的发音就是“fai”,“懒”的发音就是“lai”。现在,在大部分农村的方言中,这种发音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由于普通话的普及,现在在县城周边或一些较大村镇,一些在普通话中以前、后鼻音结尾的字的发音已经与普通话一样了。也就是说,诸如“饭”字的发音“fai”已经发成“fan”音了!
现在的陵川话,在发音短促的情况下,虽然前、后鼻音都已变得比较明显,但在情绪舒缓的情况下,每个字结尾处所附带的长元音仍就非常明显,依旧会发成“yin [iː](烟)、xun [iː](川)、tin [iː](天)”等。
想强调的是,无论用短促的鼻音,还是用拖得老长的长元音[iː]收尾,陵川方言都能把《望庐山瀑布》读得更押韵一些。
以上例举的诗家中,南北方人都有,且北方人、尤其山西人还不少。因此“川”字在中古时期的发音是否是“chuān”、“xuān”、“xun”并存,或只有其一,应有探究的余地。《广韵》的“川”字就归在“下平”的“一先”中,与“宣”字的发音归类相同,遗憾的是,现有字典中,“川”字发音只有“chuān”这一种发音。
曾经在学习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川”字有可能另发“旬”的依据。《说文》“������”部中说,“甽”的古文是“������”,“从田川,田之川也”。
“甽”发音为“zhèn”时,同“圳”;其另一个发音为“quǎn”,同“畎”。读“甽”时,相关工具书有一解:“又《类篇》松伦切,音旬。山下受霤处。”因“������”有“从田川”一说,可见,“川”字与“xun”的发音应是有些渊源的,而这个发音恰恰非常接近陵川土语中“川”的发音“xuɛn”。
最近,经过辛苦查阅终于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广雅·释水》中说,“川,坃也”。“坃”,即“埙”;“埙”,即“壎”;“坃、埙、壎”,皆读作“xun”。《康熙字典》标点版中说,《集韵》中的“壎”亦读作“xun”,为“许云切”或“吁运切”。
由此终于确定,以前,“川”字确实另有一个发音,读音为“xun”。
“川”字的文义到底是什么呢?据专家推定,“夨(读:cè)令方尊”中,
就是现在的“朝”字,右边三竖被认为是“川”字。
专家在解读这个字时,是把它向右旋转90度成为
后进行解释的,即所谓“朝”就是太阳从草丛中升起的意思。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并没有搞得太清楚:下边的三条曲线到底是指河流呢?还是地平线呢?还是梯级条地呢?同样,在“利簋”中也出现了一个“朝”字,其形状是
与“夨令方尊”中的“朝”字略有区别的是,这里的三条曲线变成了两条曲线。从以上这两个字可以看出,“川”字虽是产生得比较早的一个字,但其具体意义指什么,并不十分确定。实际上,基本可以推定,“草”一般不会是指从河水中长出来的,而应是指从陆地上长出来的。《说文》中“川”的字义为:“贯穿通水流也”;罗振玉有“象有畔岸而水在中”的解释;另,王逸注《楚辞·招魂》中的“川”字时说:“流源为川”;又,《广雅·释水》中本就有“川,坃也”之说,而《康熙字典》标点版在关于“壎(即‘坃’)”的解释中,举《集韵》例释“壎”时,说“壎”读“吁运切”,音“训”,义为“盂也”。盂,想必也就是弹丸之窝地而已,而清代的《陵川赋》则对陵川有“突中一窝”之说。
就现在常用的字意而言,“河、流、山、川”等应是各有所指的。所以,“川”字最早并不见得有“河流”的本意。尽管“川”字在甲骨文中还有如下等等写法:
但,其中的点是否是虚指,现在还难以确定。以上这五个字例,如果只有实线才指向主要文意,那么,“川”字最初的本意就应当是指河流两边连绵的岸边之地才对。当然,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地,只要是一线一片连着的岸边之地可能都算。所以才有了“山川、平川、敕勒川”等词汇。反正,要把“子在川上曰”释义为“子在河上说”,老觉得不是太妥当哈!
《康熙字典》标点版中关于“壎”字的另一解可能正好能说明这一点:“按埙乃土器,不坚之物,故时俗指人惯弄虚浇者曰弄埙。”至今,陵川方言中仍有诸如“千万不要图壎啊”的话,意指不要不顾后果而图一时之虚浮快活。可见“壎”确有指土石虚浮之意,虚浮之土石,河水当然容易冲开了,所以,以上的五个“川”字的形状,可能就相对容易理解一些了。
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作为一个陵川人,想把“川”字考得更准确一些而已。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陵川方言总是把“尉迟恭”的“尉”读作“yu”,后来,在工作中发现,人们把赵树理先生出生的尉迟村的“尉”字硬是按字典发音发成了“wei”,再后来,发现人们又读回了“yu”。一个“尉”字的读音,就这么反反复复地周折了一番。所以认为,据以上资料,“川”字既然已经被证实确有“xun”的发音,存此一音也未尝不可!何况,现在的陵川人绝大多数的时候就是把“川”读作“xuɛn”的。其实,如果除掉原先就在陵川方言中不存在的前、后鼻音,那么,“xuɛi”才是最地道陵川方言中“川”的发音,这个发音尤其在陵川县平城镇一带的口语中仍有完整保存
来源: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