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让人越来越安静: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生活总是让人越来越安静: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佛家警醒世人,要戒掉偏执。书里还提到一位精神病患者,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可以连续三小时表达自己思想。关于他的状态,作者用了一个词:偏执。书里提到一位患者,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得犀利又在理:人说的吧!那就好办了,我还以为是神说的呢!鲁迅也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习惯是好的,也是可怕的。既然只是基于某个角度,也就可以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如此,真正有病的,倒成为自认为正常的一类人。
【本文原创,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有些人,被诊判为精神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些想法反时代、反文明、阻碍发展。其实所谓"反",只不过基于某个角度。
这是我看高铭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时产生的想法。
书里提到一位患者,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得犀利又在理:人说的吧!那就好办了,我还以为是神说的呢!鲁迅也说过:从来如此,便对么?
习惯是好的,也是可怕的。
既然只是基于某个角度,也就可以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如此,真正有病的,倒成为自认为正常的一类人。
书里还提到一位精神病患者,他说话总是滔滔不绝,可以连续三小时表达自己思想。关于他的状态,作者用了一个词:偏执。
佛家警醒世人,要戒掉偏执。
成功者却说,只有偏执狂才会成功。
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就看站在哪个立场。
这位病人为何偏执呢?
他坚持想要说服作者,企图号召所有人,摆脱年深日久的习惯,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想回归自然的,就回归自然,就像原始人一样生活。想过现代文明生活的,那就留在城市继续打拼。总之,每一个人按照自己喜好进行自觉选择。
“因为我们曾经很弱小,所以我们聚集在一起。现在我们还聚集在一起,就是完全的破坏行为了!好好的森林,没有了,变城市了,人在这个区域是安全的,但是既然安全了为什么还要扎堆呢?因为习惯扎堆了。
我觉得人类现在有那么多厉害的武器,就个体生活在自然界呗,住树林,住山谷,住得自然点儿就成了,扎什么堆啊!为什么非要跟着那么原始的惯性生活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之前在纪录片中看到的一种说法:
历史发展至今日,看起来好像获得飞跃性发展,美食百种千样,高楼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相隔异地的人们之间的联系远远突破“云中谁寄锦书来”来的古老方式,更有各种古人无法想象的电子技术服务于现代化生活。
实际上,从整个存在状态历史来看,地球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结合当下各种环境、大气、食品以及其他各种领域的问题来看,事实难得不是如此吗?
人类一边在建设,一边在毁坏。时代日新月异地进步,同时也是与日俱增地退步。
人为什么应该摆脱惯性,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按照他的思路和理由,我获得这一一种理解: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抵抗野兽,延续生存,迫不得已之下采用群居生活。换言之,因为个体太过弱小,所以通过组队变得强大。这才是群众的本质。
在惯性驱使下,多少万年发展过来,人类一直群居生活着。大家扎堆在一起,过着大同小异的烟火日子,娶妻生子,上班下班,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时也会感到不对,可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过着。(因为大家都这么过,所以我也应该这么过。因为千万年来都这么过,所以这种过法天经地义——这就是惯性思维)即便偶尔冒出几个觉醒者,觉得没必要从众跟风,没必要过跟别人千篇一律的生活,可是,到底没有底气让自己变得跟别人不同。
被视为异类,往往意味着丧失安全感。
看似正常的、正确的、随大流的生活方式,其实未必正常,更不见得正确,它往往只是一种惯性驱使下的生活,而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
既然面对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还要进行下去?人生短短几十年,为何不听从内心召唤,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要么,自己不敢——被别人视作精神病人,会大大缺乏安全感。不在乎别人眼光?不必取悦他人?根本做不到。
要么,文明不允许——最典型的,假设你说你不想结婚,或者想做丁克一族,家人立马反驳:这怎么行?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想,人类不就没有延续了吗?
这种逻辑真叫人无语。"要是"并非"真是",退一万步讲,就算真有人人丁克的那一天,也只能说明人类已经走到尽头。
想结婚的人就去结婚,想丁克的人可以丁克。想在都市里享受现代文明的人,那就留在都市好了。想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那就让他去往山林。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选择。
这的确不属于个人的事,而要整个社会形成这样一种自由思维,替代当下千篇一律身不由己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状态。
我觉得这种人人根据自己喜好生活、并且按需分配的社会,就是桃花源。然而现实中没有桃花源。
老实说,当我读到这个案例,看到患者这番想法,内心是激动的。庸庸俗众,谁都没勇气摆脱惯性,然后随心所欲去生活。
如果要说这位精神病人哪里不对,我想,就是他不该苦口婆心劝一位“正常人”去接受“不正常”的思想。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