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月球遭受小行星撞击,独行月球上演现实版

月球遭受小行星撞击,独行月球上演现实版【撞击的碎片不会掉落在地球】此次被NASA选中的实验对象,其实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被撞击的小行星直径为160米,它绕着另一颗直径780米的小行星旋转,两颗小行星之间相距约1千米。它们在旋转过程中,会出现“互食”现象,即有时会互相遮挡太阳光照射,亮度会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可以反映轨道变化。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测定亮度变化和轨道变化,可以分析评估动能撞击的效果。为何要撞击这颗小行星?是它对地球构成了威胁吗?“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在几百年内都不会撞击地球,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对象。”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毛银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与地球最近距离750万公里以内,直径大于140米,绝对星等亮于22——国际上把这一类小行星归为“有潜在威胁”,大约有2200多颗。对于这些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人类提出过一些防御设想,比如引爆、激光辐照、动能撞击……其中,动能撞击的可行性最高,

2022年9月27日上午7时14分左右,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一颗轨道航天器,对一颗近地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功利用国内望远镜拍摄到此次撞击前后的近百幅观测图像,通过初步计算,此次撞击产生的飞溅物被太阳照亮,导致小行星亮度增加约10倍。至于轨道变化,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还在进行持续观测,后续将做出分析评估。

月球遭受小行星撞击,独行月球上演现实版(1)

左上为观测时刻,圆形亮斑为观测到的双星系统,可以看出撞击后亮度发生明显增强(图片来源:上海天文台)

【“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对象”】

为何要撞击这颗小行星?是它对地球构成了威胁吗?“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在几百年内都不会撞击地球,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对象。”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毛银盾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与地球最近距离750万公里以内,直径大于140米,绝对星等亮于22——国际上把这一类小行星归为“有潜在威胁”,大约有2200多颗。

对于这些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人类提出过一些防御设想,比如引爆、激光辐照、动能撞击……其中,动能撞击的可行性最高,类似于“打台球”,通过直接撞击小行星,使其偏离地球轨道。

此次被NASA选中的实验对象,其实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被撞击的小行星直径为160米,它绕着另一颗直径780米的小行星旋转,两颗小行星之间相距约1千米。它们在旋转过程中,会出现“互食”现象,即有时会互相遮挡太阳光照射,亮度会随之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可以反映轨道变化。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测定亮度变化和轨道变化,可以分析评估动能撞击的效果。

【撞击的碎片不会掉落在地球】

电影《独行月球》中,“宇宙之锤”撞击小行星后,碎片掉落到了地球。“NASA此次撞击的小行星距离地球1100万公里,非常遥远,撞击产生的碎片不会掉落在地球,大家不用担心。”毛银盾说。

人类主动撞击其他星体,之前也有过。2005年,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撞击器,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2019年,隼鸟2号探测器释放撞击器,撞击了小行星龙宫。“这两次主要是为了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而不是为了改变其运行轨道。”

NASA此举的意义,在于验证动能撞击技术的可行性,为人类开展小行星防御进行技术储备。不同于释放撞击器,此次重约610千克航天器直接撞向了小行星,其离子发动机是技术验证的关键之一。

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技术研究室对这一撞击事件保持着高度关注,自2022年9月20日起分别利用位于智利和我国西部地区的望远镜进行持续观测。“撞击事件发生时,‘双小行星’系统的行进轨道正从南往北,南半球更容易观测到。上午7时14分左右,我国很多地方都已天亮,只有西部地区还是黑夜,更容易观测到。”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小行星防御中国也在行动。据悉,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也将择期对某一颗小行星抵近观测并就近撞击,来进行相关技术验证。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黄海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