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刚刚提到的这个居民点内部有九条路、十条巷,分别取名小天一路至九路,小天一巷至九巷,还有一条叫农村巷。在该居民点的中心,小天五路的中间段,有一家粮店,一家猪肉店,一家干杂店(唯一卖菜油的店),粮店的对面是一家小百货店,小天一路有还有一家蜂窝煤厂,此外再没有别的商业服务了,但这里却是周边一公里内居民基本的粮油副食品的唯一采购中心。去那里是一件开心的事,同时也是累人的事。话说另一头,在笔都小时候70年代的印象,在离家一里以远的地方,有一处两层楼的平房区,位置就在现在的小天北街那一片,当时统称这一片叫“居民点”,没有前缀词,当时几乎是孤悬于城市以外,北东南三面都是农田,仅西面与洗面桥街隔一小河相望,有一石板桥可以过去,北面虽有一大片的水稻田和藕田,但有一条弯折的小路可以通到原川医(现华西医院)的精神病科(现天使宾馆位置,当时竹林掩映,门很窄,当时象个农家小院,后来挂了牌子才知道),再沿田边小路往前

成都锦江宾馆修建于1958年,已有60多年的历史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一直是成都市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虽没有高耸入云的高度,没有夸张华丽的风格,没有前卫怪异的造形,而它却是每一个老成都人心目中庄严神秘的地方,历久弥新,风采依旧。它还曾经入选过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全国共98个项目入选,同时入选的还有人民大会堂、外滩建筑群等等,规格非同一般的高!

它矗立在锦江之畔、独具东欧特色,经历了60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青春不老,典雅、庄重、气派,别有雍容大度和从容淡定的历史文化韵味,即使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今天,它依然不显得落后,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一张精美名片。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1)

成都地标锦江宾馆

雨果曾说过,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锦江宾馆的确已经成了成都城市发展变化的见证,也是所有老成都人回忆里的重要一部分。可它的背后却还有另外一份历史,从没有被记载过,也仿佛未曾有过,也无人提及和发现,后面仿佛有一个谜团,这就是,当年修建锦江宾馆和锦江大礼堂时,当地人被拆迁到哪里去了?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2)

华灯初上

锦江宾馆和锦江大礼是同时修建的相邻的两个大工程,位于成都老城区,城南原古城墙以内,最初定位为政府招待所和会议中心,占地面积很大,1958年以前,这里原本都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修建的木结构的瓦房民居,修建锦江宾馆和大礼堂,必然要将这里的居民迁走,很可能这就是国内大规模拆迁的鼻祖。迁到哪里了呢?一直以来就没有人提起过,也没有人想过,自建成以来,好多人可能都自然地认为锦江宾馆本来就应该是在那个地方,却没有人再往前想一想。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3)

锦江大礼堂

话说另一头,在笔都小时候70年代的印象,在离家一里以远的地方,有一处两层楼的平房区,位置就在现在的小天北街那一片,当时统称这一片叫“居民点”,没有前缀词,当时几乎是孤悬于城市以外,北东南三面都是农田,仅西面与洗面桥街隔一小河相望,有一石板桥可以过去,北面虽有一大片的水稻田和藕田,但有一条弯折的小路可以通到原川医(现华西医院)的精神病科(现天使宾馆位置,当时竹林掩映,门很窄,当时象个农家小院,后来挂了牌子才知道),再沿田边小路往前走长长的一段路就可以到达川医住院部和门诊部,当年住院部和门诊部是隔开的,中间还隔着一片水田,直到这里,才算刚刚达到了城区边沿。

刚刚提到的这个居民点内部有九条路、十条巷,分别取名小天一路至九路,小天一巷至九巷,还有一条叫农村巷。在该居民点的中心,小天五路的中间段,有一家粮店,一家猪肉店,一家干杂店(唯一卖菜油的店),粮店的对面是一家小百货店,小天一路有还有一家蜂窝煤厂,此外再没有别的商业服务了,但这里却是周边一公里内居民基本的粮油副食品的唯一采购中心。去那里是一件开心的事,同时也是累人的事。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4)

东华苑 原来在小天的旁边,后也成为小天的一部份,现在也拆了

(刚回忆起非典那会儿是拆迁进展得有八九成,很残破,路的格局还在,可过人,原19条街巷,现重新建设后仅余三四条大一 点的街,四五条小巷了)

那个时候,居民点的人都是普通城市平民,一般也没有什么好一点的工作,也许一多半的人是在街道工厂、生产组上班吧。居住环境也差强人意,居室临街的墙是可拆卸的门板,类似某些古街的门面房,开门就是开窗,根据天气和心情卸下部分或全部门板摞靠在两端,床,家俱,生活用品都曝露在外,确实有点尴尬,没有自来水入户,更没有卫生间,用公厕,每条街有若干个公用水龙头,估计是要花钱买水的,笔者小学的同学有多半都是居民点的,所以这里的情况还算有点数。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00年左右,成都都已扩展到二环路外了,小天居民点也早已成为都市中心区了,但那时的居民点,完全算得上是棚户区了,一场大规模的拆迁有如风卷残云,这里的老房子三下五除二全部被拆了,至于居民们的安置,现在推测那个时候可能是安置在二环路以外,具体是哪里也没有去问过,也无从问起,估计那次拆迁结果还算行吧,但绝没有发财,远不及今日的拆迁获益多。

又过了很多年,无意闲聊中听一个人说到他以前住在小天居民点,立刻引起了笔者对小天居民点来历的好奇心。此次近距离接触是一个契机。近几年来笔者一直有个隐约的感觉,小天居民点的产生不像是随城市人口增加而形成的居住地自然向外延伸的结果,它的九条主要道路等距离平行的设置方式,房屋的样式也都大致一样,整片区域突兀在一片农田的包围之中,是因何原因安排在这里的呢?解放后收留的城市游民?笔都小时候是这样猜想的。以前没有过多想过,也没有问过,周边也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也许就笔者一人还有那么一点一探究竟的想法。于是借着这个机会问了他,他给笔者说的是因修锦江宾馆而拆迁过来的。后来笔者又遇到另外一个小天居民点的人,问他的结果还是一样。于是笔者觉得这个答案高度可信,答案是既觉得意外又觉得合理。

笔者还有另外一个发现也证实这个观点。有一次,路过南大街,旁边有一条从未走进去过的一条小巷,小巷无指示路牌,左边是一老式办公楼的侧面,右边是拆迁平整以后打围了的一片空地,已荒寂无人数年,一目了然那是一条半截死巷,因为这条路进去到底的位置,从远处看都知道那是锦江宾馆的后墙,曾有个想法要走遍成都市的每一条街道(现在没这想法了),可能那会儿真的有闲以致于激活这个想法,于是就好奇地走进去看看,走到小巷深处的尽头,发现这里还横着有一条小巷,小巷的一侧还有一溜平房,门上的名牌赫然贴着东桂街的路名,这不是与小天居民点旁边的小学校同名吗?因所在的路名而取学校的名字较为常见,小天居民点旁的东桂街小学周边没有同名的街,反而在1.5公里外的锦江宾馆后墙边发现了这条同名的枝离破碎的街道,足可以断定,这东桂街小学就是因当年修锦江宾馆而随小天居民点的人一同被拆迁过来的。发现了这个秘密,确实还惊喜了一阵,似乎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个发现是在前几年,现在,标示着东桂街门牌的那一排平房也拆掉了,一点遗存都没有了,放眼一望,荡然无存。不知是给谁留个标记,在小巷入口的左侧的那栋办公楼的侧面墙上,钉上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东桂街三个字,字还很大,上面没有号码,看样子不是这栋大楼的门牌号‘,而是指示整个巷子的。巷子那一头拐弯就可以到达锦江宾馆后门。

后来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因修锦江宾馆拆迁掉的有三条巷子,从老南门往城中心区方向走,右边依次出现的三条街巷分别是金字街为“南门一巷子”;东桂街为“南门二巷子”;纯化街为“南门三巷子”。58年的拆迁并没拆完这三条巷子,还余留的一小部分最在近一二十年内拆掉的。

成都锦江宾馆现状(成都锦江宾馆当年修建时被拆迁的居民迁到哪里去了)(5)

东桂街小学改名成计算机实验小学

现在东桂街小学已改名为武侯区计算机实验小学,学校公开的资料里有提到学校的原名,但只字未提迁址的事情,可能现在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以前的事吧。学校的原址及周边区域现在是啥也没有,但在手机地图上还能用东桂街几个字搜出它原来就是在这里。

锦江宾馆和锦江大礼堂已有62年的历史了,当年刚成年的居民现在也超过80岁了,往事随风,几人记得?锦江宾馆的确已经成了成都城市发展变化的见证,也是所有老成都人回忆里的重要部分。但它的背后还有当年那些居民的奉献,是不是不该被遗忘?

笔者猜想,当年的居民可不可以来个团聚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