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过处第五段的第一句表达效果:清风细柳淡月梅花
春风过处第五段的第一句表达效果:清风细柳淡月梅花一动一静,描绘的还是很生动、很形象的。我个人感觉“舞”字不如前句的“摇”字,而“隐”字要明显好于前句的“映”字。“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填的这两个字如何?客观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很合原句的意境,但是苏小妹却说:“这是常人都能想到的俗字,平直、无味!”苏小妹认为苏轼填的这句缺乏含蓄,没有意境。苏小妹这句评价还是很客观的,稍有点水平的诗人基本是能想到填“摇”和“映”二字的。旁边的黄庭坚想了一会,提议填上“舞”和“隐”两个字,这句诗变成:
一字之差,诗的意境会差之千里,今天就谈谈诗的恰当用字。
我写了一首登山主题的五言律诗,其中有一句“沙沥潺潺水,松X淡淡风”,“X”处换成什么字这句最有诗意?是“松迎淡淡风”最好呢,还是“松扶淡淡风”,还是其他字?朋友们可以填字试一下,后面我会分享这首小诗,可以对比一下我所选的字。
相传北宋大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之妹苏小妹曾在一起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诗,“清风X细柳,淡月X梅花”,这两句各少填了一个字,如果把这两个字填回去,填什么字最恰当呢?”
苏轼经过一番思考,提出填“摇”、“映”两个字,即这句变成:
“清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轼填的这两个字如何?客观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很合原句的意境,但是苏小妹却说:“这是常人都能想到的俗字,平直、无味!”苏小妹认为苏轼填的这句缺乏含蓄,没有意境。苏小妹这句评价还是很客观的,稍有点水平的诗人基本是能想到填“摇”和“映”二字的。
旁边的黄庭坚想了一会,提议填上“舞”和“隐”两个字,这句诗变成:
“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一动一静,描绘的还是很生动、很形象的。我个人感觉“舞”字不如前句的“摇”字,而“隐”字要明显好于前句的“映”字。
但苏小妹对黄庭坚的填字也不满意。
两人一见苏小妹对各自的填字都不满意,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面加“浮”字,后面加“失”字,如此就可使词句淡雅而不俗,诗意含蓄,表述恰如其分。” 苏轼和黄庭坚禁不住抚掌连声叫好。
按照苏小妹的填字,这句变成了: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依然是一动一静,但“扶”字使无形的风人格化了;而“失”字使月下的景象富有朦胧美,一个“失”字,使月衬托出梅花的淡雅和秀丽。两字用得朴实,毫无夸饰,但细品来意境深远,比前面两人的用字高明的多。
但是苏小妹填的字就是最好的了吗?我看未必!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填一下试试吧,可能会更胜一筹!
可见,诗的用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炼字”永无止境!
诗的语言特点是浓缩、精练,每个字都很重要,而一般来说,五言句尤以第三个字,七言句尤以第五个字最为关键,堪称诗眼,至于为什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体会一下。
历史上关于炼字和一字之师的例子很多,尤其以下面这三个例子最为典型。
一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和“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别。虽一字之差,但明显前者要好的多,“一枝”方能显示出“早梅”之早。
二是“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之别。“敲”字静中有动,别具神韵,明显比静静地“推”字好的多,这也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三是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江南风光尽在其中,远非“到”、“过”、“入”、“满”等字所能比的。
可见“炼字”过程就是找到最合适、最恰当、最合诗意、最有意境的词语或字的过程,是门大学问,是写诗者之必修课,永无止境。
读完本文,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朋友们认为“沙沥潺潺水,松X淡淡风”中的“X”处换成哪个字最恰当、最有诗意?敬请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