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

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福贵回家后的日子,是他们一家四口最团圆、最幸福的时光。后来福贵和春生又加入了共产党,福贵最后选择回家,春生留在了部队。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生和死的分界线,让我想到了《蔡康永的情商课》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死亡让一切充满意义。就像前段时间的空难事件,当空难的新闻遍布全网,死神与我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我们才记得提醒自己活着有多么重要。我想福贵此时说出这句话,一定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这样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每逢村里有人过世,又会听到他们说:“走了好,享福去了”。

这样的话听到的次数多了,心中便不解到底是活着好还是死了好。

直到看了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我仿佛才找到了答案。

电影中的福贵和家珍是一对夫妻,福贵败光了家产后,开始和好兄弟春生到处演皮影戏谋生。但是在一次演出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好在福贵和春生福大命大,历经劫难活了下来。电影中有一幕,福贵站在一个高岗上,眼底下横尸遍野,他对春生说:“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1)

这是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生和死的分界线,让我想到了《蔡康永的情商课》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死亡让一切充满意义。

就像前段时间的空难事件,当空难的新闻遍布全网,死神与我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我们才记得提醒自己活着有多么重要。

我想福贵此时说出这句话,一定也有这样的原因吧。

后来福贵和春生又加入了共产党,福贵最后选择回家,春生留在了部队。

福贵回家后的日子,是他们一家四口最团圆、最幸福的时光。

一切从春生回来后就改变了。

春生当上了区长,去有庆的学校视察时,不小心开车把墙撞倒了。而有庆当时正躺在墙的另一侧睡觉。

就这样,富贵的儿子因为春生的疏忽没有了。

春生感到无比自责,经常去看望福贵家珍两人,但是带去的礼物总是被家珍退回去。

直到福贵的女儿凤霞结婚,春生给凤霞准备的礼物是毛主席像,家珍这才收下。

电影中故事的发展离不开那个时代背景,福贵和家珍没有想到贵为区长的春生竟然被批成走资派。

春生的老婆自杀后,春生也不想活了。他一直为有庆的事心存愧疚,于是拿着存折打算向福贵告别。可尽管福贵的儿子因春生而死,但是察觉到春生有轻生的念头后,福贵依然坚定地劝福贵活下去。就连多年不肯原谅春生的家珍也放下了心里的包袱,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鼓励春生好好活着。

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2)

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3)

这个片段,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人性中的善良,还有面对生活中挫折时底层小人物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活着的热切渴望。

最后福贵和家珍的女儿凤霞因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要经历两次,我不知道作为父母心中是怎样的万念俱灰。

或许文艺作品为了突出效果刻意增加了一些悲剧情节,但我们的现实生活往往比文艺作品更悲惨。

莫言在小说《晚熟的人》中讲的是他三婶的真实故事。三婶和三叔原本生活得很幸福,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是三叔因为意外死在了工作的地方,儿子后来被山里的野狼叼走了,女儿因为外人怀疑是自己害了弟弟而喝药自杀了。三婶找不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把自己收拾干净,躺在床上没几天便去了。

与莫言的三婶比起来,电影中的福贵和家珍或许还有一丝活着的动力,那便是凤霞的儿子馒头。

电影最后的画面是福贵、家珍、馒头与凤霞的丈夫二喜围在一起吃饭,桌子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充斥在画面中,那一刻,电影彷佛在告诉我们不管生活有多难,只要熬下去,前面就会有光。

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4)

福贵和家珍,尽管被上天夺走了太多,但是活着的信念从没有塌过。

在原著小说中只有福贵一个人活到了最后,馒头、二喜也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有时候活着需要一些外在的动力,可能是家人,可能是孩子,他们让人活着有意义、有价值。但是当这些都不在的时候,或许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想表达的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