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王奉斌的母亲1958年建厂时便进厂工作,那阵厂名还叫绵阳专区遂宁棉纺织厂。厂里早一批修建的仿苏式建筑,筒子楼里有他母亲的一间。指着便利店窗外不足两米远的围墙,王奉斌记得,“我1968年出生,上初中的时候这前面是排水沟,后面就是农田。一直到遂宁建市的时候都还是。”1988年建厂30周年之际,棉纺厂还特别制作有龙凤图案的圆形金属纪念物品。今年已是61年,我们找到几位与棉纺厂有交集的人聊了聊,发现他们仍有同一种骄傲和优越,“我们以前都是厂里面的”。经历上世纪下岗潮的阵痛之后,又回到遂宁。紧邻藕园巷纺织厂大门的锦华便利店,王奉斌已经在这里开店四年。得闲,戴着眼镜的他就坐在收银处,刷着论坛放着音乐的同时,也来一壶红茶。租来的铺子,顾客都是街坊邻居和以前厂里的人。他住在后面的棉纺厂宿舍,厂里分的。那阵的藕园巷还是一片荒郊。

从东站出发,花57分钟到遂(xù)宁。一天之内,吃了南小区的土豆片,邮局隔壁的黔江鸡杂,滨江中路上的陶德砂锅,藕园巷的锅盔。我这趟的重点,其实是探访遂宁棉纺织厂。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

遂宁人上下都盯着藕园巷的纺织老厂。纺织厂曾经一度是遂宁最大的企业。1958年建厂,鼎盛时期厂区各类工人上万人。1985年遂宁由县建市的时候,整个遂宁的城市人口都只有9.6万人。

1991年,纺织厂职工刘正明在去开党代会的时候,还记得时任市委领导这样肯定棉纺织厂的成绩,“感谢遂宁棉纺厂,解决了遂宁城市十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岂止是解决,那阵遂宁纺织厂的产值将近一亿。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纺织厂一度休戚相关,遂宁人以能在纺织厂工作获得的优质福利而自豪。

1988年建厂30周年之际,棉纺厂还特别制作有龙凤图案的圆形金属纪念物品。今年已是61年,我们找到几位与棉纺厂有交集的人聊了聊,发现他们仍有同一种骄傲和优越,“我们以前都是厂里面的”。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4)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5)

经历上世纪下岗潮的阵痛之后,又回到遂宁。紧邻藕园巷纺织厂大门的锦华便利店,王奉斌已经在这里开店四年。得闲,戴着眼镜的他就坐在收银处,刷着论坛放着音乐的同时,也来一壶红茶。

租来的铺子,顾客都是街坊邻居和以前厂里的人。他住在后面的棉纺厂宿舍,厂里分的。那阵的藕园巷还是一片荒郊。

指着便利店窗外不足两米远的围墙,王奉斌记得,“我1968年出生,上初中的时候这前面是排水沟,后面就是农田。一直到遂宁建市的时候都还是。”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6)

王奉斌的母亲1958年建厂时便进厂工作,那阵厂名还叫绵阳专区遂宁棉纺织厂。厂里早一批修建的仿苏式建筑,筒子楼里有他母亲的一间。

父亲在1974年左右从林业局调到纺织厂。王奉斌和姐姐都在棉纺出生。1983年父亲退休,他又照例顶替名额进厂,成为“纺二代”。

“去平武采茶,到蓬安盐场挖盐”。在建厂初期,王奉斌的母亲还干了段时间别的,“不是效益不好,计划经济,招工过后的一时半会儿,多余的人员就去干其他的。”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7)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8)

王奉斌的母亲在前纺的一线干了相当长时间。子承父业,王奉斌在浆纱车间一干也是好几年。还有金饭碗,这是那个年代人都认同的稳定的、让人羡慕的工作路径。

棉纺织厂、丝厂、二机厂和轴瓦厂,当时是遂宁的四大优质企业。要进入规模和效益都大的棉纺织厂,这不是一件容易事。“面向社会招人,内部子女优先”。

通常是按照比例,内部员工子女占一部分,另一部分才是面向社会,要经过文化考试、身体检查等层层筛选。当时招工,父母在那个口子女就归到哪个口,分在本系统之内。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9)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0)

1970年,三台知青刘正明和射洪知青、他后来的爱人孟小莲在招聘中进了棉纺厂。早已退休,现在的刘正明头发已经花白,但孟小莲还是一身优雅连衣裙。

那年,棉纺厂招工人数超过800人。“三台、射洪招了可能380人,遂宁本地招了500人。”棉纺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每项步骤繁琐,需要大量人的参与。

“准备车间的工序最多”,棉花运进来过后要清花,梳棉,并条,细砂。细砂之后打成筒子,整巾,浆纱,穿扣,织布,整理……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1)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2)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3)

戴着帽子系着围裙的女工是那个时代纺织厂的标准画面。为了保证生产的品质,尤其是浆纱车间,里面温度、湿度都极高,要保持恒定。工人在车间里一年四季都是短袖。

车间的噪音也相当大,说话必须扯起嗓子。刘正明想起之前自己一个遂宁二中的男学生,他在转业之后进入棉纺厂工作。某天,临近午间吃饭时刻,工人大多已走。麻痹大意之中,他没有关停机器,直接钻进机器准备修理。

“结果退出来的时候,衣服被搅起了,整个人勒在那里。”直到机器被逼停大家才知道出事了。他可能呼救过,机器的轰鸣使得在死角的工人其实也没有听见什么动静。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4)

意外离世,“他老婆好像那阵才生了娃,很快厂里又帮她安排到长白班。但她眼睛似乎不太对,后来又一直在厂里扫地,守自行车……”工作依旧有保证。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5)

“当时厂里面的福利好,转业进来都不容易。”1973年,刘正明在进厂当了两三年工人后,他被安排到学校,先后做了几年子弟校和遂宁二中的教师。

“教师都只有36块钱的工资,我父亲在三台中医院上班,40元工资一贯制都领了几十年。”而那阵棉纺厂里面的工资是36元,每个月还要发补贴,“效益差点7块,好点就是8块。加起来就43块左右还是相当可观。”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6)

那阵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都有厂办学校厂办医院之类配套,为地方减轻负担,也是厂里的另一种福利。读书看病几乎全免费。

棉纺厂幼儿园的外面是一间教室,里面是一间教室那么大的寝室。“地势很宽,一人一个铺,全是平铺的床。”厂医院在90年代以前看感冒看发烧都不要钱,还可以免费照X光透视。

“恼火的病就往绵阳专区第二人民医院转,也就是现在的遂宁市人民医院。”厂里的住院部是后来的,就是现在家属区民营医院的位置,“用一宿舍二宿舍改的。”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7)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8)

除了肥皂之类,有时候还发放自家厂里生产的白布,拿回去做铺盖筒,做背心内裤。刘正明想起,那阵上海三枪牌生产的背心内裤也都是用遂宁棉纺厂的布匹加工而成的。

就在库房的旁边,纺织厂当时还养了几十头猪,“有个老婆婆,一两个人在专门养。”有几年厂里每年一人还能领到一两斤。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19)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0)

棉纺厂也有自己的电力动力系统,保障生产生活。专门的车队,除了每天运送煤炭,八、九十年代棉纺厂更是添置了七、八辆大客车接送工人上下班。

黄色的大巴,“沿着干道、凯旋路,一直到南门”。这也是让人眼红的员工福利之一。

现在的藕园巷看起来平静,但在当时,三班倒,早班每天8点上班。厂区大门上下班的自行车挤满整个巷子,“人都走不动,自行车到了大门必须下车推进来。”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1)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2)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3)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4)

最大的福利还是分房子,主要凭工龄分,单职工有子女之后才有资格。“两室一厅住5个人,一室一厅也住5个人。”还是相当拥挤,但已经又要好很多。

住单身宿舍的青年职工遇到结婚,只能借一间房子把婚结了,然后再慢慢找房子。刘正明和孟小莲74年结婚那阵,就特地跑到车间的空办公室住了几个月。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5)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6)

之后没办法,领导又才在二宿舍和三宿舍的过道间用桅席在给我们夹了一间。“放得下一张床一个桌子。”住了不到一年,后来开始分房子,刘正明和孟小莲从6宿舍一直搬到最后的19栋。

1、2、3宿舍属于干打垒,通阳台,有一室一厅,不带厕所。“5和8宿舍是这一层楼,楼梯中间有中间十个格子,厕所不在每家屋里。到了9宿舍过后,才开始两室一厅,一厨一厕。”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7)

福利来源于效益。不断扩大规模,改革开放初期棉纺织厂就相继有了二期三期。通常是以纱锭的多少来衡量纺织厂的规模和大小。

每隔十年一个大跨步,“1958年成立之初,遂宁棉纺织厂仅有纱锭1万,布机500台,1985年已经行成3.5万纱锭、1008台布机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978.94万元。2004年,早已更名为遂宁锦华纺织厂的工厂,实现工业总产值42191万元。”在西南来说都首屈一指。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8)

当工人,在学校里教书,刘正明又转了管理岗位搞核算。透过现在残留的黑板,还能觉得上面公示着三级核算。每个工序也有自己的黑板,上面写着产量质量,落到人头上,九十年代早已经不吃大锅饭了。

“多劳多得,一个月能手一个月能挣1000,中层干部都才500一个月。一个织布车间,技术好的可以看得到二十几台车。技术好,手脚快的很占优势。”

每年厂里一直都要搞操作运动会,“车间搞一次,厂搞一次。”刘正明的爱人孟小莲正是凭借在绵阳专区参加纺织运动会比赛,得了“能手”的称号,之后慢慢被提拔的车间主任。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29)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0)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1)

在三台老家结完婚回来,刘正明买了些水果糖和饼干之类散给大家,“表示结婚了的”。耍的好的,才请吃饭。至今他们一家还和当时的邻居保持着联系。

“包括陶英,她的哥哥生的小孩都是我爱人给她取的名字。陶英的哥哥,她的老汉儿也是厂里面的。”当年住在筒子楼,隔壁一岁多点的小孩,“我们在吃面的时候,还剩一点面,把我们的面抢过去吃了,汤都喝了的。”想起又觉得好笑。

现在那小孩也是长大有了小孩,马上第二胎。“我爱人的徒弟,她的女儿现在上海那边。还有一个在新疆,也安了家,妈老汉儿也在新疆去了。”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2)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3)

刘正明自己的女儿是在1977年出生,“考起遂中,考起重庆医科大学,现在也在遂宁工作。”老两口现在空了就带了孙儿去少年宫学篮球学声乐,提起孙儿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就很自豪。

锦华小卖部的隔壁,员工理发室47岁的老板娘,孩子结婚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她也开始抱孙儿,没有顾客的时候,看着电视也是一脸满足。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4)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5)

她的老公从部队转业回来之后,就在为棉纺厂开车。直到现在厂子搬到开发区也依旧如此,上一天班休息一天,接送员工上下班。

老板娘的店在这里开了19年之久,剪头发,价格从最开始的一块五涨到现在,也不过八块钱。推子剪刀已经换了又换,但店里那把老式的理发椅还是结结实实。

椅子年龄比纺织厂还大,生铁铸成,最早是在厂里自己的理发店使用。是的,纺织厂以前还专门雇有人为员工免费理发。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6)

尽管知道熟客今天又来剪头发了,都是老主顾,可老板娘说她也不知道绝大多数主顾的名字,只知道长相。“哪里去管别人的家务,叫什么,从来不去问什么。”纺织厂的这些人,这些小店,都是这么一直在默默恩惠着彼此。

广州一棉厂历史:十个遂宁人中就有一个在棉纺织厂(37)

现在说起“当年十个遂宁人里头就有一个在纺织厂”,孟小莲的声音还是激动,提劲。当年的一张照片中,除了她自己,她还记得其他好多熟人。那天照片展出,她的孙儿也一眼就认出了“那是奶奶”。

如果从工龄算,他们已经在遂宁生活了整整50年,早已经融入遂宁每天的生活和脉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