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猪和野猪进化:川猪变种记上萌芽
家猪和野猪进化:川猪变种记上萌芽四川各地出土的古代“猪”古代文献中的川猪入清后,川内涉猪文献逐渐增多。《荣昌县志》始现“白豕”,吴任臣《十国春秋》记前蜀王建收猪税“每头一百文”,李必衡《金川琐记》述夷地“尤喜豢猪”。同时,多部涉猪农书及兽医专著在川诞生。什邡布衣张宗法撰《三农纪》,有相猪、豢养、治疗及方治,乃集大成之作。威远知县李南晖编《活兽慈舟》,论猪肉损益、认相牧养及病症疗法,其“川产者肉性咸寒微甘”是对川猪之稀见论断。《猪经大全》为较早猪兽医专著,作者无考,察其刊印、流布区域,或为川黔疗猪经验总结。另有张文檒《农书》、刘汉章《生计编》、辜尚纶《老农笔记》等存目,惜文多亡佚。
本文系“变化的川味原料”系列之川猪篇
中国养猪,以四川为大宗。自晚清迄今,川猪养殖长年为全国冠,约占国内总量一成,多时竟逾两成。然而,辉煌数字背后却是令人瞠目之猪种剧变:土种川猪本黑白两种,黑猪为主要,白猪少而精,近百年间,外国猪种渐次引入,从无至有繁衍极多,而今洋白猪已呈席卷之势,原有土种奄奄一息,可谓土消洋长,黑白颠倒。
清代以前,川猪相关记载散见各处。
汉扬雄《蜀都赋》“籴米肥猪”示精饲育肥,王褒《僮约》“持捎牧猪”表现放养,晋常璩《华阳国志》“溷中猪”反映圈养。唐杜甫《遣闷》“家家养乌鬼”为后人众说纷纭,宋马永卿释“乌鬼”作祭鬼黑猪,如言不虚,可探彼时川峡黑猪之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生雍梁者足短”首述川猪体征,何宇度《益部谈资》记川西“香猪”,《成都府志》《夔州府志》《洪雅县志》均将猪列入物产。
入清后,川内涉猪文献逐渐增多。
《荣昌县志》始现“白豕”,吴任臣《十国春秋》记前蜀王建收猪税“每头一百文”,李必衡《金川琐记》述夷地“尤喜豢猪”。同时,多部涉猪农书及兽医专著在川诞生。
什邡布衣张宗法撰《三农纪》,有相猪、豢养、治疗及方治,乃集大成之作。威远知县李南晖编《活兽慈舟》,论猪肉损益、认相牧养及病症疗法,其“川产者肉性咸寒微甘”是对川猪之稀见论断。《猪经大全》为较早猪兽医专著,作者无考,察其刊印、流布区域,或为川黔疗猪经验总结。另有张文檒《农书》、刘汉章《生计编》、辜尚纶《老农笔记》等存目,惜文多亡佚。
古代文献中的川猪
四川各地出土的古代“猪”
结合文献及川内出土陶猪、壁画、猪器,似可管窥川猪古貌:头短耳小、颜曲面皱、背陷腹垂、体肥足短。
彼时,朝廷虽有户部摄农事,惟猪业着力无多,川人养猪尽取农肥,对猪种认知无非黑毛猪、白毛猪之别,坝子猪、山猪之异,东路猪、西路猪之分,确要细究,顶多冠以地名。选种、育种、吊架子、催肥皆依旧法,鲜有易地而畜、异种而配之风,更无外国猪之识。
鸦片战争后,列强割我沃腴,刮我膏脂,亟欲瓜分殆尽。清廷形衰势窘,被迫维新自救,在历洋务之失,滑戊戌之稽后,重心渐从军事拓展至实业及教育。农业作为工商之本,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养猪业作为农业主要副业,亦经前所未有之改观。
翻译国外畜牧书籍中的约窟厦猪
土种川猪成华猪
十九世纪末,仿日本,学西法,改良农业的风潮渐盛。
民间创农会、办农刊、印农书,以上海农务总会及其《农学报》《农学丛书》最著,系统介绍包括畜牧在内的西方农学。川内学者亦纷纷译述西学,如三台陈开沚《裨农撮要》,井研董含章《西法农学浅说》,施焕《西法农器图说》,荣县黄英《筹蜀篇》等,皆宣扬新法,鼓吹农改。
当《牧猪法》《畜产汎论》《家畜饲养各论》等国外畜牧学著作入川,川人方触及猪之品种、试验、级进、卫生、经济等新概念,得知英国约窟厦(又译作约克县、约克夏)、霸窟厦(又译作盘克县、巴克夏),美国波兰支那(又译作波支、波中)、白这斯塌(又译作白彻斯特)等世界名猪,这些品种后被率先引入四川。
1901年1月29日,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饬内外大臣建言献策,以待甄择,始启新政幕。1903年商部立,设平均司“专司开垦农务、蚕桑、山利、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植之事”,旋又奏请通饬各省振兴农务,“清地亩,辨土宜,兴水利,广畜牧,设农业学堂、试验场”,是为全国倡导农业改良之先。
清代衙门
清末成都照片
1905年8月,川督锡良奏请设立四川通省农政总局,10月12日于成都厚载门内开局,为全川首个农政机关。局址设旧宝川局衙署,该局本铸制钱,因铜缺停铸,被裁附机器局,其地分设劝工外厂和农政总局,劝工外厂为毗邻的劝工总局培养艺师及工人。
农政总局旨在“挈全省农政之纲”,以布政使许涵度为督办,成都知县王寅伯为提调,分农田、蚕桑、树艺、畜牧四务,督饬各府州厅县设分局,各乡镇村市设公社,举力兴农。同时结合川省实际,拟定先兴蚕桑、农林,继务农田、畜牧的总体方针,循序渐进。
是年,锡良为兴农备才,选派29名生员赴日本学习实业。其中21人出自省城高等学堂、成都府师范学堂、华阳小学堂,8人出自游学师范学堂。在日就读高等师范4人、铁道4人、农业7人、工业8人、商业6人。留学费用,除铁道生由铁路公司筹给外,余皆学务处公费。农业生回国后,多从事教育、试验工作。
清末四川咨议局
清末四川学堂照片
1906年,锡良又饬布政司办中等农业学堂,为全川农业教育之始。校址在局西侧,系旧房改建,初规模较小,仅教员5人,本科生40人,以蚕业科为主。校西南隅设试验场植桑木,后称桑园。次年添蚕桑速成科传习所,招生40人。两年后扩校舍增科目,新聘教员11人(含日本农学教习1人),新招本科生60人、预科生120人,于外东白塔寺置地220亩建试验场,供学生分科研究实习。
学堂由布政使直辖,提学使兼辖,以洪汝源为监督,曹笃为传习所监督。设农业、蚕业、林业、畜牧四科,因省城不便办理畜牧,故先开农、林、蚕三科。畜牧虽暂缓施教,但相关的《动物学》《动物生理学》《家畜饲养》《肥料制造》等课程被列入必修。后该校迁至外东试验场,为四川农业大学前身。
1908年,清廷官制改革,10月21日川督赵尔巽奏请裁分巡成绵龙茂道设巡警、劝业二道,以高增爵试署巡警道,周善培试署劝业道。劝业道总摄全省农工商业及各项交通事务,兼管原按察司所辖邮传事务和原成绵道所营水利事务,同时并入包括农政总局在内的原农工商矿各局。
劝业道衙署为劝业公所,由原劝工总局局所改设,设总务、农务、工艺、商业、矿务、邮传六科。农务科“掌农田、屯垦、森林、渔业、树艺、蚕桑及农会、农事试验场各事项”,畜牧事各涉屯垦、森林、试验场等项。州县设劝业分所,以劝业员行事,原各农政分局、公社并入。
赵尔巽(左)、周善培?(右)
赵尔丰
是年,为“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四川成立通省农务总会,会所设成都总府街,周善培荐通省师范学堂监督徐炯为总理,华阳县绅朱国华为协理,各州县办分会、乡镇村市办分所。农会一事,早在赵尔丰护理川督时便已启动,因总协理无选,一直未落实。赵尔巽到任采取变通,先饬各属办分会,再由周善培举荐二理成立总会。
査会章职事,内容既多且杂,陈其主要有四:一是倡办农业学堂、试验场、农垦公司;二是调查全省土地气候、农林畜渔情况;三是组织实施农业改良生产;四是传播国内外农业知识。
至此,近代四川首个官民同构的农改系统初具雏形:
劝业公所及各分所是行政机关,责在监督整饬;各初、中级农业学堂是教育机构,责在培养人才;农务总会及各分会、分所是民间组织,责在联络宣传;各试验场、农垦公司是实践场所,职在研发推广。
该系统承担着全川农业改良重任,尽管后期各单位名称、归属屡有变更,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体制、机制和模式对四川传统农业触动极大,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清末四川农舍
清末成都城墙外及城外
据清末民初相关统计,全川计有劝业公所1处,分所70余处,中等农业学堂4所,初等农业学堂34所,桑蚕传习所130余所,农务总会1处,分会百余处,分所七百余处,垦牧公社4处,农垦公司10余家,农事试验场74处(含省城2处)。
省城原有外东试验场,为农业学堂所用。劝业道又于1909年3月在外南置地130亩,办农事试验场,以朱国琛为场长。该场除试种农作外,亦推良种授新法。开办当年就发售干谷、包谷、菜豆、豆四大类30种农作种子,多由日本、美国引进,少量采自湖北、奉天,四川本土仅德阳干谷。这些种子平常陈列于青羊宫农产陈列处,供人观摩选购。
清末劝业会会场大门
清末劝业会授奖仪式
青羊宫农产陈列所
青羊宫距外南试验场不远,是全省劝业会举办地。该会亦由劝业道主办,为振兴实业之举。每年春,各地产品蜂聚于此,其中不乏川猪身影,如双流猪只,乐山、宜宾、内江、巴县等十余县猪毛。此由傅崇榘载入《成都通览》,该书又记“成都重黑猪,不重花猪”,当时一斤猪肉和鸡肉同价(120文),近羊肉(130文),高于黄牛肉(70-80文),猪板油最贵(140文)。另据1910年劝业统计表,全川猪只1189万头,居全国首位。
随着试验场、劝业会、陈列处不断完善,外南片区渐成种植、展销、展示中心,加上后建的家畜保育所、林业试验场,堪称四川农林畜牧改革策源地。巧合的是,辛亥保路事起,从试验场发出水电报传遍全川,参与者恰有朱国琛、曹笃,内书“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不日,风起云涌。
晚清四川农改过程中,养猪业受“先蚕林,后农牧”总体方针局限,并无太多实质举措,但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近代畜牧知识、品种改良理念、经济评价思想,为后来四川养猪业改革提供了意识推动力,而该阶段积累的人才、技术、场地资源,又为后续提供了实际支撑力,不失为川猪变种之萌芽。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
文/泡海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文化
#头条创作挑战赛# #吃在四川#
#吃在中国# #三农#
【关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