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远著名艺术作品:王远用艺术反叛
王叔远著名艺术作品:王远用艺术反叛生长于那个年代,王远的创作无疑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但他却不满足于单纯的学习,不满足于只是“跟进潮流”。他在蜂拥而至的浪潮中反思:继续做人家做过的东西,未来又要去哪里寻找自己文化的痕迹?1989年,王远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经历了广告公司、设计教师、油画教师,王远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探索越发深入,他最初的风格雏形和演变也在这一阶段完成。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风东渐,开放带来的变化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中国美术界也在此列。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风格不断落地生根,西方艺术成了当时的潮流。
翻开美术史,
为什么历史这么长?
因为我们一代代都不一样。
(王远)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01 跟随潮流 反叛潮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风东渐,开放带来的变化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中国美术界也在此列。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风格不断落地生根,西方艺术成了当时的潮流。
1989年,王远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经历了广告公司、设计教师、油画教师,王远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探索越发深入,他最初的风格雏形和演变也在这一阶段完成。
生长于那个年代,王远的创作无疑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但他却不满足于单纯的学习,不满足于只是“跟进潮流”。他在蜂拥而至的浪潮中反思:继续做人家做过的东西,未来又要去哪里寻找自己文化的痕迹?
于是他开始逆行。他去写毛笔字,去看《芥子园画谱》,去从本土的艺术中寻找新的灵感,去创造属于这一代艺术家的历史价值。毛笔的柔软和灵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1994年,王远第一次用毛笔画成了一幅油画。
《图》 1995年 120X130CM
《网上物》1996年
02 藏在三角形里的意象宇宙三角形画框是王远选择的又一个人特征符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远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然而他依然觉得不够鲜明、不够突出。
纵观东西方美术史的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他把目光投向画框,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人的眼眶并不是方形的,为什么画框要是方形的?为什么必须通过方形去看世界呢?
古今中外的意象在他的想象中汇集,世界与“三”的联系让他灵光乍现。三原色、三字经、三角洲……三生万物!1999年,王远完成了第一件三角形作品,从此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
《罩》 1999年
边长15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等边三角形天生带有稳定、端庄、锐利,而王远赋予它的内容表达却充满着谦虚、含蓄,暧昧不明,缠绵蕴藉。色彩与线条在画框内随心所欲地流动,张扬的外形与委婉的内涵在矛盾中生出冲击力,拉近观众,去细读作品中的一点一滴。
《罩》 2000年
边长15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罩》2000年
边长16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罩》2000年
边长160CM 上海美术馆收藏
画中并无具象的表现,王远却不太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单纯地概括为“抽象”,他将之定义为“涂象”,成为提出这一概念的第一人。
那么“涂”是什么?是人的作用,是生命的本能随着画笔的所到不断释放,是“以我手绘我心”。这种涂抹有着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并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象”。
《光芒万丈》
2001年 边长170CM
《万山红》
2001年 边长180CM
王远将自己的作品称为是“一丝不苟的乱涂”,交错了理性与感性。乱涂是生命的本能,而“象”的呈现中却包含着审美的选择和对文化的尊重。
《万牲园》
《蓝雨》
2005年 边长190CM
王远在自己选定的视窗中创造,“是真实世界的未来草图,也是无法无天的原始方案的开始”,微妙的图象逐渐显现于层层叠叠的描画中,抽象的形体是作者思绪的无限延伸、关于美的私人体验,与世间万物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作为观众的你,尽可以在他的画中看见晚霞、海浪、旷野、高山、星空……
《万牲园》 2006年
边长20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万牲园》 2007-2011年
边长90CM
细节图
王远的作品也并不局限于单幅作品的表达。画框外形的改变影响的不仅是内部的布局,三角将作品主体之外的空间重新塑造,提供不同以往的奇妙体验。画框与画框还可依据空间风格、色调、内涵的需要任意组合拼接,化生出更为精微、亦或更为宏广的意象,这也正应和了道家所说的“三生万物”。
《天花》2007年-2011年
03 当代艺术离不开“新”“差异性”是王远对艺术不变的追求,他也热爱很多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风格,然而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他认为必须要放弃,要依靠理性的判断,去形成有别于过去的艺术现状。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一名言放在艺术领域也适合。王远认为,当代艺术也需要门槛,需要艺术家对艺术史、人类工具发展史、哲学思想史深入了解(这一点在王远《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价值何在》一文中有详述),审视过去与当下,从而探索出新的形式、新的表达、新的观念,若非如此,当代艺术不能发展出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博士生导师、策展人……王远的多重身份为他打开了不同的视野,也让他在多方位的交流中,为当代艺术的创新可能做出更多努力。他在教导学生时,便常常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表达,而不是“师傅带徒弟”,一味延续同一种艺术样式。
王远和他的学生
然而艺术的“反叛”并不意味着随意的推翻,而需要理性的介入,新的现象若是不能产生新的意义,那便只是一时的时尚与潮流,只会被历史的大浪冲刷干净。
王远心目中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是“学”与“术”兼备的。他自己这样做,也带领学生这样做。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发展,少不了王远们的推动。
04 艺术履历王远,男,1965年生于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教学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分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被教育部选派赴俄罗斯列宾美院做访问交流学者,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华东师大双跨公派赴法国巴黎交流访问。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展览与活动100余次,在主流媒体、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策划评审国内外重要文化艺术活动,并受邀国内外主流媒体、电视台专访。
在俄王远《风流》个展
2005年获俄罗斯联邦杜马文化委员会、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圣彼得堡当局颁发的国际大师荣誉证书。2012年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注:以上内容均为“十里玉见”版权内容,如需转载或有其他商务咨询,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