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王谦祥李增瑞经典相声合集:相声搭档王谦祥李增瑞

王谦祥李增瑞经典相声合集:相声搭档王谦祥李增瑞(王谦祥先生)对于长年合作的相声搭档而言 创作、表演的惰性和惯性是难以避免的 两人多年磨合出的几段作品将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掌手雷 一是观众熟悉 有台缘:二是表演稳妥 不伤腕儿。然而王谦祥和李增瑞从来没有被这两点所牵挂 反倒是以说新唱新、善于出新在广大观众和业界树立了自己的口碑 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从《叔嫂情》探究新时代的爱情观 到《蝈蝈与蝈蝈》用拟人的手法研究时代问题 再到《换包装》《戏与歌》《时装模特》这样大胆采用时代潮流元素为主题 融入了更多类似于小品表演的手段来丰富相声内容 王谦祥和李增瑞的相声始终站在相声发展潮流的最前沿。当年流行的吉他相声、音乐相声、化装相声 他们一个都没落下 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1960年 北京市曲艺团招收了一批曲艺学员 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王文友、李金斗等人之外 还有王谦祥和李增瑞。团里统一招收学员 自然都有统一的安排。在刚刚进团的那三个月里 王谦

《搭档》一书由著名曲艺理论家、作家高玉琮先生主编,曲协主席姜昆担任顾问并亲自撰写序言。

书中有关相声搭档的文章分别为演员本人或熟悉演员的业内专家执笔。本篇介绍王谦祥李增瑞两位名家的文章是由沈之骅先生撰写的。

王谦祥李增瑞 把段子过成日子

2015年 天津电视台《相声大会》节目录制现场 没有了相声表演常用的场面桌 也没有节目标志性的开场音乐 全场被喜字环绕 音乐也变成了婚礼上常用的喜庆乐曲。在主持人和众多嘉宾的前呼后拥下 一对“新人”从后台走了上来 他们身穿大红 手里还拿着象征喜结连理的红绸子。观众定睛一看 这不是一对风华正茂的小夫妻 而是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 他们正是王谦祥和李增瑞。这一年是他们携手走过的第五十五个年头 两人也创下了相声搭档合作时间最长的纪录。

王谦祥李增瑞经典相声合集:相声搭档王谦祥李增瑞(1)


1960年 北京市曲艺团招收了一批曲艺学员 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王文友、李金斗等人之外 还有王谦祥和李增瑞。团里统一招收学员 自然都有统一的安排。在刚刚进团的那三个月里 王谦祥和李增瑞并不在一起 而且李增瑞本身也是逗哏演员 有另一位演员为他捧哏。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 特别是练习基本功的时候 自然不会像舞台演出那样光彩照人。演员每天要背词、练形体、吊嗓子 有些人坚持不住了。三个月试用期之后 分别为王谦祥和李增瑞捧哏的两个演员都选择了离开曲艺团训练队。这样一来王谦祥和李增瑞都成了孤家寡人 没有了搭档。说他们是“包办婚烟” 就是因为他们两人的组合并不是自我选择 而是源于当时负责教授他们业务的王长友老师的一句话:“今后你们俩人一对吧。”就这样 王谦祥和李增瑞走到了一起。现在想来 这种撮合方式比包办婚姻还要简单 却仿佛成了上天最好的安排。

两人至今已经一起携手走过了五十八年 他们一起学艺 一起演出 为观众送去欢乐 为自己积累人生。他们是一师之徒 也曾经是对门的邻居 他们真的把搭档融进了生命 成了彼此最重要的人。

王谦祥李增瑞经典相声合集:相声搭档王谦祥李增瑞(2)


人们常说包办婚姻是不幸福的 但我们却又能看到不少被包办婚姻的人幸福地走过几十年 度过了金婚、钻石婚。王谦祥和李增瑞也是如此 他们的组合虽然是老师安排的 但他们五十八年来对艺术的执着 对搭档的理解 对观众的热忱是发自内心的 说句老话 那就是得认头!至于他们怎么认头 您听我慢慢跟您说。
2017年9月29日 相声大家李伯祥先生从艺七十五周年专场演出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火爆开演。王谦祥和李增瑞作为嘉宾助阵演出。与其他演员轻车熟路的表演不同 这老二位很早就来到了后台 和他们的新搭档—一京剧乐队开始磨合 因为当晚他们要表演一段刚刚创作出来的新节目—《锁麟囊》。这是两位七十岁老演员的又一次新尝试 他们把京剧经典唱段与天津快板相结合 同时加入京剧乐队伴奏 使节目更加丰富。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晚《锐麟囊》的演出大获成功 立马成为了他们两人一段新的代表作。


对于长年合作的相声搭档而言 创作、表演的惰性和惯性是难以避免的 两人多年磨合出的几段作品将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掌手雷 一是观众熟悉 有台缘:二是表演稳妥 不伤腕儿。然而王谦祥和李增瑞从来没有被这两点所牵挂 反倒是以说新唱新、善于出新在广大观众和业界树立了自己的口碑 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从《叔嫂情》探究新时代的爱情观 到《蝈蝈与蝈蝈》用拟人的手法研究时代问题 再到《换包装》《戏与歌》《时装模特》这样大胆采用时代潮流元素为主题 融入了更多类似于小品表演的手段来丰富相声内容 王谦祥和李增瑞的相声始终站在相声发展潮流的最前沿。当年流行的吉他相声、音乐相声、化装相声 他们一个都没落下 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

王谦祥李增瑞经典相声合集:相声搭档王谦祥李增瑞(3)

(王谦祥先生)

近年来 他们又再次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京剧漫谈》让中规中矩的程式化京剧表演有了包袱 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京剧 并一改过去腿子活和柳儿活的形式 以全新的形式介绍了京剧艺术之美。
2017年表演的《锁麟囊》可以说是《京剧漫谈》的姊妹篇 两人大胆的创造和深厚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们作品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艺术界有句话叫“砍的没有旋的圆” 科班出身的王谦祥和李增瑞每次都能让观众欣赏到有章法的相声艺术。我想 也正是这些章法约束着他们走到今天 为了能让这些章法发扬光大 他们两人至今还在携手前进着

“有豆子”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很多读者会感到费解。
这出自李增瑞说过的一段话 他说:“我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糗。豆馅就是糗出来的 那一粒一粒的豆子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豆馅的制作过程 就是要让豆子经过水火的煎熬 把自己磨碎了、煮熟了 融为一体。当豆子煮熟、煮烂并融为一体的时候 才能吸收水分和糖。这时经过水火煎熬的一粒粒豆子 就变成了豆馅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豆子 都要融于社会 要善于和别人融为一体。生活中有生豆子和熟豆子 生豆子太孤立 我要做熟豆子 要做蒸得熟、煮得烂的豆子。我要经受磨炼 只有经过水火的熬 才能吸收水、糖等养分 才能成为豆馅的一分子。当我这颗豆子成了豆馅 才能发挥出一粒豆子的作用 当豆馅变成了豆包 就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王谦祥李增瑞经典相声合集:相声搭档王谦祥李增瑞(4)

(李增瑞先生)


这是多有生活哲理的一段话啊 对于一个身处名利场的演员来说 能够对生活有如此感悟 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李增瑞做到了 王谦祥也做到了。他们把自己当成了豆子 舍弃了自己的特立独行去努力与对方磨合,磨得棱角不再坚硬 磨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这些 首先需要的不是所谓的境界和高度 而是豁达和包容。记得在纪念他们合作五十五周年的系列活动中 我在北京广茗阁剧场狭小的后台对二位老师有过一次简短的采访。当时我开门见山地提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能让二位合作了五十五年之久?没有过矛盾吗?没有过分歧吗?”当时 李增瑞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两个人搭档 就是夫妻过日子 要想长久 就得有一个人认头吃亏。两个人谁也不让谁 谁也不服谁 肯定没戏。”

我们在工作中都有搭档 在家里也都有另一半 可是如今谁又能真地做到他们这样呢?“认头吃亏”不是一句空话 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王谦祥和李增瑞同年进入北京市曲艺团学艺班 又相继娶妻生子 又同在团内宿舍住十几平米的房子。然而 当王谦祥分到了新房 李增瑞却没分到时 李增瑞没有感到不平衡 而是从心底替王谦祥高兴 自己的搭档住进了新房 他也美得慌。这就是搭档之间的情谊 这就是“认头吃亏” 换来的是一个携手走过半个世纪的好搭档。
(待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