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相传为东汉另一位著名道士于吉所著,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早在汉顺帝(125—144年在位)年间即已成书,于吉应当是对已有的道家学说进行汇集整理,加以适当扩展,最终编纂成型。《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志林》又载于吉被孙策所杀。事件经过有多种不同版本,甚至掺杂神话成分,但于吉被孙策所杀并非演义虚构,而是确有其事。从顺帝到献帝足有五六十年,算来于吉已活有百岁上下,无怪乎当时人们将其视为活神仙。 所谓黄老,即黄帝、老子并称,是道家一大流派,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发展。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包括“文景之治”的盛世就与这种哲学思想的运用密不可分。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道家尤其是黄老思想在民间仍然影响广泛,州郡官府虽不鼓励,也并不打压。这与后来宋代开始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状态有很大不同。 史书对张角并无单独列传,《后汉书》将其主要事迹集中载于皇甫嵩

汉末群雄系列之张角(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汉末三国的纷争,乃以黄巾之乱拉开序幕。对这场改变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其性质究竟为农民起义还是宗教战争,亦或单纯阴谋叛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笔者暂且不细究其性质,有一点在人们认识中大体拥有共识:提到三国时期,都默认将东汉末年纳入其中,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三国故事大部分恰恰就在这个时期。作为拉开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大幕之人,黄巾军领袖、太平道教主、自称“天公将军”的张角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张角(?—184),冀州巨鹿人,他还有两个弟弟,张梁、张宝。由于张角起兵造反,出于维护王朝统治秩序的需要,史书对这类“逆贼”通常持蔑视及否定态度,不会专门搜集相关史料为其作传。所以张角留存确凿史料不多,对其出身也无记载,甚至没有留下字号。

史书对张角并无单独列传,《后汉书》将其主要事迹集中载于皇甫嵩传,其他传记中零星提及,《资治通鉴》也有相关记载。不论哪本史书,都将张角作为对立面去记载,且多为侧面描述,对其本人的直接叙述极少,加上他的道教背景,更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1)

“大贤良师”张角

张角重大事件之一——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汉灵帝建宁初年(168),张角开始传道。他所创的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尊奉黄老思想,广收门徒弟子传教布道。

所谓黄老,即黄帝、老子并称,是道家一大流派,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发展。汉朝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包括“文景之治”的盛世就与这种哲学思想的运用密不可分。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道家尤其是黄老思想在民间仍然影响广泛,州郡官府虽不鼓励,也并不打压。这与后来宋代开始儒家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状态有很大不同。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相传为东汉另一位著名道士于吉所著,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早在汉顺帝(125—144年在位)年间即已成书,于吉应当是对已有的道家学说进行汇集整理,加以适当扩展,最终编纂成型。《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志林》又载于吉被孙策所杀。事件经过有多种不同版本,甚至掺杂神话成分,但于吉被孙策所杀并非演义虚构,而是确有其事。从顺帝到献帝足有五六十年,算来于吉已活有百岁上下,无怪乎当时人们将其视为活神仙。

说回张角,拿到这本《太平经》创立太平道,根据书中所载“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自称“大贤良师”,张梁、张宝则称“大医”,兄弟三人开始传教。

张角三兄弟传教的主要手段就是行医治病,通过让病人向神灵跪拜忏悔,饮用符水等方式治疗疾病。张角确实掌握一定医术,很快信徒越来越多。有人会问,若治不好还会有人信么?很简单,只要说心诚则灵即可。病未见好盖因自己不够虔诚,非神明不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张角的医术加上太平道宣扬的宗教仪式、思想,社会底层的劳苦百姓很容易将太平道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是张角的传教事业非常顺利。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张角出身豪族,是颇具知识水平的人,理由是他能够长远布局,建立有效的组织,并且家财万贯。还有人还臆想黄巾之乱乃道家豪族对儒家豪族的反抗斗争。这实在是无稽之谈,像笔者说的,史料的解读要有根源,切忌过分发挥想象力。

首先说他眼光长远,这倒不假,从灵帝初期以十几年时间发展教众,不可谓不处心积虑。但也可以说之前实力不足,无法行动。再说他的组织。太平道信众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按地区设立三十六方渠帅。但战争打响后大家能观察到黄巾军受张角的有效指挥吗,显然没有。除河北黄巾一部外,其他黄巾军各自为战,既无统一战略也无协作行动,除统一的口号外看不出各路黄巾军有配合,这恐怕不能称之为有效的组织。张角只是这场动乱的导火索,只管点燃,却无力掌控火烧到哪里。至于张角的财富,显然是创教之后从信徒处敛得,这是信徒众多的必然结果。

所谓道家豪族纯属无中生有。百姓信太平道者众多,原因主要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为儒家思想,所谓士人阶层指的就是儒士,虽然其他学说并不禁止,但想要进入社会上层,一定要学习儒家典籍,认同儒家礼法。当时并没有科举制,实行的是察举制。也就是通过郡县推荐才可能走入仕途,察举制的评判标准“孝廉”正是儒家道德标准。如此一来地方上世家大族比比皆是,社会阶层固化,底层百姓毫无可能改变自己的阶层。长此以往社会底层必然不满,若政治清明,没有战乱还好,百姓还能够过活;若是政治腐败,加上内外战争频繁,百姓赋税徭役增多,赶上天灾,百姓生存都将难以为继。这时出现一个非儒家的,反传统的张角,宣传信仰太平道可以过上好生活,这就像搅动一潭死水的泥鳅,很容易吸引眼球,百姓自然愿意抓住这根精神稻草。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2)

张角三兄弟

张角重大事件之二——发展教众,积蓄力量

太平道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崛起的,张角在发动叛乱前的十几年都在努力发展传教事业,扩充实力。也许有人会好奇,对于太平道这种规模庞大的宗教力量,官府不可能毫不知情,为何没有采取镇压措施,眼睁睁看张角越做越大?且往下看。

谈到官府态度,首先必须观察当朝皇帝如何看待太平道。在封建大一统王朝,皇帝的喜好往往能左右当时社会的思想界潮流。

早在延熹八年(165)正月,追溯到汉桓帝时代,据《后汉书》桓帝纪所载:“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汉桓帝刘志派人祭祀老子,代表官方层面对于黄老之道的尊崇。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下,汉桓帝时代与外族进行过几次大规模战争,主要是针对西部羌人,其中就在165年,“凉州三明”之一的名将段颍大破羌人,斩首两万多,俘虏数万。汉桓帝祭祀老子正是发出希望休养生息的政策信号,根据时局适当采用黄老之道治国。

提到桓帝,总是将“桓灵二帝”并称为导致东汉衰败的昏君,诸葛亮《出师表》就如此表述,深入人心。灵帝确实无可辩驳,但桓帝的恶名更多来自于他对宦官的宠信与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得罪广大士人阶层,自然招来后世恶评。但“桓”字并非恶谥,它的含义为“辟疆服远、克敬勤民”,春秋五霸之首就是齐桓公,江东孙氏政权实际开创者孙策谥号“长沙桓王”,很能说明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多了解一下汉桓帝,笔者认为他属于功过都很突出,争议较大的人物,并非简单昏君二字能够概括。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3)

东汉著名昏君,汉灵帝

说回张角。皇帝公开尊奉黄老学说的行为自然引起地方上积极响应,地方官员不会禁止道家的传播,百姓也逐渐产生对黄老思想的学习热情。165年距张角传道时代已经不远,所谓上行下效,张角的太平道传播就恰逢当时社会上的黄老学说热潮。

桓帝虽然不是昏君,但在他治下东汉王朝也危机四伏。先有大将军梁冀专权,后有党锢之祸;内有宦官欺下媚上,外有边境战事不断。等到桓帝有休养生息的年头,不久却与世长辞。年幼的灵帝登基,又重复上演宦官与外戚的争斗,偏偏他资质还不如桓帝,亲政后朝廷更加腐败成风。这直接导致百姓生活艰难,社会不稳定因素越发增多。另据有关史料分析,桓帝时代汉朝人口已高达六千万左右,这是清朝之前封建王朝的人口极限,所谓盛唐也不过如此。人口规模达到土地承载极限,只要稍有天灾人祸,风吹草动将像滚雪球一样引发大规模动荡。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东汉王朝正坐在火山口上,处在危机的边缘。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治病救人、劝导向善的张角带着太平道粉墨登场。他宣传的教义与社会上业已流行的黄老思潮非常符合,所以官府不仅未予禁止,不少官员还认为太平道的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乐观其成。

张角派出得力弟子到各州传教,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太平道势力遍布冀、兖、青、徐、豫、幽、荆、扬八州,信徒达到数十万人。据《资治通鉴》载“或弃卖财产、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病死者亦以万数。”虔诚的信徒们变卖财产追随张角,道路都堵满要见张角的人,有路途遥远者死在半路上的都达到数万人。

张角在全国设立三十六个“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设立渠帅,类似将领,以准军事组织的形式管理信徒。

到这种程度,多数东汉官员仍然没有危机感,没有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除社会思潮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外,张角在十几年传教过程中也巧妙地隐藏真实意图,没有急于求成。与后世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就是,张角在行动之前经过长期的准备,以完整的思想体系太平道作为凝聚人心的手段。后世也只有太平天国能与其对比。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4)

张角得力干将,马元义

张角重大事件之三——东窗事发,仓促起兵

并非所有东汉官员都是傻瓜,有人已对太平道的发展势头感觉不安。

光和四年(181) 司徒杨赐就曾试图上书灵帝,认为张角以太平道煽动百姓归附,势头蔓延得很严重,已达到处理不慎将造成恐慌,刺激他们叛乱的地步。杨赐建议灵帝令地方官员将当地流民挑出来,派人护送回本地,以孤立张角及其党羽,再将各地渠帅诛杀,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应当说杨赐的分析极为精准,可惜这本奏章因杨赐不久被罢免而束之高阁,灵帝没有及时看到。过几年黄巾之乱爆发后,灵帝偶然翻阅到这本奏章,大为感慨,下诏封杨赐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这位杨赐您可能不熟悉,他的祖父杨震官至太尉,父亲杨秉也官至太尉,杨赐本人担任过司徒、太尉,儿子杨彪亦官至太尉。他的孙子名叫杨修。在汉末提到四世三公就想到袁家,杨家也不遑多让,是天下知名的世家豪族,这也是杨修恃才傲物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且说杨赐奏章没送成即被罢免,使张角又得到一段壮大时间。

光和六年(183),司徒掾刘陶与奉车都尉乐松、议郎袁贡三人联名上疏,建议灵帝赶紧逮捕张角,铲除太平道。这次奏章倒是送到皇帝手中,但汉灵帝不以为然,不觉得张角对自己有威胁,反而下诏让刘陶去修订《春秋条例》。

杨赐当时还能提出迁移流民回乡,孤立张角亲信的策略。两年后刘陶提出的策略已有所不同,他建议灵帝公开下诏悬赏捉拿张角,不惜以土地为奖赏。能看出张角的势力已经大到何种程度。

根据《资治通鉴》载,此时有关张角阴谋造反的流言已经广泛传播,甚至传闻张角在京城安插间谍,探听朝政。张角势力在许多地方影响极大,州郡对太平道的活动非常担忧,却害怕引发骚乱而不敢抓捕,地方官员只敢在交谈中互相提醒防范太平道,又怕引火上身不敢写公文告知朝廷。史书原文“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

至此,张角对各地百姓的传教活动已经达到临界点,有关他要造反的舆论已甚嚣尘上,汉灵帝居然视而不见,坐失铲除张角的时机。张角与太平道此时已进入发动叛乱的倒计时。

光和六年(183)年底,“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话开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当然出自张角及其信徒,注意这句非常著名的黄巾军口号并非发动叛乱时才提出,而是在起兵之前就已流传开来,张角不愧为太平道创始人,对宣传造势工作深谙其道。

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张角派教徒在京城各部门官署及州郡官府的大门用石灰粉末涂上“甲子”两个大字,制造大汉将被取代的舆论。

东汉后期张角:拉开东汉末年乱世大幕之人(5)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中平元年(184)年初,张角任命的三十六方渠帅中的骨干马元义带领荆州、扬州数万人,北上邺城与张角会合。然后马元义又数次前往京师洛阳,暗中勾结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张角向各地教众传达号令,约定三月五日一同举事。然而有名叫唐周的信徒心中害怕,上书揭发张角的计划。汉灵帝大为震怒,下令搜捕太平道信徒,马元义当时恰好在洛阳未能脱身,被处以车裂极刑。洛阳城中被捕人数众多,千余人被牵连诛杀。汉灵帝命令冀州方面搜捕张角等人,张角得知计划败露,连夜派人赶赴各方,号令立即起兵。由于他们以“黄天当立”为口号,所以太平道士卒都用一块黄布包在头上,因此得名“黄巾贼”。

中常侍封谞、徐奉二人勾结张角证据确凿,无可辩驳,被汉灵帝处死,但宦官与张角暗中来往者远不止二人。《后汉书》宦者列传载,黄巾之乱爆发后,当年五月汉灵帝曾严厉斥责曾被其视为父母的张让、赵忠,直指多名宦官勾结张角意图谋反。张让等人将罪行全部推到已故中常侍王甫、侯览头上,汉灵帝居然没有进一步惩罚张让他们,可见昏庸到什么程度。后来十常侍之乱,张让还劫持少帝企图逃往河北,都是灵帝遗留的祸患。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此案侦办者正是大将军何进,所以何进与宦官们的矛盾此时就已初露端倪。奈何皇帝袒护宦官,大臣们毫无办法。

张角提前起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掀起这场意图推翻东汉王朝的战争。自此,汉末乱世拉开帷幕。

下一期,将继续为您讲述张角及黄巾军的故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