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的关系,千万不要错过这一位明代大师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的关系,千万不要错过这一位明代大师有意思的时,他在《印经》里并没有提到自己,在这一点上,他很像清代的赵之谦,自己是篆刻大师,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师。因此,我们把他归到独立的一派里去。2、朱简在《印经》里提到数十位明代篆刻家。他给他们分门别派归到四派之中,即:文彭及他的三桥派,何震及他的雪渔派、苏宣及他的泗水派;以及其他“别立营垒,称伯称雄”的 一些印人,他以篆刻艺术本体为出发点,不涉其他艺术门类,站在印艺风格的立场上,以师承沿袭为标准分别流派,因此,朱简的流派说是准确的,是客观而实际的,这给整理有明一代的印家风格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为后世篆刻家划分流派提出了标准,对于整个篆刻史,朱简创立的”流派说“是填补空白的创举。(朱简刻:杲叔)(朱简刻:苏文)看朱简刻的这两方古玺印式的印,特别是那方“杲叔”,除了我们看到他的笔意入印外(比如边框右上角的搭接),我们更多的应当看到朱简对于古玺印式的纯熟掌握
关于朱简,之前我们在篆刻史系列里讲“明五派”,我们把他列为五派里的“切刀”一派,甚至把他归为“小李飞刀”一样的飞刀一派。在《印人传》系列文章里,我们也对他做过全面的介绍,今天翻看朱简的印谱,突然又觉得朱简实在值得再多说一些,对于明末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的印风走向,对于钻研篆刻、学习篆刻的初学者,朱简显然不止是“开创了切刀这一刀法”这样一句话可以概括,他还有其他层面的重要意义。
(朱简像)
朱简有多重要呢?我们先简单提两句:
1、他的短刀碎切刀法:(1)对于浙派。他直接影响了丁敬及后来的西泠诸家等人,丁敬的“印从刀出”及后续浙派印风其实都是朱简刀风的延续,这影响了清代印坛200年以上,对现当代印风也影响甚巨;(2)对于徽派。他影响了程邃、巴慰祖的涩刀朱文印风形成。显然,明清徽浙两宗印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朱简刀法的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波及现当代。
(朱简刻:杲叔)
(朱简刻:苏文)
看朱简刻的这两方古玺印式的印,特别是那方“杲叔”,除了我们看到他的笔意入印外(比如边框右上角的搭接),我们更多的应当看到朱简对于古玺印式的纯熟掌握。
2、朱简在《印经》里提到数十位明代篆刻家。他给他们分门别派归到四派之中,即:文彭及他的三桥派,何震及他的雪渔派、苏宣及他的泗水派;以及其他“别立营垒,称伯称雄”的 一些印人,他以篆刻艺术本体为出发点,不涉其他艺术门类,站在印艺风格的立场上,以师承沿袭为标准分别流派,因此,朱简的流派说是准确的,是客观而实际的,这给整理有明一代的印家风格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为后世篆刻家划分流派提出了标准,对于整个篆刻史,朱简创立的”流派说“是填补空白的创举。
有意思的时,他在《印经》里并没有提到自己,在这一点上,他很像清代的赵之谦,自己是篆刻大师,但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大师。因此,我们把他归到独立的一派里去。
(朱简刻:冯梦祯印)
汉朱文吧,仿汉又不完全照搬汉意。
(朱简刻:拥书一室)
单看线条,是不是又有何震的影子?
(朱简刻:程嘉遂印)
这是汉白文风格吧,似乎又有点苏宣的纯厚淳朴。
3、开创了篆刻批评
中国文人是内敛的,他们对于别人的短处,从来不愿意当面指出,或者即便指出,也是含蓄而温和的,更别说把对别人的批评写到著作中去,因此,在朱简之前的篆刻批评通常只能称为赏评,这些赏评出现在书信日记里、印论里、印谱序跋里,正面的赞赏比负面的批评要多得多,而朱简的《印品》一出,印坛批评风气才算正式大开。
《印品》中辟出专门的”谬印“一栏,专门论述他认为不成功的印,这是需要胆识的。因为他批评所指,多是当代名家:如何震的“登之小雅”一印,他明确指出“抖擞成习气”:
(何震刻:登之小雅)
梁袠刻的“盘白石兮生明月”(没找到印蜕)他认为盘曲过甚。陈万言所刻的“墨兵”,朱简认为对称留红显得太过呆滞:
(陈万言刻:墨兵)
最让人惊讶的是他对何震的批评,直接说:“长卿板织,歪斜并作,迩时石灾,斯又元人所不为,安望凌秦轹汉哉”,“石灾”的说法,语气似乎真的太重了,你简直是石头的灾难啊,要知道,何震可是万众敬仰的大宗师啊。
4、界定了文人印与匠人印的区别在于“趣”
什么是匠人印,什么是文人印,什么是印章,什么是篆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这似乎很容易分辨,但对于明末印坛,这又的确是个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并提出标准的,还是朱简。
他在《印经》中明确指出:“工人之印以法论,章字毕具,方能入品。文人印以趣胜,天趣流动,超然上乘。”这一说法是第一个提出“工人印”与“文人印”的概念的论断,他还明确指出工人印持以“法”,文人印持以“趣”。工人印是停留在技法层面上的,文人印已加入了文人对篆刻艺术的自我审美意识,文人印已成为表达文人情“趣”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界定是准确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界定,明清篆刻才真正与秦汉宋元实用印章有了明确的分野。这个界定,看似不起眼,其实很重要。
5、“碎刀短切”开创者
这一点不用多说,没有碎刀短切,就没有后来的浙派,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清代篆刻理论家魏锡曾认为:“钝丁(丁敬)碎刀从明朱简修能出(《<砚林印款>书后》)”这是来自稍接近当时的印人的论断,应当是准确的,现代篆刻家沙孟海在《印学史》里也明确指出朱简“对西泠印派的兴起,更有所启发”。
其实,丁敬承袭的是朱简的刀法理念,此后又经过丁敬大师反复的实践,强化了朱简刀法“切”的特征,使得他刀下的线条变化更强烈,节奏感更强,给人劲健、涩辣的美感更加强烈。
(朱简刻:又重之以修能)
(朱简刻:丁敬身印)
其实,这也间接地影响了赵之谦,我们看赵之谦的一方作品:
(赵之谦刻:魏锡曾印)
赵之谦在边款里说:悲盫刻此近朱修能“。
总之,后世以切刀入手进入篆刻大门者,几乎大都受过朱简的影响,比如赵之谦、比如吴昌硕、比如齐白石,比如浙派的西泠印社的众多印家。
6、开创并实践了“笔意说”
这其实就是“印从书出”的前奏。关于这一点,朱简前后的印人都有提及,比如稍早的周应愿《印说》中指出刻工们不识篆,因此刻印时无法表达出”笔意“,稍后些的甘旸则在《印章集说》中说:“篆故有体,而丰神流动,庄重典雅,俱在笔法”。徐上达的《印法参同》也有提及,但真正把书法理念大量应用于篆刻实践并影响巨大的,在邓石如出现之前,就是朱简。
(朱简刻:陈继儒印)
看印中的每一个字的起收笔,看继字的“纟”旁的书写时序性,整方印,我们可以端详印面中每一根线条,朱简扎扎实实地在把笔意实践于篆刻创作。
(朱简刻:邹迪光印)
上拱下弯的线条,这在朱简之前是没有的,他把弧线引入了汉朱文印式的篆法,汉朱文的庄重印面顿时有了流动之美,如果不是线条的书写感,如果不是切刀刻制线条形成的粗细变换,这种美是实现起来是困难的。
(朱简刻:开之)
放大了看“开之”一印,章法上的疏密强烈的优点先放一边不说,仅看这一方印的笔意感,不管是垂线的起笔、收笔,还是横线的起笔,收笔,以及线条运行途中的书写感,“之”字左竖的搭接处等等,每一笔其实都是书写感丰富的处理,这一方印中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拿笔写出来的一样。
邓石如晚于朱简大约200年,没有明确的记载写邓直接学朱(学梁袠很清晰),但邓和朱同为安徽地区人,邓是怀宁人,朱是休宁人,而且邓曾到朱简故乡游学是有据可考的。我们相信,邓石如或多或少一定会受到朱简的影响,朱简的笔意说,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邓石如的“印从书出”,这对整个中国篆刻史,意义重大,邓石如的伟大,起始于他书法上的巨大成功,以及对书法入印的巨大改造,但这些事,200年前,朱简已经在做了。
说不完的朱简,他同时还是一位理论大家,有空了再说。
(【老李刻堂】之29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