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空闲时间收益:时间都去哪里了
如何增加空闲时间收益:时间都去哪里了当“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发生认知冲突,人们常常会陷入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中。我们很难判断哪个事情更重要,或者,明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愿意去做。比如,小萌想要写作变现,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加入了一个自媒体工作室。每天用业余时间收集最近发生的新闻,在写作流水线上拼拼贴贴,炮制出吸引眼球的蹭热点文章,发到各个平台上。这份兼职工作给了小萌每月3000-5000元的额外收入,但写作技巧并没有提高。缺乏系统的写作训练,沉浸在短平快的收益中,距离“成为作家”的理想越来越遥远。比如,小萌在想到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怎样如何迈开第一步?怎样建立写作习惯,怎样读书并且吸收?读什么书?写什么内容能够成名?如何训练自己?“成为一名作家”的想法看起来有诱惑力,但是没有将行为落实分解到具体步骤中,远期目标往往会成为遥望不可及空中楼阁,在一次次低水平的重复尝试中,累积的挫败感会摧毁初始目标。人们想:反正也
周六早上,阳光明媚,小萌醒来觉得元气满满,打算好好过一个有价值的周末。懒洋洋躺在沙发上,想着到底要做什么呢?去逛街买几件新衣服?上网刷刷自己喜欢的明星动态?附近新开的健身房照片很漂亮,要不要去探个店?要不,去看会儿书,下半年就要考教师资格证了还没有开始复习……好吧我先刷一会儿淘宝。胡思乱想之后抬眼看看手机,已经11:30了!小萌叹口气,走进厨房开始做午饭,心中有些苦恼:本来以为有充足的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声不响就从身边溜走了呢?怎么才能打破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做什么的状况?
以色列心理学家伯曼和美国心理学家特普提出一个观点。人们在应对一件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时,呈现出和当下马上要做的事情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反映在行动上,采取的行动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说,面对未来有两种视角:“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当做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规划时,人们往往会更偏重远期视角,更在意设定的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这时往往会用更加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譬如,定下目标在未来五年里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司高管、带领一个团队创业做出一番事业,考一个困难但是对自己成长有价值的证书,增加职业含金量等。
远期目标会给人指出行动方向,但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可行性。
比如,小萌在想到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怎样如何迈开第一步?怎样建立写作习惯,怎样读书并且吸收?读什么书?写什么内容能够成名?如何训练自己?
“成为一名作家”的想法看起来有诱惑力,但是没有将行为落实分解到具体步骤中,远期目标往往会成为遥望不可及空中楼阁,在一次次低水平的重复尝试中,累积的挫败感会摧毁初始目标。人们想:反正也没有完成,那就算了吧下一次再说。
当做最近要发生的事情时,人们往往会使用近期视角更。在意在具体活动中得到的即时反馈和收获。此时想的更多的是“我要如何做到这件事”。这种思路有一个副作用,容易去选择可行性更高的事,而去回避有一定挑战但也更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小萌想要写作变现,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加入了一个自媒体工作室。每天用业余时间收集最近发生的新闻,在写作流水线上拼拼贴贴,炮制出吸引眼球的蹭热点文章,发到各个平台上。这份兼职工作给了小萌每月3000-5000元的额外收入,但写作技巧并没有提高。缺乏系统的写作训练,沉浸在短平快的收益中,距离“成为作家”的理想越来越遥远。
当“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发生认知冲突,人们常常会陷入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中。我们很难判断哪个事情更重要,或者,明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愿意去做。
想要处理好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减少做事的选择认知困扰,时间管理专家采铜提出一个“收益半衰期”理论。当人们眼前的选项太多,以至于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事投入时间坚持去做,不妨从两个角度来对这些事情做评估:
收益/半衰期四想想
1 这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值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
2、这件事的收益半衰期长短。即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比较长的事情,影响会更加持久。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多数事情可以按照这个模型进行价值衡量
高收益、短半衰期: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周末晚上和哥们一起喝大酒撸串聊天、为了买一个新化妆品,在618电商节花了三小时寻找最优折扣省了30元钱,玩一下午游戏。
高收益、长半衰期:为了增进亲密关系,和爱人做一次深入沟通;自学精读完一本经典书籍,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和自己所在领域里的先行者做深入学习,制定一个长期健身计划并且每天去健身房锻炼等。
低收益、长半衰期:听一场名家音乐会、背下一首长诗、练习用新技巧写一篇可能不会发表的文章、认真回复友人一封信、通过一个付费课程学到一个新管理技巧。
低收益、短半衰期:每天花大量时间刷微博、朋友圈,参与对热点事件的口水吐槽、与陌生人在社交网络上掐架。
对照自省,如果心中没有时间的尺度,把这四类事件放到一起去选择,我们平时最喜欢做的,最容易做的,一般是“高收益、短半衰期”象限里的事,其次是“低收益、短半衰期”。另外两类长半衰期事件,或者做的不情不愿,或者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才会去做,甚至不会做。这会导致我们不自觉陷入一个短半衰期的恶性循环中。即使每天都做了很多事,从长期角度看,自己不会得到提升。
然而长半衰期的事件的效益是可以通过时间推进,不断做叠加累积的。即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果都非常小,只要半衰期够长,并且坚持做下去,就可以像储蓄一样,在未来的成功银行里存入一笔成功基金。比如一次锻炼健身很难练出好身材,但是每次锻炼的效果累积,你的身体状况会在一段时间后明显得到提升。
时间对每个人是有限且公平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选择做事的价值排序应该是:高收益长半衰期>低收益长半衰期>高收益短半衰期>低收益短半衰期。
运用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在做决定前,有意识地用大脑判断:这个决定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事件?它会如何影响近期未来喝远期未来?判断之后,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多做长半衰期事件。
例如:我想玩一把吃鸡游戏,吃鸡游戏是一项短半衰期事件,虽然玩的很爽,但是会用掉用来学习进修的时间,不会造成收益累加。那么我就考虑减少投入时间。
这里要注意两点
第一、判断一件事情的半衰期长短具有个体差异度,也和完成这件事的具体方式有关。有时可以通过提前设计规划,增加一件事的半衰期长度。
比如同样是旅游,有人跟团游走马观花,景点打卡拍照晒朋友圈就算完成全部动作,是一种高收益短半衰期行为;有人则会提前做攻略规划,详细记录行程吃住行,探寻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地域特点,挖掘不被人所知的有趣玩法,回来发到小红书马蜂窝,变成旅行博主,用旅行变现。对后者来说,旅行就是典型的高收益长半衰期行为。我们可以尽量把一些短半衰期行为通过规划变成长半衰期行为。
第二、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做事方法、技能、某些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采铜对长半衰期行为做了一个不完全罗列,只要选择做这些事,就是走在了增加长半衰期事件的路上。譬如: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方式
- 提升审美品味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促进和保持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选择做事之前,用“收益/半衰期”原则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衡量,选出具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提醒我们不要完全陷于对短期欲望的追逐,清醒意识到什么值得做,在心智成长的层面上,会更容易摒弃这个时代碎片化、肤浅化的倾向,抓住时间的脚步,做出让人生绽放出更多价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