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朱梅馥与傅聪、傅敏钢琴和英语、数学是请老师来教,语文则是傅雷亲自教,教材、习题、考卷都是傅雷亲自弄的,将语文知识与文艺、道德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仅凭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傅雷为了培养傅聪花费了多少心血。事实上,傅雷有两个儿子,他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傅聪上。1954年8月,20岁的傅聪被国家派往波兰留学。一年前,他曾代表国家在罗马尼亚举办的“青年与学生国际艺术比赛”中参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那是傅聪第一次出国,“傅雷家书”最早也是在这时候开始写的。傅聪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成就,除了他自己的天分外,最重要的是傅雷的苦心培养。傅聪在比赛中傅雷是翻译家、文艺批评家,也在法国学过美术,起初他是想让傅聪学美术或文学。但在傅聪五六岁的时候,傅雷发现孩子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于是便让傅聪学起了钢琴。傅雷认为,小学的课程和钢琴学习在家中会结合得更好,于是便让傅聪在家中学习,尽管他并不富裕,全靠并不高的稿酬维持生活。

国际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英国因病逝世,享年86岁。傅聪的病逝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因为傅聪是《傅雷家书》的“收信人”,而《傅雷家书》是中国最著名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之一,拥有大量读者,影响了很多人。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

傅聪

有人说,傅聪是一位只忠于艺术的赤子,值得受到大家的尊敬。也有人说,傅聪是一个“叛徒”,对不起苦心教导他的父亲。甚至有人说,傅聪要是不离开祖国,今年就不会因病逝世了。还有人说,在那个时代,傅聪的出走完全是出于无奈,我们应当对之抱以同情之理解。

那么,当年傅聪到底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傅雷又是怎样的态度?在《傅雷家书》中又有怎样的体现?傅雷夫妇含冤自尽跟傅聪有多大的关系?傅雷遗书中为何称傅聪为“叛徒”?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回溯历史长河,在时光碎片中感受傅雷一家在半个多世纪前经历的风风雨雨。

1954年8月,20岁的傅聪被国家派往波兰留学。一年前,他曾代表国家在罗马尼亚举办的“青年与学生国际艺术比赛”中参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那是傅聪第一次出国,“傅雷家书”最早也是在这时候开始写的。傅聪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成就,除了他自己的天分外,最重要的是傅雷的苦心培养。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2)

傅聪在比赛中

傅雷是翻译家、文艺批评家,也在法国学过美术,起初他是想让傅聪学美术或文学。但在傅聪五六岁的时候,傅雷发现孩子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于是便让傅聪学起了钢琴。傅雷认为,小学的课程和钢琴学习在家中会结合得更好,于是便让傅聪在家中学习,尽管他并不富裕,全靠并不高的稿酬维持生活。

钢琴和英语、数学是请老师来教,语文则是傅雷亲自教,教材、习题、考卷都是傅雷亲自弄的,将语文知识与文艺、道德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仅凭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傅雷为了培养傅聪花费了多少心血。事实上,傅雷有两个儿子,他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傅聪上。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3)

朱梅馥与傅聪、傅敏

傅聪将要前往波兰,临别之际,傅雷对傅聪说道: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音乐家。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始终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位。傅雷希望傅聪成为一个人什么样的人呢?通过阅读此后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包含两点:一、对祖国和艺术要怀有赤子之心;二、时时提醒自己提升自我修养

傅聪谨记着傅雷的教导去到了波兰,将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了钢琴练习中,期待着能在世界大赛中为父争光、为国争光。皇天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傅聪就在五年一度的“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这个第三名可不简单,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这种级别的世界钢琴大赛中获奖!不仅如此,傅聪还获得了“玛祖卡大奖”。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4)

青年傅聪

身在上海的傅雷得知傅聪获奖的消息后,激动万分地写道:你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辜负祖国的寄托,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指导!同时,傅雷还在信中告诫傅聪不要自满及执着于追求所谓的“完美”:

今日之下,你已经过了这一道骄傲自满的关,但我始终是中国儒家的门徒,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perfection[完美] 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但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很不差了。

傅聪继续留在波兰学习,钢琴技艺更加高超。他和傅雷之间的通信从未中断,频繁时一个月几封,忙碌或身体不好时一两个月一封。在这些信中,傅雷有时与傅聪讨论艺术问题,有时与傅聪讨论人生问题,并时常提醒傅聪不要忘记祖国的培养,要始终保持为国争光的信念。对此,傅聪深表赞同,他在家书中对父母说:

他们都说我是一个波兰化的中国人,中国籍的波兰人,但我究竟还是属于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想念祖国,想它美丽的山河,想千千万万从事于正义事业的人们,我感觉到他们就在我身旁,就在我心里。看你们的信,看祖国的书报,处处感到伟大中国的灵魂……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5)

傅雷与傅聪

这番话是傅聪的肺腑之言,他在许多场合也一再强调自己是新中国的儿子。因为他深深地明白,是国家将他送出去学习的,在解放以前,像他那样的家庭背景及经济情况(傅雷靠稿费维持开支,其实一直挺穷),怕是永远不会有出国学习音乐的机会。

四年的时光重重流淌,傅聪毕业了,按计划应当回国。但是,国内局势突变,许多文艺家都受到了批评,傅雷亦未能幸免。当时,不少朋友劝傅雷主动承认“错误”,像他这样的老艺术家,只要自我批评一下,肯定就能过关。

可傅雷知道自己根本没有错,只是有些话被误解了,因此拒绝自我检讨。他说,检讨不花钱,但没有廉价的检讨,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此时的傅雷,犹如一叶飘在水面上的孤舟,一片漂在风雨中的叶子,但却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伟岸的人格,宁折不弯、坚持本心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6)

晚年傅雷

就在傅聪将要毕业之时,傅雷遭受到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他被批判者污蔑、泼脏水,无力辩解与反抗,最终戴上了一顶极为沉重的帽子。那天,傅雷没有回家,性子刚烈的他想到了自杀。他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但是,半夜的时候,傅雷还是回来了。他对妻子朱梅馥说:要不是因为还有两个孩子,我就……

傅聪在波兰留学期间,因为名气比较大,通过演出能有可观的收入,因此生活水平比其他同学要高一些。傅雷还没出事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在生活会上批评傅聪“小资生活”。傅雷出事之后,傅聪埋头苦思了很多天。最终他决定,不和同学一起回国,独自前往英国。

傅聪做出这个决定,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如果自己此时回国,那么父子两人很可能要陷入“儿子揭发老子,老子揭发儿子”的悲惨境地;二是如果自己回国,那么很可能被派去深入生活参加劳动,用来弹钢琴的手指头就要废了。刚好,当时在波兰又有位英国教授帮助傅聪去英国,而因为经常要四处演出,傅聪的护照是欧洲通用的。于是他决定,离开自己亲爱的家,离开父母。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7)

傅雷一家

傅聪出走英国那天,伦敦机场恰好起了大雾。在傅聪等待飞机起飞的时候,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得知了傅聪出走的消息,赶紧派人前往机场留住傅聪。但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到达机场之前,伦敦那边的雾就散了。飞机起飞了,傅聪走了。

在当时的中国,私自出走他国,况且还是敌对阵营(波兰是同一阵营),傅聪还是第一例。当时的傅聪或许没想到,他这个“第一”将给父亲傅雷带来如何沉重的打击。他更加预想不到,他的这个“第一”,将会使父母在未来承受什么样的灾难。

傅聪的这次重大决定,并未与傅雷商量,傅雷是在事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一天,老友周煦良受上海作协的委托前来拜访傅雷,经过再三犹豫之后,最终还是对傅雷说出了那个使他难以承受的消息:傅聪,从波兰乘飞机出走英国

那几个字就像一道一道雷轰在了傅雷身上,他呆住了,一动不动坐在那里,许久都说不出一句话。周煦良再三安慰,并告知傅雷“领导已交代,傅聪的事并不会影响到你”,可是这些安慰又如何能缓解傅雷心中巨大的悲伤?此后,傅雷一连好几天没吃饭,也没工作,只是默默咀嚼着自己的悲痛。要知道,傅雷向来极为吝惜时间,从未这样“放纵”过自己。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8)

傅雷

当时的傅雷可以说是遇上了“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比那顶戴在他头顶的帽子还要沉痛。傅雷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养育的儿子,为何竟然会跑到“敌国”去?他对自己向来无话不说,这次为何不跟自己商量?家与国,亲情伦理与国家伦理之间形成了紧张的对抗。

此后,傅雷有一年多没给傅聪写过信,傅聪也未给傅雷写信,从《傅雷家书》中即可看出这一点。直到1959年11月,傅聪才再次和傅雷联系上。傅聪在信中告诉傅雷,自己虽然出走英国,但始终没有忘记祖国。傅雷欣慰地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你在外做人方面也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荣誉,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

傅聪的母亲朱梅馥则在信中这样写道: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族自尊心,在外要出人头地、为国争光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9)

傅聪与母亲

在傅雷夫妇的教导之下,傅聪定下了在英国生活的“三不原则”:不入英国国籍;不去台;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此后的数年里,傅聪一直恪守三大原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坚决不做有损民族荣誉的事情。

当时傅雷在国内的处境非常不好,出版社不出他的作品,没有稿酬就没有收入。当然,如果傅雷愿意换个名字,出版社还是会出他的书。只是傅雷不愿意,因为如果换名字,就等于承认自己有错了。在这种情况下,傅雷仍一丝不苟地坚持翻译工作,一天也没停下来。更可贵的是,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中从未抱怨过自己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他一再对傅聪叮嘱的是,祖国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不要做有损国族荣誉的事情,要时刻记着国家……

傅雷渐渐老去了,身上的病痛也越来越多,有时候连给傅聪写信的精力都没有。他曾在信中对傅聪这样说道:人老了当然要百病丛生,衰老只有早晚之别,决无不来之理,你千万别为我担忧。

令傅雷夫妇略感欣慰的是,傅聪在英国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并且有了自己的爱人,她是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之女弥拉。媳妇儿弥拉怀孕之后,傅雷夫妇曾去城隍庙为母子祈福,恰巧看到凌霄花开得极为茂盛,于是给还未出世的孙子取名为“凌霄”。他们多希望,儿子媳妇就在自己身边,多希望能亲手抱抱自己的孙儿啊!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0)

傅聪与弥拉

可是,1964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彻底击碎了傅雷夫妇的希望——傅聪加入了英国国籍。不知不觉间傅聪已出国十年,他的护照到期了,为了继续留在英国,他不得不加入英国国籍。当时国内将他视为“叛逃者”,他如果回国,结果不难预料。

这个消息对于傅雷又是沉重一击,他尽管能明白傅聪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他的民族自尊心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伤害。他一连几个月没有写信给傅聪,尽管傅聪和妻子弥拉、岳父梅纽因都曾给他写信,并且告诉了他凌霄出生的消息。可是,孙儿出生的喜讯,竟然和儿子叛逃的消息叠在一起。最后吗,傅雷还是给傅聪回信了,他说:

亲爱的孩子,几次三番动笔写你的信都没有写成,而几个月的保持沉默也使我魂不守舍,坐立不安。我们从八月到今天的心境简直无法形容。你的处境,你的为难,你的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都深深的体会到,怎么能责怪你呢?可是再彻底的谅解也减除不了我们沉重的心情。民族自尊心受了伤害,非短时期内所能平复……我们比什么时候都更想念你,可是我和妈妈都不敢谈到你;大家都害怕碰到双方的伤口,从而加剧自己的伤口。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1)

傅雷夫妇

傅雷是理解傅聪的,尽管他在民族感情方面无法接受。但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不会理解傅聪的行为,更不会接受。傅雷夫妇依旧在等待傅聪归来,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天或许遥远的看不见了。确实如此,这一天遥远的看不见了。在傅聪加入英国国籍一年多后,一场大风暴席卷了中国,傅雷因为傅聪的出走成为了最早的受难者。

1966年8月30日晚,上海音乐学院的一群学生冲入了傅雷家中,开始了大抄家。他们主要是冲着“傅雷家书”而来的,因为傅聪是个“叛逃者”,傅雷长时间与傅聪保持联系,肯定能找出不少罪证。傅聪给傅雷的信大多被抄走了,这便是《傅雷家书》中大多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而少有傅聪写给傅雷的信的缘故。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2)

他们没有在家书中找到所谓的罪证,但却不肯罢休,而是让傅雷罚跪,变着花样的辱骂殴打傅雷,试图让傅雷主动承认错误。他们走后,傅雷曾对夫人说:要砸让他们砸,最多大不了两条命

9月2日上午10点左右,傅雷夫妇被拉到了大门口,戴上了一顶沉重而屈辱的帽子,被拉到长板凳上……“活动”结束后,傅雷夫妇没有太剧烈的反应,心地善良的他们反倒安慰起了保姆:菊娣,真对不起你,害你受惊!保姆周菊娣当时并不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平静。

9月2日晚上吃过晚饭后,朱梅馥为傅雷在书桌上铺开纸笔,随后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丈夫在书桌前写字。这是她最后一次看他奋笔疾书,这也是傅雷最后一次“创作”。傅雷已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朱梅馥亦决定随他而去。生不相离,死亦相随。只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3)

年轻的傅雷夫妇

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在铁窗横框上双双自缢,在遥遥长夜中愤然离开了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从傅雷遗书中,我们可以最后一次感受到傅雷伟大的人格。傅雷叮嘱了妻弟朱人秀13件事,让他把9月份的房租交了,还给保姆周菊娣留了600块钱作为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傅雷在遗书中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但令许多人感到困惑的是,傅雷在遗书的开头却大骂傅聪为“叛徒”: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4)

傅雷遗书

其实,傅雷在这两句话中采用的是“反语”。傅雷在新社会仍孜孜不倦地翻译作品,对社会是有价值的,傅雷自己不会不明白这一点,因此所谓“早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句话根本不成立。傅雷这样说,是想用反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怒以及对时代的控诉!同样,称傅聪为“叛徒”也是如此,傅聪的出走完全是出于无奈,为形势所逼,这在之前的家书中,傅雷就说明过这一点。

远在英国的傅聪得知父母自尽的消息后,既悲痛又自责。他想回去为父母送行,可是他回不去。他默默地躲在房间里,像几年前的傅雷一样独自咀嚼悲痛。外国记者蜂拥而至,他们是别有用心的,希望傅聪能在这个时候说出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话。但傅聪并没有因为悲痛而失去理智,他始终谨记着傅雷对自己的教导:

对祖国要怀有赤子之心,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历史上受莫名其妙的指责的人不知有多少,连伽利略、伏尔泰、巴尔扎克辈都不免,何况区区我辈!主要还是以君子之心度人,作为借鉴之助,对自己只有好处。老话说得好:是非自有公论,日子久了自然会黑白分明!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5)

傅聪

因此,傅聪始终没有对父母之死发表过看法,始终没有说一句对不起国家和民族的话,始终没有做一件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他只是会在演奏会上演奏父母喜爱的曲目,以此寄托对双亲的哀思。13年后,傅聪终于等到了黑白分明的那一天。傅雷夫妇沉冤得雪,傅聪亦被允许回国。

阔别中国20年的傅聪,终于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如今的祖国黑白分明,眼光洒满大地,傅聪长久地站在墓碑前,一遍又一遍仔细地看着上面刻着的字。墓碑正面镌刻着《傅雷家书》中的名句: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背面刻着对傅雷和朱梅馥的评价:傅雷,赤子之心,刚正不阿;朱梅馥,宽厚仁义,贤良淑德,与傅雷生则相伴,死亦相随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6)

傅雷夫妇墓

之后,傅聪打破了“三不原则”中的“不去台”。他说,他是中国人,海峡对岸也是中国人。他应该去为对岸的同胞演奏,为祖国统一做些贡献。三年后,傅聪受聘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此后,傅聪多次在国内举办音乐会,每次都叮嘱主办方将他名字前的“英籍”去掉。他希望祖国人民仍将他当做中国人,他希望归队。

傅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被誉为“肖邦作品真正的诠释者”、“钢琴诗人”、“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但他总是想起父母的一生,想起父母对自己的教导,想起父亲给远在异国的自己写的那一封一封信。最后,傅聪用了一句话做总结: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傅雷家书中的傅聪经历,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17)

晚年傅聪

傅雷,确实是傅聪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傅雷的苦心教育,傅聪很难成才。如果没有傅雷的苦心教育,傅聪出国之后很可能迷失自我。如果没有傅雷的苦心教育,傅聪出走之后或许就永远回不来了。傅雷对傅聪的苦心,句句被镌刻在时光长河中,字字被保留在《傅雷家书》中。

最后,真心推荐大家阅读《傅雷家书》,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老师。只要点下方链接即可得到,非常实惠、方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