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三维立体地形图,清东陵风水
清东陵三维立体地形图,清东陵风水清东陵北以昌瑞山为雄浑壮阔的后靠;东侧鹰飞倒仰山、雁飞岭“峰峦秀丽,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侧黄花山、钻天缝“昂日骞云,势皆东向,俨然右弼”,对陵寝形成环抱之势。南以兴隆口为结咽束气的水口,烟墩山(一称万福山)和象山东西夹峙,关锁严密。这样看来,清朝统治者认为,东陵风水确实极富传奇色彩,北有长白山发祥之地,一路似巨龙蜿蜒而来,和东西走向的燕山交汇结穴,而燕山又南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燕山和太行山似两条巨龙又在这里结穴。因而,这样结论,昌瑞山为长白山、太行山、燕山三大干龙的结穴之处,含华毓秀,凤翥龙蟠,集天下灵气于这里,正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具体看东陵的后靠昌瑞山,“一峰挂笏,状如华盖,后龙雾灵山自太行逶迤而来;”仿佛“真龙发迹”,蜿蜒数十里乃至数百里,似在显示着大清国运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关于东陵“龙脉”,光绪年间选择穆宗载淳陵基时,李唐、李振宇的说贴讲得非常详细:“东陵龙脉,自雾灵山
至迟在商周时期,风水活动就已经出现。《诗经》中就有公刘择地于豳的记载,西周初期,有周公姬旦择地营造洛邑之事。正式为“风水”下定义的是晋朝的郭璞,他的《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战国后期,阴阳五行学说盛行,汉魏以后又渗入风水之中,与四时、四方搭配。《春秋繁露》说:“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班固在《白虎通义》里,更将五行与四兽相配:“左青龙(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中央后土(土)。”自西汉以后,三纲五常思想统治了中国的思想界,并且在风水中,它也顽强地表现着自己。风水理论中有这样的说法:“人有三纲五常,地理亦然。”所谓三纲即“一曰气脉为富贵贫贱之纲;二曰明堂为砂水美恶之纲,三曰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五常即是:“一曰龙,龙要真;二曰穴,穴要正;三曰砂,砂要秀;四曰水,水要抱;五曰向,向要吉。”
清东陵的陵址是顺治皇帝(1644-1661年在位)亲自相中选定的。顺治八年(1652年)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至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下,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清史稿》卷八十六),言罢,取佩?掷出,将?落处定为吉穴。后来,清王朝果真在这里建立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帝的孝陵。后有善青鸟者视丘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昌瑞山万年统志》“诗章”部分记述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乾隆皇帝恭谒孝陵五律诗,证明东陵陵址是顺治皇帝钦定的:
追远钦神烈匪遥展默思每因羁庶政又觉隔多时松柏守宫阙星辰侍礼仪鼎户亲卜吉昌瑞万年基
注: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围至此亲定者初未用堪舆家也。
阴宅风水讲究,看墓地以“龙”为主。所谓的“龙”即是山脉,指山的起伏连绵。那么,清朝的统治者凭借什么选中了这里呢?因为陵地风水的选择,关乎江山社稷和子孙繁衍这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不会是随便决定的事情。首先,东陵风水的来脉就十分神奇。清东陵最具权威的文献资料《昌瑞山万年统志》中,这样描述东陵风水:恭维昌瑞山,原名丰台岭。一峰?|笏,万岭?h环。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凤舞龙蟠,结亿万年灵区之兆。且其间百川旋绕,势尽朝宗,四境森严,众皆拱卫,实为天生福地,以巩我皇清万载金汤之基者也。先是世祖章皇帝驻跸于兹,敕诸臣相度成规。暨圣祖仁皇帝缵继鸿图,于康熙二年二月丁未遣官祭告,封丰台岭为凤台山,十一日始建孝陵,复封凤台山为昌瑞山。设立满、汉官兵,周围建筑陵垣三十里,界内禁止樵采,后复续建,诸陵制度更极森严防护,益形周备矣。这段文字,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东陵风水的起源。“北开幛于雾灵,南列屏于燕壁”,说明风水所在地为燕山山脉的主峰雾灵山,从此逶迤而来,结穴于昌瑞山,这是源自燕山;“含华毓秀,来数千里长白之源”,清朝皇帝认为东陵风水是由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长白山结穴而来的,表达清朝皇帝认祖归宗的愿望。
在另一部清朝重要文献《清朝文献通考》中又记载东陵风水另有来源:山脉自太行来,重岗迭阜,凤翥龙蟠,嵯峨数百仞。前有金星峰,后有分水岭,诸山耸峙环抱。左有鲇鱼关、马兰峪,右有宽佃峪、黄花山。千岩万壑,朝宗回拱。左右两水分流浃绕,俱汇于龙虎峪,崇龙巩固,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太行山在晋、冀两省交界处,为南北走向,直接北探到河北北部,与东西走向的燕山交汇,结穴于昌瑞山。
这样看来,清朝统治者认为,东陵风水确实极富传奇色彩,北有长白山发祥之地,一路似巨龙蜿蜒而来,和东西走向的燕山交汇结穴,而燕山又南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燕山和太行山似两条巨龙又在这里结穴。因而,这样结论,昌瑞山为长白山、太行山、燕山三大干龙的结穴之处,含华毓秀,凤翥龙蟠,集天下灵气于这里,正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具体看东陵的后靠昌瑞山,“一峰挂笏,状如华盖,后龙雾灵山自太行逶迤而来;”仿佛“真龙发迹”,蜿蜒数十里乃至数百里,似在显示着大清国运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关于东陵“龙脉”,光绪年间选择穆宗载淳陵基时,李唐、李振宇的说贴讲得非常详细:“东陵龙脉,自雾灵山至琉璃屏,分为三枝,中枝结聚土星,名曰昌瑞山,面朝一大金星”
清东陵北以昌瑞山为雄浑壮阔的后靠;东侧鹰飞倒仰山、雁飞岭“峰峦秀丽,势尽西朝,俨然左辅”;西侧黄花山、钻天缝“昂日骞云,势皆东向,俨然右弼”,对陵寝形成环抱之势。南以兴隆口为结咽束气的水口,烟墩山(一称万福山)和象山东西夹峙,关锁严密。
“点穴”,实为阴宅选择中的核心活动。堪舆家称葬位之处为穴。《葬经》里说道:“三年寻龙,十年点穴。”可见风水中对于点穴是慎而又慎的。清东陵最早的皇帝陵墓孝陵,是在福临一掷之下定的穴位。
察砂,也是相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砂者,穴之前后左右山也。”诸凡左侧青龙砂、右侧白虎砂、前面稍近的案山、远处的朝山,陵寝之后、靠山之前的宝山,均在此属。陵址选择中,水法也很重要。“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山水相关,而观水比觅龙似乎更为重要。“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理想的水势,是左右环抱,呈上开下合之状态。东陵境内西有西大河,东有马兰河,分别发源于兴隆县若呼山和花林子,左右缠绕,给陵区增添了无限情趣和勃勃生机。裕陵选址之时,也提到胜水峪“砂水回环”,定陵平安峪也是“山环水绕”,因此才得以入选。
整个清东陵,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对各座陵寝来说,龙砂、虎砂“环抱有情”,案山“迥抱有情”,朝山“有情朝拱”,水口砂令河水曲折迂回“情意顾内”,使清东陵这种纪念性、礼制性很强,处处凝结着庄严肃穆气氛的建筑群体,也时时洋溢着常有的人情味道。群砂拱卫的陵区中,还体现着中国封建制度中严格的宗法制度。龙虎砂的左辅右弼,朝山的朝揖之势,与后龙形同主仆,从而将皇帝与群僚之间的那种尊卑、贵贱、主从、朝揖诸关系也融汇于山水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老翡翠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