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1841年1月,英军对广州发动了攻击,听着浓烈的炮声,琦善彻底吓破了胆,在割地问题上松了口。1942年8月,在英国军队的武力胁迫下,双方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将香港割让英国,自此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40年11月,强硬的主战派林则徐被道光皇帝罢免,任命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同英方代表谈判,英方代表提出,清政府割让土地,在沿海建立殖民地。道光皇帝表示,其他利益可以让步,唯有土地不能割让,最后双方谈判破裂。毛主席本期我们一起聊聊毛主席暂不解放香港背后的考量。自秦朝时期开始,香港一直是中国的国家领土。然而步入近代后,不复昔日强大的清政府,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香港逐渐沦为英政府的殖民地,但是有良知血性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香港的恢复工作。

1949年10月14日,中国南疆的门户广州,迎来解放。随后四野15兵团挥师南下,至17日,大军抵达深圳河北岸,大有一举解放香港之势。刚刚抵达香港河的15兵团,经过三天疾驰,加上此时香港天气炎热,不少士兵都下河冲凉。

正在15兵团摩拳擦掌,准备向香港进军之时,兵团司令部接到命令:暂停进军。原来不久前,中共中央给香港总督送去了一封信:

信主要内容为:一、香港不能作为不利于中国的军事基地;二、在港中国人必须得到保护;三、不进行破坏中国政府形象的活动。若能做到这三条,香港可以维持现状。

此时香港英国政府并没有多少军事力量,解放军完全可以乘势一举收复香港,然而却没有那么做,这正源于毛主席提出的“暂时不动香港”方针。毛主席在香港暂不解放背后有何国家利益的考量?这件事对后来的新中国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香港如何回归中国?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1)

毛主席

本期我们一起聊聊毛主席暂不解放香港背后的考量。

香港问题的由来

自秦朝时期开始,香港一直是中国的国家领土。然而步入近代后,不复昔日强大的清政府,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香港逐渐沦为英政府的殖民地,但是有良知血性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香港的恢复工作。

1840年11月,强硬的主战派林则徐被道光皇帝罢免,任命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同英方代表谈判,英方代表提出,清政府割让土地,在沿海建立殖民地。道光皇帝表示,其他利益可以让步,唯有土地不能割让,最后双方谈判破裂。

1841年1月,英军对广州发动了攻击,听着浓烈的炮声,琦善彻底吓破了胆,在割地问题上松了口。1942年8月,在英国军队的武力胁迫下,双方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政府将香港割让英国,自此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将九龙岛南部、邻近的昂船洲割让给英国。随后英国在九龙半岛上设置铁丝网,用来界定分割后的界限。后来英国乘着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英军占据的中国香港领土,租约期限延长99年。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2)

甲午中日战争

自从香港被英国侵略者霸占后,有血性的中国人没有放弃香港的恢复工作。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位和林则徐相媲美的爱国官员广西巡抚梁章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梁章钜率军驻扎梧州,抵御进攻广州的侵略者,然而最后清政府选择了妥协让步的方式,草草了事。

香港割让英国后,梁章钜主张集中全国力量,收复香港,然而当时清政府统治阶级,依旧没从对英国的恐惧中缓过来。在当时,有一批像梁章钜一样的爱国官员,积极主张收回香港,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最后大事难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的统治划上了句号,中华民国成立。不过多久,窃取胜利果实的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新上台的北洋政府,对于香港问题还是做过一些努力的。

巴黎和会召开后,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提出了归还中国香港租借地的提案。当听到中方代表的提案,与会的英国官员紧张不已,紧急商量对策,英国外交部、殖民部同时发表声明,反对归还租借地的要求。最后,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会议对于中方代表的议案置之不理,中国收回香港的行动遇到了挫折。

巴黎和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久之后,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商讨列强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殖民地划分事宜,作为远东大国的中国,此次也受邀参加此次会议。中方代表顾维钧提出,中国政府迫切要求停止使用租借地的要求。尽管顾维钧击败了英方代表在香港问题上的狡辩,但奈何当时中国国力不济,英国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最后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的交锋不了了之。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3)

顾维钧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一次合作,中国反帝反封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发言:“一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权力,凡是危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政府时期对香港收复问题的努力

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随着东北易帜,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进行着收复香港的努力。在抗战时期,作为盟国中流砥柱的中国,受到了盟国美国的重视,积极展开了收复香港的工作,然而二战后,为何国民政府没有收回香港?

早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中英两国已经展开谈判,但不久之后,日本在东北扩张势力,后来蒋介石将精力放在了削弱地方军阀和“剿共”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停顿了下来。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4)

蒋介石

1941年,珍珠港一役后,美国加入二战。美国加入二战后,美日两国展开太平洋战争,美国的注意力由欧洲战场转移到太平洋战场上。二战中,日军陆军大部被拖在中国战场,为了避免日军将国民政府击败,美国开始展开对华援助,对国民政府低价出售大量军事装备。

瓜岛战役后,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处于守势,为了商讨盟国协同作战,1943年冬,中美英三国召开了开罗会议,商讨盟国然后对日作战问题。参与会议的有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会议上蒋介石提出,英国战后必须取消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治外法权,希望美国予以支持。

罗斯福鉴于中国六年抗日战争的贡献和中国远征军的不俗表现,对于蒋介石的请求表示支持。会议期间,罗斯福向双方表示:战后归还香港,之后由中国宣布它为自由港。丘吉尔听后十分生气,说道:“我们的格言是不干涉大英帝国,不通过战争,休想从大英帝国手中夺去任何东西。”蒋介石反驳道:“英国武力侵略中国,同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国民政府不予承认,战后国民政府随时可以收回香港。”

在整个开罗会议期间,尽管蒋介石表明了要收回香港的立场,但香港问题在开罗会议上依旧没能解决。1943年的《开罗宣言》上,只写到了将日本占据的台湾、澎湖列岛、满洲等地还给中国,但是唯独没有提到香港。

抗战胜利当日,杜鲁门发布声明,中国战场台湾及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的日军应当向国民政府投降。香港在当时隶属于第二方面军战区范围,蒋介石命令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接收广州、海南、香港的投降日军,后张发奎派遣新一军、十三军前往香港进行受降事宜。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5)

杜鲁门

然而英国海军还是抢先一步占领了香港,后英国驻华大使向蒋介石致电,告知:正派遣军队接收香港,并恢复英国政府。国民政府接到通知后,立即向英国政府发表外交照会表示,英军的行动违反了杜鲁门总统的第一号受降令,同时宣布:未经中国政府允许,英军不可在第二战区登陆。

国民政府的宣告令英国政府着急,英国首相艾德礼疏通了杜鲁门的门路,后杜鲁门电令东京司令部让香港日军向英军受降。面对美国政府的出尔反尔,尽管蒋介石十分恼火,但当时抗战已经结束,“剿共”成为当时蒋介石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美国军事援助的蒋介石,对此只能忍下。

那么国民政府跟英国政府斗争了几十年,为何在香港问题上依旧没有结果?原因归纳为收复香港决心不够和过度依赖美国

解放战争兵锋直指香港

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国民党军击溃,广州战役后15兵团以兵临香港,为何此时的毛主席却下令停止进军?毛主席此次深谋远虑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广州解放后,解放军一路凯歌,解放香港似乎成为必然,这让英国政府十分紧张。如果此时解放军武力解放香港,将会对英国的威信造成巨大的打击,于是英国一面向香港调兵遣将,一面寻求中国政府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早在1949年9月29日,毛主席在会议上表示:必须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是毛主席随后补充道:有些特权已经不复存在,有些特权可以解放后陆续取消。毛主席加的这句话,主要就是指得香港,想通过香港保留一点同西方交流的门户。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6)

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上,尽管基本上已将国民党军主力消灭,但是此时仍有大量的军事残余;在经济上,此时的新中国面临着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在外交上,新中国只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而美国却联合西方国家仇视中国,不承认新中国,当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依旧被国民党所霸占;当时美苏两极格局已经铺开,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封锁,严重威胁着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毛主席正是综合多种因素,才制定了“暂时不动香港”的方针。便有了1949年10月17日,15兵团兵临香港城下时,得到了上级领导停止进军的命令。那么暂时不动香港,对我国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国采取了暂不解放香港政策后,赢得了英国的感激。建国之后,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经济封锁的时候,英国并没有参与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国,还具备一定的实力,还没有到跟在美国屁股后面的程度。

1950年1月,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正是以香港为窗口,从西方国家进口大量的稀缺物资,使得美国对于新中国的围堵,出现了巨大的漏洞。尽管美国对于英国的做法十分不满,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1971年,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紧接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长期对峙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

到了七十年代末,随着英国在香港的租约即将到期,英国十分关注中国对于香港的态度,然而此时的中国,已经不会在香港问题上让步,中国国家领土主权该到收回的时候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国必须在1997年恢复对于香港的主权。英国政府为了试探中国在恢复香港主权上的决心,于是在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两国对香港问题展开会谈。

大陆收复香港:1949年本可收复香港(7)

小平同志

中英双方经过艰难会谈,终于经过两轮会谈后,在1984年两国发表声明,宣布了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香港问题的和平解决,使得“一国两制”政策得到了有力检验,为之后收回澳门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建立伊始,周边面临危机,在此艰难时刻,毛主席以他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英明决策,为之后新中国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正是由于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才有香港今天的繁荣稳定的局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