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追求一流永无止境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追求一流永无止境坚持战略迭代,制定施工图,细化分工表。围绕“双一流”建设方案确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研究制定了学校和院系的“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12个专项方案和60项计划举措,确保建设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落实23个院系的“一院一策”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坚持举旗定向,绘好新蓝图,定好总目标。教育部、浙江省签订共建浙江大学协议,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全力支持学校冲刺世界一流。浙江大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奋勇前行。坚持系统谋划,明确任务书,列出时间轴。
编者按:日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其中,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经过首轮建设周期,浙江大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核心定位,矢志服务“国之大者”,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质量水平快速提升,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局面。本文将对浙江大学首轮“双一流”建设情况进行简要回顾。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央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向何处发力,从何处着手?
回顾首轮建设的五年,浙江大学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核心要求,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统筹推进“五大体系”“五大布局”“五大战略”,始终在与民族同频共振中擦亮办学底色,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发展和关键突破,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浙大贡献。五年来——
坚持举旗定向,绘好新蓝图,定好总目标。
教育部、浙江省签订共建浙江大学协议,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全力支持学校冲刺世界一流。浙江大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奋勇前行。
坚持系统谋划,明确任务书,列出时间轴。
围绕“双一流”建设方案确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研究制定了学校和院系的“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了12个专项方案和60项计划举措,确保建设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落实23个院系的“一院一策”改革方案,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
坚持战略迭代,制定施工图,细化分工表。
成立学校“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坚持把改革与治理作为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抓手,负责“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实现核心办学群、战略协同群、开放合作群各办学主体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学科互动、资源互通、追求卓越的办学格局。
浙江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建设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成果、引育一流人才,作出原创性贡献,取得标志性成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探索浙大方案、提供浙大智慧。
一起看看“双一流”建设的“浙五年”。
造就时代新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确保“双一流”建设有方向有灵魂的根本所在。
“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的新进展”,是近几年能源工程学院岑可法院士为新生开讲第一课时的重要主题。
尽管耄耋之年,但仍坚持走上讲台,岑可法院士说:“这些孩子们就像年轻时的自己,他们是下一代的科研主力军,我想把自己一辈子的积累传达给他们,让不同的思想迸发出火花。”
浙五年——浙江大学全力打造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牢固树立德才兼备育人导向,在落实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教育理念中培养拔尖人才,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内涵,以科教协同、产教协同融合为导向,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实施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和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学校入选首批“双万计划”的一流专业数和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成功获批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成立了工程师学院并进一步深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9次荣获团体最高奖项,金奖数名列前茅;毕业生中选调生人数增长近5倍,越来越多的浙大人赴西部、基层艰苦等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就业;“学在浙大”的教育品牌不断巩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学习空间不断拓展,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浙江大学团队获得金奖上台领奖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熟悉的歌声在玉泉校区竺可桢像前响起。党史学习教育中,一场“浙大红色基因库”温暖快闪引得不少师生围观。
“竺校长当年选专业的时候,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这个非常了不起。”地球科学学院杨树锋院士,向毕业生们讲述着竺可桢校长的故事,并以此勉励大家继承发扬求是精神,追求科学的真理,追求革命的真理。
浙大红色基因库之毕业“快闪”活动
五年来,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心中有梦、眼中有光、手上有力、肩上有责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梦彰显浙大学子的担当。
近者悦 远者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浙江大学围绕学科建设整体布局,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与支持计划、“百人计划”等,大力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着力引育优秀青年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生态。
在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一批顶尖学者仰望星空,躬耕于基础前沿,一起为梦想而奋斗。“宁静而不受干扰”是院长励建书院士对他“创业”的这方热土的评价,也是他对数学这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希冀。
“纯粹的治学环境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在这里,阮勇斌院士、孙斌勇院士、刘一峰教授潜心深耕基础研究,并通过开设课程、组织交流活动,让青年学子近距离与数学家们交谈,解答他们在数学世界中的好奇与迷茫。
数学科学学院“求是茶话”活动,励建书院士与学生座谈交流
浙五年——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引育高层次人才总数超200人,全职“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增幅近60%,以“四青”为主的优秀青年人才增幅近2倍。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心做好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各环节工作,倾心营造人才舒心、安心、放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快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大学。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狄大卫,因在新型发光器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0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与浙江省“鲲鹏行动”计划首批专家。
狄大卫当下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在浙大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和探讨。“现在我们拥有良好的学术资源和科研条件,这些都来之不易。因此,把科研做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我责无旁贷。”他说。
教师既是战略资源,也是办学主体;既是办学条件,也是办学目标;既是培育新人的园丁,也是探求真知的先锋;既是学术生态的建设者,也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
五年来,浙江大学按照“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要求,大力弘扬“尊德性、道问学”学统,全面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学科、人才、科研的深度融合互动,以学科交叉会聚打造新增长点,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人才政策在浙大落地落实,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浙大贡献。
唯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矢志不渝地勇攀科研高峰,持续深化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将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大贡献作为提升科研品质的必由之路,不断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以体系创新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72岁高位截瘫患者用意念喝可乐
2020年1月,浙江大学对外宣布创新2030计划——“双脑计划”重要科研成果,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空间的运动,同时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
这项最新成果将有助于肢体瘫痪患者进行运动功能重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未来也将对辅助运动功能、失能者功能重建、老年机能增强等更多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双脑计划”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说,团队将通过多学科会聚研究,推动脑科学、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和融合创新。“我们将依靠长期扎实的神经科学交叉研究的工作基础和雄厚的研究实力,聚焦情绪和情感的神经环路、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等研究方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创新2030计划”
浙五年——浙江大学蓄力创新源,围绕"卡脖子"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在大飞机自动化装配、硬岩盾构、量子芯片、设计育种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争当动力泵,成为服务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实现能源清洁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农业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勇担压舱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勇当“国家队”,全国表彰大会上荣获12项个人和集体国家荣誉,助推云南景东县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推进乡村振兴……五年来,群峰竞秀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基本成型,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主刊及子刊发文数翻一番,专利授权数、十年引用论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等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0项。
浙江大学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急需、坚持特色一流、保持战略定力,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从紫金港校区向西,绵延33公里,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水平建设的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犹如颗颗明珠绽放其间,这条走廊的龙头便是浙江大学。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是使命,是担当,更是独特的发展优势。
五年来,浙江大学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更大的战略视野谋划推进引领性创新,加速学科范式和创新模式转型升级,主动参与国际和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直面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在战略性、原创性、颠覆性上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浙江大学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倡导文理交叉和知识大融通,不断提升解决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唐朝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寒林重汀图》,宋朝的《摹张萱捣练图》《千里江山图》……
这些享誉全球的中国古代书画稀世珍宝,如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即便想要欣赏其中一幅,往往也是十分艰难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编纂出版过程中使用的绘画调色样稿中近三十分之一部分为主要陈列内容,以展示先秦以来存世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经典,让广大观众一饱眼福。
浙五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同比增长近50%,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大幅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依托国家制度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社会治理研究院、金融研究院、立法研究院等高水平智库,服务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文高等研究院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着力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前沿研究。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传播,形成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
流散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总数约有70000号,对其整理、分类并实施数字化,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一项“冷门绝学”——敦煌残卷缀合让实施这一重大工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十余年来一直沉浸这项工作中,他的思绪穿越千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反复寻觅,才可能发现两块碎片的拼接点。“这就像让孤儿回家,让亲人团聚。缀合工作应当是我们所有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敦煌学大家姜亮夫先生很早就作出过这样的论断。”张涌泉说。
新时代人文学科的传承与发展中,浙大人的初心与历代先辈别无二致,而研究手段则已大大跳出传统的范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年来,学校围绕《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智库建设,大力弘扬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浙大精神,求是创新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发扬光大。
拥抱世界 开放发展深夜,浙江大学的一间教室仍然灯火通明,20名浙大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上课。眼前的电脑屏幕上,交织呈现尼罗河畔雄伟的金字塔群和精美的出土文物。此刻,他们正通过互联网连线,与美国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和同学们一道,神游在4500年前古埃及的瑰丽世界。
这是浙大2018年首次引入哈佛著名考古学课程《吉萨金字塔:科技、考古、历史》时,两校学生同上第一课的情景。在课程中,同学们有机会戴上VR设备,从中美两地同时启程“穿越时空”,沉浸在由现代数字技术营造的吉萨考古遗址三维模型中,探索古文明的奥秘,领略考古学的力量。
留学生参加学校学生节活动
浙五年——浙江大学与41所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学建立了实质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6大洲200余家高校、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全球合作网络。建设海宁国际校区(国际联合学院),打造“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办学模式,建成2个国内最高水平的“4 0”模式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世界一流商学院加快筹建国际联合商学院,国际联合学院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典范,列入了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开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筹建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与“金砖”国家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组织密切合作……通过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扎实措施,浙大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合作也越来越深入。
ZJUI首届学生UIUC学位授予仪式
五年来,学校坚定不移地把开放办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立足全球眼光、世界格局,大力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不断构建全球学习新模式,与全球合作伙伴构建创新联合体,与全球校友打造发展共同体,全方位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和创新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浙大力量。
好风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浙江大学将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办学方向,明确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的工作主题主线,始终保持奋进者的姿态、“赶考者”的清醒,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征途漫漫
唯有奋斗
承载着125年光荣与梦想的浙江大学
正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字记者:柯溢能
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学官微往期推文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郑若晨
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