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晨起即事:杜甫亲眼看他戏拈秃笔扫骅骝
杜甫晨起即事:杜甫亲眼看他戏拈秃笔扫骅骝所以《题壁画马歌》的首二句,就把“别我”“怜君”的气氛,描写得十分亲切。别我者是画家韦偃,怜君者,是诗人杜甫。别我因“有所适”,怜君因“画无敌”。本来古人为了表达别离,常常喜欢写诗相赠,往往一开头就写得惆怅满怀悲情不止。杜甫的《题壁画马歌》却与一般写法迥异,他写得那么亲热,那么常态,使人丝毫感觉不出分别的痛苦与落寞。这完全是因为诗人有一种“怜君画无敌”的期待与敬重。所以诗人的重点就是对于韦偃“画无敌”的描写。也许是诗人的真诚感动了画家,也许是画家在成都最敬重的人中之一,就是这位风趣热情的诗人,所以,他离开成都之前,也忘不了诗人请求他作画的愿望。韦偃为此特意来到杜甫家中,打算一定为诗人放笔直干。可是杜甫家里那里真有一匹好东绢呢?有的只是草堂里的那面“东壁”。韦偃画绢无数,画壁亦无数,像杜甫草堂这样的东壁,还是第一次,何况供挥笔处,仅三五尺而已,壁面的光洁细腻度,肯定与寺院的粉壁是没法儿比的。
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
——杜甫与韦偃的忘年之交
杜甫之于绘画,每有兴发,必成佳诗,这或许与他的天性有关,或许与他的家族文化承传有关。从天性上说,杜甫酷爱绘画,从家族文化上说,他的祖父杜审言与著名美术理论家李嗣真的交往,一直是杜甫引以为骄的事。他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早以咏画闻名的诗人,他的咏画诗,也每以能深刻而生动地描写绘画作品的笔墨意境而为人称道。杜甫也自号“老夫平生好奇古”。不过,在诸多杰出的咏画作品中,《题壁画马歌》,是唯一一首完整记录诗人亲睹画家作画,而且是画家画马时,写下的咏画作品。
杜甫咏画马,天宝年中有《韩干八马赞》、《天育骠骑歌》二首,但都不是咏诗人亲眼观看画家画马。这就与观看画家作画以后再咏画,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是画家作画的精神状态和画作的气韵境界,对于诗人会有更加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咏画的境界也就愈加高阔逼真。其次,这也是一首画家读过的诗,所以,又是诗人和画家共享艺术乐趣的一首诗。韦偃是唐代三大画马名家中,唯一读过杜甫马诗的青年画家。其他的两位尤其是韩干是否读过杜甫的马诗,不大好说。杜甫的《丹青引》据说是赠给曹霸的,但不一定说曹霸也一定读到了《丹青引》这首诗,而韦偃肯定是读过杜甫的《题壁画马歌》这首诗的。
韦偃《沙苑监牧使阅马图》局部
《题壁画马歌》还有一点不同寻常的是,在写诗之前,诗人与画家已经是数次相见的忘年之交了。据诗人说,韦偃是天下画古松的几人之一,连名藻京师的毕宏画松,也已经过时难追了。所以,杜甫曾风趣地说:我有一匹宝如锦绣段的好东绢,请你拿去为我画高大挺直的松树行不行!一匹绢的长度是四丈,约合现在的13.3米。杜甫愿以如此巨幅,请韦偃作画写松,可见杜甫对韦偃的敬重与赏识,是何等的真诚与深厚。由此可见,大概韦偃画松,绝不在其画马以下。
李公麟临摹的《沙苑监牧使阅马图》局部:栖息
也许是诗人的真诚感动了画家,也许是画家在成都最敬重的人中之一,就是这位风趣热情的诗人,所以,他离开成都之前,也忘不了诗人请求他作画的愿望。韦偃为此特意来到杜甫家中,打算一定为诗人放笔直干。可是杜甫家里那里真有一匹好东绢呢?有的只是草堂里的那面“东壁”。韦偃画绢无数,画壁亦无数,像杜甫草堂这样的东壁,还是第一次,何况供挥笔处,仅三五尺而已,壁面的光洁细腻度,肯定与寺院的粉壁是没法儿比的。看来韦偃并不因杜甫连并不名贵的东绢也没有,就不给他做画了,相反,只因“请公放笔为直干”的信任足矣。即使在粗糙的泥壁,亦愿挥毫如绢素。
所以《题壁画马歌》的首二句,就把“别我”“怜君”的气氛,描写得十分亲切。别我者是画家韦偃,怜君者,是诗人杜甫。别我因“有所适”,怜君因“画无敌”。本来古人为了表达别离,常常喜欢写诗相赠,往往一开头就写得惆怅满怀悲情不止。杜甫的《题壁画马歌》却与一般写法迥异,他写得那么亲热,那么常态,使人丝毫感觉不出分别的痛苦与落寞。这完全是因为诗人有一种“怜君画无敌”的期待与敬重。所以诗人的重点就是对于韦偃“画无敌”的描写。
李公麟临摹韦偃《沙苑监牧使阅马图》局部:午困
诗人没有对画家画什么和怎么画,做过多的交待,而是把目光紧紧盯在画家的那支笔上,看马如何从笔锋底下奔出来。诗人用“扫骅骝”把戏拈秃笔的戏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了。戏拈,点出画家举重若轻的超然,秃笔,点出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而一个“扫”字,把画家笔尖上的精彩,和盘托出来了。所以连“骅骝”毛骨也砉然剔出。接着,诗人又以“欻见”二字,把扫骅骝的飒飒笔声,转移到骐驎出这一迅雷不及掩耳的瞬间。他用“出东壁”三个字,把完成画马之快,转瞬间与骐驎歘然横出的声色交织,描写得浑然一体,不沾一点泥滓。龁草与嘶风,点出马的神韵。最后用“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二句,既点出了千里马不易得,又寄托了诗人与画家难舍难分的真诚友谊。
全诗围绕着画马和画出了千里马的非凡才能,突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韦偃“画无敌”的热情赞扬和积极鼓励,显示了诗人对青年画家的关心和爱护,这也是诗人对待人才,敬重而不拘一格的一贯精神。
韦偃是师承家学而成为唐代大画家的典范。他出生于开元中期,成长与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的那年,他大约二十五岁,西京长安的沦陷,使他流寓于成都,得以与杜甫相识。晚年创作的巨幅长卷《沙苑监牧阅马图》,温情回忆了开元盛世马逸国富的壮观图景,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叙事性绘画作品,与晋代的《洛神赋》,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元代的《富春山居图》共同代表着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卷叙事绘画的社会成就和艺术成就。我们对于杜甫对韦偃的赞赏与鼓励感到非常可贵,可能韦偃对于杜甫的赞赏也是感激了一生的,因为,杜甫死后,韦偃可能还活了约四十年,就在韦偃的后四十年,也是杜甫的声名逐渐鹊起的时候。他们的忘年之交不可能一挥而去。
附录:杜甫
《韦偃题壁画马》
韦候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题解小笺;
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居蜀的头一年。乾元二年(759)末,他初到成都,便住在西郊的花溪寺,经过二三个月的准备,在附近筑成了几间草堂。在这里,他与著名的青年画家韦偃相识并结下忘年之交。夏秋之际,韦偃要赴成都以外的地方作画谋生,临别,在杜甫草堂东壁画马留念,诗人题诗答之,盛赞画家秃笔扫骅骝的高超技艺。时杜甫五十岁,韦偃约三十岁。据《通鉴》载;上元元年“京城斗米七千钱,人相食”。
韦偃约生开元十六至十八年(728—730)间,贞元五年(789)后尚在世。他是唐代画马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其传世作品《沙苑监牧阅马图》(即旧标《牧放图》)是唐代之“清明上河图”。详情见于第二卷《诗话·史话》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