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怪诞:原声低俗怪谈
文艺怪诞:原声低俗怪谈音乐之于剧集:5/5《恐怖怪谈》的配乐不仅是考森尼奥斯基的又一部出色的杰作,更是今年电视剧中达到相当高度的音乐诠释。他为观众敞开了众位角色的心扉,以极其浪漫的线条,为这幅唯美且颓废的维多利亚奇人画卷勾勒出不可替代的优雅。这是一部浪漫的志怪,也是一份雅致的低俗。配乐的另一个强调的元素则是“瞬间”。考森尼奥斯基刻画的“瞬间”并非文学层面上的转折或具有象征性的情节,而是对角色本身意义重大的时刻。如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普鲁特斯苏醒的时刻,配乐让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在唯美而易碎的弦乐交辉编配之下,以最大的力度刻画这个瞬间弗兰肯斯坦交织着暧昧,父爱和成就感的情感。后来怪物普鲁特斯初次踏出大门体验维多利亚的伦敦,配乐(5. Street. Horse. Smell. Candle. )则再次充分描绘了角色对这个“瞬间”的体验。钢琴最简单的音阶而起,先略显笨拙的开始变换音型,然后其他器乐声部带着不同的音型先后
继续原声推荐小栏目,本次原声推荐的主持人是原声大神@Hans-Zimmer的音乐 他推荐的是《低俗怪谈》的原声,恰好该剧第二季马上开播,也借这次原声为本剧预热。同时,如果你对这个原声小栏目感兴趣,也可以投稿给我,下期就由你来做主持人
近来哥特文学中经典的骇人形象在荷尔蒙泛滥的影视作品中丧失了恐怖气质,沦为高中生的爱情幻想对象,似乎吸血鬼尤甚。2014年的SHOWTIME新剧《低俗怪谈》(Penny Dreadful)让正宗的哥特恐怖故事重新在影视作品中站了起来。剧名PennyDreadful本意指的是十九世纪在英国流行的廉价恐怖文学刊物,当时这种糅杂各种怪物形象的血腥恐怖小说遍布英国报刊亭,售价低廉,深受工人阶级喜爱。《低俗怪谈》的故事与此类似,汇集了科学怪人,道连·格雷、范海辛、德古拉、狼人等经典哥特文学形象。剧集由行文十分精妙的编剧约翰·罗根执笔并制片,引经据典的台词字字珠玑。除了有伊娃·格林(Eva Green),提摩西·道尔顿(Timothy Dalton)等著名演员的精彩演绎(特别是伊娃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演技),剧组还汇聚了众多重量级人物为本剧贡献才华,有《孤堡惊情》的西班牙才子导演巴亚纳(J.A.Bayona),有拿过小金人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师佩斯卡西(GabriellaPescucci)等人,更有作品能和唯美划等号的波兰作曲家阿贝尔·考森尼奥斯基(Abel Korzeniowski)。考森尼奥斯基师从波兰古典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他的作品也深受导师的影响,浪漫主义十足,且十分注重音乐的旋律性。本剧虽名为《低俗怪谈》,这部剧却凭着考究的态度和精致的笔触,带着唯美而颓废的气质,暧昧地诠释了维多利亚世代的“低俗”志怪。
配乐最重笔墨刻画的元素之一就是瓦妮莎的双重人格。考森尼奥斯基为本剧配乐时最先创作的是瓦妮莎与道连·格雷相遇的场景(14. Never Say No),这一段描写她两面交替的配乐最终发展成她的主题,并用在片头主题曲中。瓦妮莎邪恶之面主题的三音动机由下属音-主音-中音构成,去而复返却回到低了半音的走向,透出一种隐匿的阴谋之气,三个音符在黑暗之中独自滋生。这三个音在几个关键场景的变奏(16. Transgression;20. Mother of Evil)更是爆发出了邪恶至极的气质,考森尼奥斯基对弦乐的处理更平添几分悚然。
瓦妮莎善良之面的主题则是一个两句长度的旋律,浪漫阴郁而唯美,常常用于她柔弱多愁之时,与胜似姐妹的朋友米娜、魅力十足的格雷独处时尤甚。在第五集倒叙了瓦妮莎同米娜的成长,也更深入探索了瓦妮莎的双重主题。瓦妮莎勾引米娜未婚夫之处,她的邪恶主题与米娜主题交织在一起(11. Mina);二人戏耍同眠、抑或追思怀念之时,她的善良主题则同米娜主题此起彼伏,交相呼应(18. Closer Than Sister)。
配乐的另一个强调的元素则是“瞬间”。考森尼奥斯基刻画的“瞬间”并非文学层面上的转折或具有象征性的情节,而是对角色本身意义重大的时刻。如弗兰肯斯坦创造的怪物普鲁特斯苏醒的时刻,配乐让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在唯美而易碎的弦乐交辉编配之下,以最大的力度刻画这个瞬间弗兰肯斯坦交织着暧昧,父爱和成就感的情感。后来怪物普鲁特斯初次踏出大门体验维多利亚的伦敦,配乐(5. Street. Horse. Smell. Candle. )则再次充分描绘了角色对这个“瞬间”的体验。钢琴最简单的音阶而起,先略显笨拙的开始变换音型,然后其他器乐声部带着不同的音型先后加入,犹如怪物碎片般零星的记忆在五感的刺激之下不断涌现,色彩,气味,熟悉的物件不断堆砌领向高潮,最终音乐结束在起始最简单的音阶上,普鲁特斯也聚焦在了最重要的一片记忆:家。另有进入木偶大剧院的配乐(7. Welcome to the Grand Guignol), 纷繁而曼妙,雀跃而堂皇。来到这个上演着廉价恐怖演出的剧场,也许是整个故事中最不恐怖的瞬间。每个观众都得以抛开缠身的烦恼,每位演员都能够卸下世俗的身份,在这里“畸形能成优雅,丑陋视为美丽,怪异不受唾弃,却被颂扬。”,对于弗兰肯斯坦的初代怪物卡利班来说,这里便是天堂。考森尼奥斯基强调的是类似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存在主义以及个体存在的感知,细腻地勾勒那个地点,那个时间,这个存在所体会的世界。他用一段段华彩般的音乐,精致地描绘着这些情感沁润的瞬间。
考森尼奥斯基对角色的切入角十分独特,他并不是以评论或叙事的态度从外在接触角色,而是以还原角色内心的所思所想的手法从角色内在的角度创作。我们听到的音乐不是像希腊剧场的叙事歌谣一样俯视角色,也不是多数影视作品配乐一样符号化来代表角色,我们听到的就是角色的情感本身,就是他们的流淌出的喜怒汇聚而成的潺潺音符。道连·格雷的主题(13. Dorian Gray)由长线条的弦乐构成,旋律苍老空虚而绝望,在后半部还结合了一次即逝的瓦妮莎善良主题,在永生的麻木之中闪现一丝对瓦妮莎的眷恋。弗兰肯斯坦的主题(29. Reborn)也是一段尤为凄美的主题,撇开旋律同考森尼奥斯基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朱丽叶主题只有一个音符之差不谈,这段配乐在弗兰肯斯坦幼年目睹宠物之死,亲人之亡的时候首次引入,如挽歌般余音绕梁。他的主题,就是对复生的渴望,对打破生与死之墙的毕生追求。以这个角度诠释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就同帕特里克·道尔(Patrick Doyle)版本的戏剧化配乐迥乎不同。而米娜(11. Mina),为何在回忆中显得如此无忧的米娜却有着如此沉重的音符?因为剧集并没有以米娜正面的视角描写过她,观众对她的认知也全都源于瓦妮莎的回忆。她的主题,也仅仅是瓦妮莎对她的一番番愧疚与思念,一首飘渺的歌谣。罗根笔下的角色有着王尔德的气质,《低俗怪谈》唯美而颓废的风格也十分符合王尔德的美学观。而考森尼奥斯基的浪漫主义作曲笔触也与这种颓废派美学一脉相承,与角色一同在黑暗之中寻求美的存在。
相比之下,恐怖氛围的配乐和动作戏配乐就显得没那么出彩。考森尼奥斯基的这个项目对他来说可以算是首次涉足大量的恐怖跟动作场景。可以听的出,沃伊切赫·基拉尔(Wojciech Kilar)的《惊情四百年》(Bram Stoker’sDracula 1992)多少对几段惊悚音乐的影响;而考森尼奥斯基一写肾上腺素飙升的动作类型配乐,就不可避免的跟亚力山卓·德普拉(Alexandre Desplat)的风格十分相似,《低俗怪谈》如此,去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如此。然而放入作品整体之中而言,这些不足可以被其他的光芒掩盖得忽略不计。况且对与喜好惊悚恐怖配乐的听众,许多片段的可听性还是相当的高,比如精神病院一曲(17. Asylum),铜管、大提琴同钢琴低音域的敲击,配以小提琴无序的高音滑音,营造出的刺骨的痛苦和冰冷的绝望,实在是入木三分。在这部作品中,考森尼奥斯基还十分不常见地用了不少细微的合成器音色或合成手法,比如米娜飘渺的主题,他让弦乐声音透过装有二十四枚弹簧的特制音箱产生鬼魅般的氛围回音。但总体上,他还是让配乐在听感上保持其古典性,让难以察觉的合成器音色增添更满意的效果。
《恐怖怪谈》的配乐不仅是考森尼奥斯基的又一部出色的杰作,更是今年电视剧中达到相当高度的音乐诠释。他为观众敞开了众位角色的心扉,以极其浪漫的线条,为这幅唯美且颓废的维多利亚奇人画卷勾勒出不可替代的优雅。这是一部浪漫的志怪,也是一份雅致的低俗。
音乐之于剧集:5/5
音乐之于专辑: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