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目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目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真实世界没有完美结局,如果你对世界上的事情了解得够多,你会发现,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真实世界没有主题,主流和非主流、好人和坏人、好的主义和坏的主义,这些划分常常站不住脚。从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件事,你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里,所有好故事里都有个英雄,有经历奋斗战胜敌人的主题,中间会有些冲突,但总会有个完美结局。然而,真实世界不是故事。真实世界没有主角,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甚至也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的。世界不在乎你的命运,而且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本文来源于《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作者:万维钢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导读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里,所有好故事里都有个英雄,有经历奋斗战胜敌人的主题,中间会有些冲突,但总会有个完美结局。
然而,真实世界不是故事。
真实世界没有主角,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你,甚至也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存在的。世界不在乎你的命运,而且没有义务让你理解。
真实世界没有主题,主流和非主流、好人和坏人、好的主义和坏的主义,这些划分常常站不住脚。从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件事,你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真实世界没有完美结局,如果你对世界上的事情了解得够多,你会发现,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cinian
万维钢
科学作家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著有《高手》及《万万没想到》
01
真实世界没有主角
▲ 图片来源:Gemma Koomen
一个现代人如果学习了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方法,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认为除了聪明和能干之外,他还应该拥有一些优良品质。其中一个品质,就是“不特殊论”。
能意识到自己不是特殊的人,就是“不特殊论者”。
现在有很多特别成功的人物,不管多厉害也没有表现出狂妄自大的姿态,有一种智识上的谦逊,这个谦逊不是假装的,他们是不特殊论者。
不特殊论者首先要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世界不会因你而存在,世界也不会因你而改变,不管你能做多少,其实这个世界的运行,基本上都跟你没关系。
“不特殊论者”的反义词,是武志红老师发明的“巨婴”。巨婴的特点是始终认为世界应该绕着他转,巨婴认为如果他不高兴,那就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他对这个世界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周围世界是不是让他高兴。
巨婴如果始终不长见识,就永远都不会成为不特殊论者——他们可能会变成“弃婴”。弃婴认为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世界已经一再让他失望,他完全失去了信心,也不再对世界提什么要求了,甘愿做个边缘人物。
巨婴和弃婴的共同点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永远都是从自己出发:要么就是世界对我好,要么就是世界对我不好。
相对于巨婴和弃婴,不特殊论者有个竞争优势:他能从别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这里有一个可操作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你应该把别人的需求和你的需求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假设你是一个老板,有个重大项目一定要在月底之前完成,你和员工都在加班加点,这时候有个员工找你请假,说他下周要结婚。
哪怕出于对员工的尊重而准了假,可能你也觉得这是一个麻烦,为什么早不结婚晚不结婚,非得在项目这么紧张的时候结婚?这就是因为你觉得你这个项目是最大的,所有不配合你的行为都是麻烦。
但如果你是个不特殊论者,你就会考虑到,对员工来说,有些事儿可能比项目更重要。这并不是说,不特殊论者就应该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不特殊论者只是会通盘考虑。
也许有些项目就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应该命令员工推迟婚期,但也许有些项目没有人家结婚重要,再进一步,你还应该把这个世界的运行状况和你的计划通盘考虑。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如果真的一切都恰到好处,各方面的条件正好让你把项目做成了,不特殊论者会想到这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局面。
不特殊论者知道这样的局面非常难得,所以他会更注重做事的时机。他既不像巨婴那样要求整个世界配合他,也不像弃婴那样完全被动等待,他耐心地寻找和调度。
02
真实世界没有主题
▲ 图片来源:Gemma Koomen
丑小鸭定理
了解丑小鸭定理,有助于我们变成一个更开朗的人。
丑小鸭定理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一只丑小鸭跟一只天鹅之间的区别大,还是两只天鹅之间的区别大?
直观的答案肯定是前者区别大。两只天鹅毕竟都是天鹅,长得肯定像,而丑小鸭跟天鹅是很不一样的。
但这只是考虑了它们的外形,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比较,比如DNA。假设丑小鸭是这两只天鹅生的女儿,两只天鹅作为夫妻,它们的DNA并不相似。
而丑小鸭的DNA一半来自她的父亲,一半来自她的母亲,所以要比较DNA的话,丑小鸭跟其中任何一只天鹅的相似度,都远远高于这两只天鹅之间的相似度。
这个道理是,如果要比较相似度,首先得看看比的标准是什么。
没有“客观”的分类
现在有一大堆东西,能不能给计算机一个任务,让它自动、客观地把这些东西分个类。丑小鸭定理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给出分类标准。
比如,把一群人进行分类,是按身高分、按肤色分、按学历分,还是按DNA的相似程度分?在此之前,必须先主观地给计算机一个标准,它才能进行分类。
如果没有主观标准,那根据丑小鸭定理,这些人中任意两个人的相似程度都是一样的,不管怎么分都可以,这就是“种族不存在”这个说法的最深刻含义。
如果非得把人按照种族分,这就是一种主观的、有偏见的分法。每个人都有各种属性,凭什么非得看种族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种族是不存在的。
但是这个批评也适用于所有的分类标准,按种族分不合理,难道按学历、按性别把人分类就合理吗?如果一定要说“种族不存在”,那么也应该说性别和学历不存在。
所以根本不存在完全客观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是主观的——换句话说,每一种分类都是有偏见的。先有“偏见”这个属性,我们才会根据这个属性去分类。
这个思想的应用,何止是在计算机模式识别领域,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一个有“佛性”的定理。
一点人生哲学
罗伯特·赖特在《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书中提到了“视角”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观察世界都带着一个主观的视角,我们把东西分成“好的”和“坏的”,其实就是在“对我好不好”这个偏见视角之下的一个分类。
而现在丑小鸭定理则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不是从“我”的视角出发,只要你分类,你就是有偏见的,完全客观、无偏见、不歧视,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呢?我觉得大概有这么三点。
第一,你可以随时跳出“默认分类”。
以前中国的社会习俗,陌生人见面一上来就先问“你是哪儿的人”,老乡跟老乡特别亲,把人按籍贯分类。我们知道了丑小鸭定理,就知道这个分类方法并不是天经地义的。
为什么不按照懂数学的和不懂数学的来分呢?为什么不按照打篮球的和不打篮球的来分呢?
每一只被人歧视过的丑小鸭都应该想想这个定理!你完全可以跟天鹅分在同一类。
第二,任何一个事物,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属性”。
比如这里有个金元宝,一般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个宝贝。但“宝贝”是金元宝的本质属性吗?它同时还是一块金属,一个文物,它比较坚硬可以用来砸核桃,凭什么就非得把它看成是一个宝贝呢?
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属性,相当于是“标签”,而没有哪个标签能代表这个人的本质。
第三,没有好处就别分类。
没有客观的分类,不等于说我们从此就不能分类了,也不等于我们必须看所有东西都一视同仁。把东西分类是一种方便的认知,我们完全可以随时根据当时的用途和价值观来给东西分类。
比如,如果让小孩给动物分类,他可能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如果让一位动物学家来分类,他可能更愿意把动物分成哺乳类和爬行类等;如果让商人分类,他首先想的是经济价值,哪个动物能帮他挣钱;让博物学家分类,他可能最关注的是这个动物的稀有程度。
先想到一个价值,分类才是值得的。如果没有价值,只是随便分类,就很有可能限制自己的认知,还可能无形地伤害别人。
如果没有好处,就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如果有人非得贴标签,我们就得小心,他到底想干什么。
丑小鸭和天鹅没有本质区别,多想想这个定理,我们可能会变成一个心胸更宽广的人。
03
什么是迷信思维
▲ 图片来源:Gemma Koomen
迷信思维到底是什么呢?先说一个洞见:当人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会有迷信思维。
1948年,一位英国人类学家研究过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一个原始部落,这个部落以打鱼为生。他们所在的岛上有个内湖,内湖里的资源非常稳定,只要去就有鱼,但是数量和质量都一般。
所以渔民们有时候要出海捕鱼,而出海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有时候能打到又大又多的鱼,有时候就会空手而回,搞不好还有危险。渔民在出海前有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他们是迷信的。
但是人类学家注意到,渔民并不总是迷信的,渔民只在出海捕鱼之前搞宗教仪式,要是去内湖捕鱼就不搞迷信活动。
如果你真的信神,难道去内湖捕鱼就不要感谢神的馈赠了吗?看来渔民并不怎么在乎神的感受……他们只是想做一些事情去干预不确定性。
迷信的四个等级
我们在世上生活,总要总结周围事情的规律,并且尝试干预和控制,这些是人的本能。找规律、想控制,这不叫迷信——迷信是过度地找规律和想控制。
反思自己到底是理性探索还是已经陷入迷信,我们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你相不相信,身边有些事情,是你不管做什么都控制不了的。
第二,你相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如果你不相信,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定要掌控自己的命运,认为世界上没有偶然的事情,那你这就是迷信思维。
据此,我想把迷信分成四个等级。
第一级是求神保佑。这个比较低级,寄希望于一种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神秘力量,把命运交给神。
第二级是追求好运气。这有点自我奋斗的意思,棒球运动员的小仪式和鸽子的多余动作,都算是积极的探索。
第三级是阴谋论。不相信有什么巧合,认为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有缘故的。比如那些认为整个世界杯都被赌球集团操控的人,他们过低估计了操控世界的难度。
第四级很难识别,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美国一个超市曾经实行过一个政策,如果顾客结账用的是信用卡,他的名字就会出现在收据上,超市要求收款员看一眼顾客的名字并且念出来。
比如收款员会对我说“谢谢你,万先生,”这样做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结果这个政策没实行多久就取消了,因为男顾客容易想多。有的顾客想,为什么这个女收款员要特意看一眼我的名字,她是不是对我有意思呢?
有的顾客会主动找女收款员搭讪,甚至在停车场等着人家下班,明明是个机械化的、例行公事的动作,他都能从中去找到某种意义。
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越低级的迷信越明显,越高级的越普遍。
关键就是怎么面对随机事件。公司某人犯了一个大错误,作为领导应该怎么办呢?这人是不是故意犯错?公司会不会“国将不国” ?
是不是非得来个严惩,然后修改公司章程,要求全体员工学习,形成一个新制度来避免这种错误?如果有点啥事都这么干,公司就没有正事儿了。
事实是有些事儿就是无缘无故发生的,纯偶然——或者你至少可以把它当作是纯偶然,因此你永远都控制不了,承认控制不了、放弃控制,才是科学态度。
最后我们可以对迷信做个广义的定义:所谓迷信,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04
高手关注的是一个概率系统
▲ 图片来源:Gemma Koomen
“运气”这个词是老百姓带有主观感性的说法,高观点的说法叫“概率”。
佛学讲“色即是空” ,其实我们平时所谓的好运气、坏运气,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概率,而且看到的常常与事实相矛盾。佛陀的眼中,好运气坏运气都是空的,高手的眼中只有概率。
我知道概率,我就对事情的结果有个基本预期,明知道中奖概率低,我根本就不会指望中奖。
坐小公共汽车有风险,但是小公共汽车便宜,如果我选择接受这个风险,那出了事我也不怨天尤人。
老百姓关心具体事件的成败,高手关注的是一个概率系统,只要这个系统合理,那么具体事件结果都只是偶尔有波动,长期看高手一定是赢。
球星与系统
假设你是个万里挑一的少年足球天才,上小学的时候就被一位体校教练看中了,你到体校之后,教练特别重视你,训练中经常给你开小灶,生活上也是嘘寒问暖。
你慢慢感觉到自己真是个天才,也许中国足球的希望就在你身上!但是很不幸,有一次训练的时候你受伤了,伤情严重,医生说你从此之后不能再踢球了,你感到天都塌下来了!教练来家里看你,他也非常痛心。
那么请问,教练是不是也感到天塌下来了呢?
对不起,没有。教练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你一个人身上,事实上他手里有好几个像你一样有天赋的球员。
那你说,不对啊,教练说我是国家队主力的水平,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孩子都有国家队主力的水平呢?这就是概率问题。
如果你一直好好地练到成年,那你就是国家队主力。问题是足球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运动,青少年选手会因为各种原因退出训练,有进国家队天赋的人很多,不断淘汰,最后剩下的那几个才能进国家队。
教练搞的是个系统工程,你只不过是在他系统中的候选池子里,站在教练角度来看,失去一个天才球员的确是重大损失,但也仅仅是一个损失。对你来说足球前途已经断送了,对教练来说这叫“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有的人拥有系统;有的人拥有的,只是别人系统中的一个角色,所以人要想真正安身立命,得建立自己的系统。
过滤短期信息
有个股票交易模拟实验,非常能体现思维模式的作用。研究者召集一些人,来模拟一个股票市场25年的交易——当然实验不用进行25年,受试者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定期参与一下就行。
整个市场里只有A和B两只股票可供选择,研究者事先设定:A股票模拟的是一个基金,表现很稳定,但是长期回报率比较低;B股票在60%的情况下上涨,在40%的情况下下跌;总体来说,B股票的设定表现比A股票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决买B股票。
但问题是,实验里的“投资人”并不知道这个设定,他们只是时不时看一下A股票和B股票的表现,然后自己做决定。
研究者想知道的是信息对决策的影响,实验根据“投资人”的表现进行了分组,有的投资者每隔“五年”才看一次股价,有的投资者“每年”看一次,有的投资者则是“每个月”都看股价。
实验结果是你查看股价的频率越低,赚的钱越多,每五年看一次股价的人挣的钱平均比每个月看一次的人高出两倍。
这是为什么呢?每五年看一次,在这么长的区间内B股票的表现比A股票好是非常明显的趋势,投资者肯定会把钱坚决投到B股票上面。
可是如果你看短期表现,那经常会出现B股票在跌、A股票在涨的情况,有时候B股票还跌得很厉害!短期看,你不容易看出来B比A好。
研究表明,业余股民的确不应该太频繁地查看股价,长期投资往往就是最好的策略。
这个道理是,有时候你了解的信息越多,你的判断反而越不准确,多出来的那些信息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伪知识。高手做事应该过滤短期信息,专注长期表现。
这个思路其实就是系统思维,要不计一城一池之得失。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所有信息都出来了,画个趋势图看看哪个信息最重要很容易,但如果信息是一点一点地出来,那短期波动就有很大的迷惑性。
所以“色即是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修行:当你损失一个好球员、买的股票正在往下跌的时候,你得对自己的系统有多大的信心,才能保持住定力。没有系统的人一惊一乍,有系统的人心静如水。
- END -
【此念】话题
你是如何看待迷信思维呢?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编辑 | 陈逍遥
排版 | 王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