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荀子·非相》记载:“禹跳,汤偏 ,尧、 舜参牟子(即重瞳)……古者桀、纣长巨姣美……然而身死国亡……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最早的重瞳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此时的士人对重瞳的认知差异极大。此外,作为伟大史家的司马迁又为何要着重强调出项羽的重瞳特征呢?答案明显,司马迁是在为项羽增光添彩,用“重瞳”突出项羽本人的神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迁为何选择了“重瞳”作为项羽的异相?在秦汉以前,重瞳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经典的“帝王之相”的?1.病乎?神乎?

说起“重瞳”,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项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外貌如是评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

司马迁从周生口中听到,舜具有重瞳,项羽也是如此,即将项羽的重瞳特征与上古圣贤舜的重瞳联系到一起,借此表现出了司马迁本人对项羽雄壮之风的崇拜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

但是,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又用了“闻(听说)”一词,如此看来,他似乎本人并不确定项羽是否真的具有这一身体特征。

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中为何会出现这样一段“听闻”的记载呢?

此外,作为伟大史家的司马迁又为何要着重强调出项羽的重瞳特征呢

答案明显,司马迁是在为项羽增光添彩,用“重瞳”突出项羽本人的神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司马迁为何选择了“重瞳”作为项羽的异相?在秦汉以前,重瞳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经典的“帝王之相”的?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2)

一、 何为重瞳:身负奇疾还是天选之子?

1.病乎?神乎?

最早的重瞳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此时的士人对重瞳的认知差异极大

《荀子·非相》记载:“禹跳,汤偏 ,尧、 舜参牟子(即重瞳)……古者桀、纣长巨姣美……然而身死国亡……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荀子将重瞳和瘸腿(跳)、半身不遂(偏)这种疾病并列,进而明确指出,桀纣虽然相貌出众却祸国殃民,尧、舜、禹、汤虽然相貌丑陋,身有残疾,但却利国利民,这显示了荀子将重瞳视作某种疾病的态度。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3)

这似乎是一种颇为科学的认知。所谓重瞳,又称重明、双瞳,就是指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当然,经过现代科学研究,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不可能真的有两个瞳孔

于是,一些学者指出,“重瞳”是一种眼结膜病变。这种眼结膜病是一种少见的黑色素瘤(恶性),有时就在瞳孔旁,乍看好似一个瞳孔。

如此看来,荀子作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早在先秦时代就对重瞳做出了较为准确的观察与判断。

不过,也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另一派士人将这种重瞳视作某种神异特征。在西汉时代编纂的《淮南子》中保留了这种春秋战国士人的看法:“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4)

舜的重瞳被他们称作“重明”,即眼中有两个眸子。这两个眸子让舜明察秋毫,做事合乎道义,随口说出来的话都条理清晰,宛若一篇文章。故此,在这一派士人眼中,重瞳俨然成为一种神异特征。

《淮南子》编纂于西汉初,《史记》编纂时间要稍晚于《淮南子》,由此一来,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极有可能受到了《淮南子》等相关记载的影响,选择用重瞳将“舜”和“项羽”联系到一起,以此歌颂项羽的神异。也正是在《史记》之后,“重瞳=神异”的理论日益发达,“重瞳=奇疾”的主张日渐消亡。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5)

2. “重瞳=天选之子”理论的发达

我们不禁感到疑惑,既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那么,为什么在《史记》之后,“重瞳=天选之子”的理论会日渐发达呢?

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天下逐鹿,此时的神道思想并不浓烈,占据主流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的功利主义思想。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儒生逐渐进入朝廷,开始用天命思想解读刘邦称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倡导的“天人感应”学说也逐步流行,成为西汉中后期士人的必备知识。“神秘谶纬思想”(谶是指预言,纬是指用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也日益发达。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6)

天命既然与人体具有了相互感应的理论基础,那么,反过来,肉体的特殊表征也能够反映天命。

如此一来,“重瞳”这种怪异的身体特征便被当时的士人选中,成为具有神秘色彩的身体特征

此外,从西汉末年开始,谶纬进一步成为表达政治思想的利器,诸多士人、政客借助谶纬游说统治者。到王莽改革之时,谶纬思想一度成为王莽施政的主导思想之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更是利用谶纬夺取天下、巩固政权,《后汉书》记载:“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十月,与李通从弟等起于宛”。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7)

众所周知,“刘氏”是汉朝国姓,王莽统治惹得天怒人怨之际,人心思汉,“刘氏复兴”的相关谶言屡见不鲜。于是,李通改造了当时流行的“刘氏复兴”谶言,加入了李氏辅佐刘氏的话,以此劝导刘秀起兵。在李氏再三进言下,刘秀最终接受了这一谶言并大肆宣扬,以此作为自身起兵逐鹿天下的合法性基础。

后来,刘秀在公元56年举行封禅大典,又“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此后,谶纬之说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流行。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8)

正因如此,我们才在东汉《白虎通义》看到了更为系统的“圣贤异表”描述,据《白虎通义》记载:“又圣人皆有异表。《传》曰:‘伏羲曰禄衡连珠, 大目山准龙状’……舜重瞳子……”其列举了伏羲、黄帝、舜等上谷圣贤的奇特外表,由此可以看出,在世人眼中,这种“圣人异表”的思想已经普遍化、系统化。

东汉时代,即便是一向以朴素唯物主义著称,笔锋锐利的王充也不自觉地受到了这种圣人异表思想的影响。他在其名著《论衡》中写道:“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舜目重瞳……”。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9)

由此可见,“重瞳=天选之子”的思想已经扎根在绝大多数士人心中,成为一种文化常识

二、 制造重瞳:两汉以降的重瞳

东汉以降,重瞳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圣人异表,成为士人心中的文化常识。细究相关描述不难发现,传世文献中,几乎一半的重瞳描述都出现在战国末至两汉时代,而这些记载都是后世对上古圣贤的追忆。也就是,“重瞳”作为帝王之相的固有印象其实是在两汉时期逐渐层累起来的。

1. 层层累加的重瞳

《论衡》记载仓颉“四目”,仓颉的时代远远早于东汉《论衡》,其他有关圣贤重瞳的记载也与此相同,全部出自后世追溯。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0)

如《尸子》(战国末)记载舜“两眸子”、《淮南子》(西汉)记载舜“二瞳子”、《刘子》(南北朝)记载颜回“重瞳”。

也就是说,这种“重瞳=帝王之相”的说法多为后世的追溯与附会。这种现象完美地符合了顾颉刚先生在民国时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说法,即,所谓真实的古代历史,很多都是后人关于历史的各种制作与虚构。

后世的士人与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与宣扬政治正确的需要,不断地为“重瞳”增加了新的寓意。于是乎,出现了一种倒叙现象,先秦人物的重瞳反而在数百年后、上千年后的文献中被第一次提及,此时,重瞳的真实性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重瞳所具有的各种政治意义。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1)

2.重瞳与帝王之相

从上面的讲述来看,到两汉时期,重瞳与帝王外貌的联系逐步增强。此后,历数具有重瞳特征的古代人物共计16人,其中君王超过总数的3/4,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除了我们所熟知尧、舜、项羽之外,据史料记载,王莽、吕光等人都具有重瞳特征

王充《论衡》记载:“虞舜重瞳,王莽亦重瞳”,《晋书》记载:“(吕光)目有重瞳。王猛见而异之。举以为将”。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两汉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瞳都还没有成为帝王的专属外貌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2)

当王猛看到吕光具有重瞳时,并没有想到吕光有异心,日后会脱离前秦政权,反而因为吕光的其他外貌而重用了吕光。这一案例足以证明,在十六国时期士人眼中,重瞳与帝王之相的联系并不绝对。

南朝的情况与之相似,《梁书》记载,沈约“左目重瞳子”,沈约只不过是一个文臣,以文才著称于世,沈约重瞳的记载与所谓帝王之相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到了隋唐时代,情况便大不相同。“重瞳=帝王之相”似乎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结构。《隋书》记载:“(鱼)俱罗相表异人,目有重瞳,阴为帝之所忌”。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3)

鱼俱罗作为隋代名将,功勋卓著,并目有重瞳,由此受到隋炀帝杨广的猜忌与疏远,最终落得斩首身死的悲凉结局。

如此,“重瞳=帝王之相”在隋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以至于隋炀帝也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

五代时期的朱友孜身为梁太祖朱温幼子,更是因为沈具重瞳而沾沾自喜,自以为天命在身。

《新五代史》记载:“(朱友孜)目重瞳子,尝窃自负,以为当为天子”。由此可见,“重瞳=帝王之相”的思想应该在隋唐五代时期彻底稳固,进而影响了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出现了不少身具重瞳者自命不凡的现象。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4)

总结

由此可见,尽管在现代科学看来,“重瞳”仅仅只是一种生理疾病,一种眼疾不愈的表征,并无特殊神秘之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重瞳”特有的政治、文化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一派士人以科学的角度看待重瞳,将其视作一种身体疾病;另一派士人将重瞳视作“圣人异相”,赋予它神秘色彩。

古时候的重瞳者有哪些?为何古人将重瞳(15)

在秦亡汉兴以降,随着儒家学说的逐步发展,重瞳的神秘色彩进一步增强。东汉以降,随着谶纬神学的大兴,重瞳最终被士人塑造成圣贤、帝王的外在表征之一。帝王之相与重瞳的联系在隋唐五代时期彻底稳固,形塑了现代人对“重瞳=帝王之相”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于赓哲.天命还是疾病?——解析古时的“圣贤异相”[J].月读 2021(06):89-95.

2. 晋文 赵怡冰.“重瞳”记载的起源、内涵与转变——从项羽“重瞳”说起[J].中国史研究 2014(02):193-20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