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哪两句诗表示了陆游的临终牵挂:位卑未敢忘忧国

哪两句诗表示了陆游的临终牵挂:位卑未敢忘忧国这陆游陆参议,秉性耿直,又与主官情谊深厚,估计是在开会的时候,说话比较随便了,不太注意尊重上官与同僚,甚至在公开场合顶撞上司。其一,直接背景。公元1176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任锦城参议,两人都渴望抗金复国,又都是文采斐然的诗词大家,一来二去,遂成莫逆之交。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这首诗作于公元1176年,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有三。

一位朋友问到陆游先生的两首诗,哪一首是他真正的绝笔诗。翻开案头的陆游诗集,对这两首诗展现出的诗人情操,敬佩不已,时隔800多年,铿锵之音,尤在耳边回响!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哪两句诗表示了陆游的临终牵挂:位卑未敢忘忧国(1)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这首诗作于公元1176年,写作此诗的创作背景有三。

其一,直接背景。公元1176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任锦城参议,两人都渴望抗金复国,又都是文采斐然的诗词大家,一来二去,遂成莫逆之交。

这陆游陆参议,秉性耿直,又与主官情谊深厚,估计是在开会的时候,说话比较随便了,不太注意尊重上官与同僚,甚至在公开场合顶撞上司。

另外,此时陆游已经42岁,诗名已盛,又是出了名的美食家,其名头不亚于他的前辈苏东坡,来到巴蜀之地,怎能少得了美酒佳肴趁年华?

这两方面主要原因,使得朝中主和派又盯上了他,上书弹劾,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大人迫于压力,只好解雇了陆游。

陆游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田亩,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

其二,间接背景。此前的公元1171年,王炎任职川陕宣抚使,驻军南郑(现陕西汉中),召陆游为干办公事,并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遗憾的是,同年十月,朝廷否决了《平戎策》,调王炎回京,王炎组织的抗金幕府就此解散。

这件事给了陆游很大打击,前后共计八个多月时间,是陆游一生中唯一一次最接近抗金前线。他亲自于大散关前线参与巡逻,考察敌情,呕心沥血制订的抗金策略,被朝廷主和派否决。本诗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很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心有不甘的遗憾之情。

其三,陆游的初心。说到底,陆游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在40多岁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雄心万丈的时候,即便是屡屡受挫,仍然不忘初心。本诗颈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很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心情。一边是对主和派的讽刺,一边是对自己为国出力的坚定,对自己将来报效国家的期望,都在这里。

所以,这首诗是陆游在正当年的时候,也遇到了知音伯乐,虽然未能成功,但是总让陆游有了表达爱国之心,展示救国之才的机会。是陆游疏泄愤懑情绪,表达爱国为国初心的一首抒情言志诗。

陆游逝于公元1210年1月26日,享年85岁。写这首诗的1176年,陆游42岁,也没有自杀的念头,所以,这首诗肯定不是绝笔诗。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哪两句诗表示了陆游的临终牵挂:位卑未敢忘忧国(2)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这首诗作于公元1210年,陆游逝世前夕,活着看复国无望,自己也已有心无力,但是,实在是心有不甘,遂以心血润笔,哽咽成此绝命绝笔之诗。

陆游出身官宦世家,父母都是名门之后。可惜出生于北宋南宋刚刚交替之际,时局动荡,只能靠家庭余荫庇护。仕途之路又因为在奸臣秦桧的阻挠,一直未能入朝为官,直到老贼病死,陆游才初入仕途。但是,放翁老先生是才高、性傲,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皇亲国戚,甚至皇上本人,只要他觉得没走正道,就直接上书直谏,因此,经常被贬。

陆游一生最看重的,是抗金复国。也曾有机会到抗金前线,并且根据自己实地考察,深思熟虑,与上司同僚多番讨论,提出了抗金方略《平戎策》,结果被朝廷否决。自此后,陆游曾被放逐故里13年之久。但是,只要朝廷起复他,他又会时刻谏言上书,倡议抗金复国。哪怕自己不能再上前线,不能再议北伐抗金,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利好消息,都能令放翁先生欣喜不已。

公元1203年,辛弃疾前往拜访陆游,南宋历史上两位诗词大家,又同是一生致力于北伐抗金复国的千古名臣,在陆游山阴老家相见,此时陆游79岁,辛弃疾也已经63岁,鬓已星星也,尚能饭否?

陆游勉励辛弃疾支持朝中主战派韩侂胄,早日用兵北伐,收复河山。尽管陆游也曾经谴责韩侂胄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贬朱熹、斥理学、兴“庆元党禁”,专权跋扈。但是,只要韩侂胄主张兴兵北伐,陆游就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写诗勉励,鼓励辛弃疾支持等等。可惜,自韩侂胄1206年引兵北伐,到兵败被杀,只短短2年时间不到,1207年,辛弃疾也在忧愤中郁郁而逝,对陆游的打击可谓是灭顶之灾。

公元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

这一天,是农历1209年腊月二十九日,对,除夕前夜,放翁先生不愿意再去迎接新年,那是苦痛的新,是折磨的新年,是心碎的新年!

这首《示儿》诗,是陆游先生真正的绝命绝笔诗,是以他的痛心沥血润笔,以他的不甘遗憾挥毫,以他的绝命精元发力,穿透800年历史,只为警示我们后辈牢记“华夏一体,九州一统”,国强民安!

我们不必纠结“金”也乃华夏一份子,因为放翁先生没有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是“爱国英雄”,但是他骨子里希望的,是我们华夏子民九州一统,国家安定。

今天的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安定”意味着什么?

我们正沐浴在这样的环境里,为展现自我价值,为家人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安详,为国家民主富强,而努力奋斗着!

没有“国家安定”,这一切,都是虚幻!

哪两句诗表示了陆游的临终牵挂:位卑未敢忘忧国(3)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