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历史上的古迹:宜宾书院的兴废
宜宾历史上的古迹:宜宾书院的兴废清代叙州府仅今宜宾市所属的县(区)即考中进士50人、举人466人。明代,叙州府仅宜宾县即考中进士54人,举人197人。54位进士中,9人为尚书、侍郎、总督、布政使,府以上官员26人。翠屏书院中殿清代,从康熙时起提倡官办书院,书院于是渐成官立教育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宜宾各县都新建了不少书院。这些书院,除楚材书院为地方名士合股修建外,其余主修人全为当地知县。书院传承儒学和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畅游宜宾#宜宾古代最早的书院,是建于北宋咸平元年(998年)的蟠龙书院。院址在今宜宾县观音镇合众村越溪河边,原为建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的蟠龙寺遗址。其下即越溪河,河随山势、曲折盘绕、有如蟠龙、因此得名。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有宜宾程氏三弟兄(程公许、程公说、程公硕)在此书院就读,后皆得中进士,蟠龙书院因此名声大振。
明嘉靖二年(1523年)状元杨升庵从蟠龙书院经过时,曾写下一诗《赞三程与蟠龙书院》,诗云:一门三进士,兄弟一龙图。越溪水莹澈,蟠龙吐灵光。”
明代叙州府共建书院8所,它们是:涪翁书院、三台书院、奉节书院、云台书院、凤翔书院、楼山书院、文印书院、翠屏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府属翠屏书院,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知府陆渊之建。
翠屏书院中殿
清代,从康熙时起提倡官办书院,书院于是渐成官立教育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宜宾各县都新建了不少书院。这些书院,除楚材书院为地方名士合股修建外,其余主修人全为当地知县。
书院传承儒学和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明代,叙州府仅宜宾县即考中进士54人,举人197人。54位进士中,9人为尚书、侍郎、总督、布政使,府以上官员26人。
清代叙州府仅今宜宾市所属的县(区)即考中进士50人、举人466人。
其中寄籍宜宾县,以兴文籍入学的薛焕曾署理两江总督、任江苏巡抚。他由金山知县到总理衙门大臣,为宦三十余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正处清王朝内忧外患时期。为富国强兵,他顶住清廷“闭关自守”国策压力,在连年战乱的中国率先推行洋务。光绪初年,他联络川中绅士,支持四川学政张之洞在成都兴办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并由他首任书院山长。
傅增湘,江安县城人,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曾任天津“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学堂”总理和民国北洋政府教育总长。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北洋政府阁议解散北京大学,傅增湘力阻不可,辞职相抗争。他退出政界,专事典籍收藏、版本校勘工作。30余年,对各家、各种精品阅读殆遍,撰《藏园东别录》四卷。生平所校群书近800种,共16300卷。晚年他把自己所校群书全部捐赠北京图书馆,并遗命把珍藏的朱版“双鉴”捐献国家,还捐了3000余卷书籍给四川大学图书馆,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戊戌新政期间,光绪帝下令:“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宜宾最早的西式新学堂,1908年更名宜宾明德中学。
光绪十八年(1892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在宜宾城鲁家园首办小学堂——福音堂女子小学堂,民国元年更名为真光女子学堂,后更名为明德女子小学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宜宾基督教浸礼会于宜宾学院街口开办男学堂,取名真道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名华美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更名宜宾明德中学。
叙州知府文焕,于光绪二十七年将翠屏书院改为尚志学堂,光绪三十年更名为叙州府中学堂(今宜宾市一中前身)。
宜宾县于光绪二十七年将敷文书院改为宜宾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成立学部,府、县废儒学署,改设劝学所,推广新教育。各县、乡书院至此全部改设为高等或者初等小学堂。
1300余年以来,中国文人学子赖以进升的科举之路被折断,中国的旧式教育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来源:《宜宾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