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京人的灭亡:今天的北美为何不说冰岛语
维京人的灭亡:今天的北美为何不说冰岛语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公元 793 年,第一支维京船悄然抵达英国北海沿岸的一家修道院,将其洗劫一空,食髓知味的维京人开始大肆劫掠欧洲各国海岸。北欧斯堪地納维亚半岛气候寒冷,耕地稀少,维京人的故乡挪威大部分地区陡峭多山, 仅3% 的土地可用来耕种。所以北欧在中世纪前期是欧洲人心目中的蛮荒之地。他年轻的时候,格陵兰的东聚落殖民地约有4000人,而几百里外的西聚落和文兰也生活着他的同胞。日常生活中,他努力放牧牛羊,与北极熊和本地人搏杀,把劳动成果卖给母国来的商船。日子虽然艰辛但充满希望,他在当地娶妻生子,和朋友们在酒馆中欢歌酗酒或者咒骂斗殴。但几十年后,曾经热闹的教堂和酒馆纷纷荒废,他看着聚落里的熟人一个个死于狩猎或者被杀,新生的孩子越来越少,亲人们也一个个死于饥寒。最终他自己也躺在床上咽气,肿胀的眼睛仍旧望着窗外-----可母国的商船已经有几十年没来了。
2018年,北欧五国(瑞典,挪威,冰岛,芬兰,丹麦)的人均GDP全部都在全球前20名之内。但在中世纪早期,斯堪的納维亚半岛却是全欧洲最野蛮,最被其他欧洲人厌恶的维京海盗的故乡。
但正是这些中世纪的蛮人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们领先哥伦布近500年跨过了大西洋,一度成功在北美建立了数个殖民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能保存到今天,那么加拿大和美国的通用语应该更接近冰岛语而非英语。
可惜他们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根据现代考古结论,在北美格陵兰的的最后一个维京殖民者可能活到了1450年。
我们设身置地想象最后一个在美洲的维京人的一生:
他年轻的时候,格陵兰的东聚落殖民地约有4000人,而几百里外的西聚落和文兰也生活着他的同胞。日常生活中,他努力放牧牛羊,与北极熊和本地人搏杀,把劳动成果卖给母国来的商船。日子虽然艰辛但充满希望,他在当地娶妻生子,和朋友们在酒馆中欢歌酗酒或者咒骂斗殴。
但几十年后,曾经热闹的教堂和酒馆纷纷荒废,他看着聚落里的熟人一个个死于狩猎或者被杀,新生的孩子越来越少,亲人们也一个个死于饥寒。最终他自己也躺在床上咽气,肿胀的眼睛仍旧望着窗外-----可母国的商船已经有几十年没来了。
北欧斯堪地納维亚半岛气候寒冷,耕地稀少,维京人的故乡挪威大部分地区陡峭多山, 仅3% 的土地可用来耕种。所以北欧在中世纪前期是欧洲人心目中的蛮荒之地。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公元 793 年,第一支维京船悄然抵达英国北海沿岸的一家修道院,将其洗劫一空,食髓知味的维京人开始大肆劫掠欧洲各国海岸。
斯堪地納维亚半岛适合耕作的土地不多
但实际上维京人并不仅仅是海盗,他们还是商人和杰出的航海家。同时他们还一样需要畜牧和耕作来养活自己。在7-8世纪,由于气候变暖和农具改良,粮食产量增长引发了人口增长,结果超过了斯堪納维亚半岛的容纳极限,于是大量人口开始向外移民。
一般来说维京人的目标是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但有时,错误的风向也会把他们的帆船刮到西北方,于是在公元800年维京人发现了法罗群岛,公元870年发现了冰岛,他们很快在这些地方定居。接着,在公元982年,他们到达了北美的格陵兰岛。
维京人航海范围
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有216万平方公里,比我们最大的省级自治区新疆(166万平方公里)还要大,但今天全岛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最冷的中部内陆地区最低可达到-70℃。时至今日,格陵兰岛上的人类也。不到8万。
那为什么维京人会在这个比母国还糟糕的环境下定居?
其实格陵兰岛海岸还是有暖和的地方的。根据古代冰岛人的文字记录和现代对古代花粉和冰层的研究,从公元800年到1300年,格陵兰岛处在一个“中世纪温暖期”,当时格陵兰沿海的温度可能比今天更暖和,夏季在5-10度甚至更高。这样的气候无疑是比较宜人的。
所以这个岛被取名为格陵兰----意思为绿色土地。据说“红发”埃里克因为杀人被驱逐出冰岛,他听闻曾有船被风吹到西面,发现一片绿色土地,于是在公元986年,他率领25艘船由冰岛出海前往这块土地定居,并命名为格陵兰。
"红发"埃里克
,
从冰岛到北美
维京人在格陵兰建立的两个殖民地都在格陵兰西南沿海,被他们称为东聚落和西聚落。到公元1000年,两个殖民地的人口加起来已经达到5000人。
生活在挪威和冰岛的维京人靠耕作小麦和养牛羊猪生活,于是在格陵兰他们也试图这么干,但格陵兰的温暖季节太短,很多传统农作物往往颗粒无收,很多出生在格陵兰的维京人一辈子没吃过一片面包。
而他们喜欢的猪肉在格陵兰也吃不上,虽然猪可以自己在林地里找吃的,但在寒冷气候下森林生长缓慢,猪往往会把一块林地破坏得无法恢复,因此猪也很快从格陵兰消失。而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格陵兰的牛一年里只有三个月可以放牧,另外九个月都必须待在牛圈里圈养,而维京人还必须专门空出田地为牛种植牧草。
至于鸡鸭鹅,它们甚至很难撑过从冰岛到格陵兰的航程。
在格陵兰的气候条件下,唯一能生存下来的是山羊和绵羊。所以维京人最主要的主食是羊奶制品和狩猎而来的海豹或者驯鹿。
特别奇怪的是,虽然维京人是航海民族,在挪威和冰岛时也都把鱼当成一种主要食物,可格陵兰的维京人反倒不怎么吃鱼,在目前出土的遗迹中,完全没有他们吃鱼的痕迹,不仅仅是没有鱼骨,也没有鱼钩,渔网的遗留。这一点到目前仍然是不解之谜。
考古学家通过翻古人的垃圾堆来判断生活水平,在西聚落的一个穷人村庄,考古 学家发现 当地人食用的海豹肉占肉类消费的85%, 山羊肉 占 6%, 驯鹿肉为 5%, 绵羊肉为 3%, 而牛肉则只有1%
而在富人农场的垃圾里, 驯鹿肉占肉类的32%, 牛肉占17%, 绵羊肉和山羊肉各占6%, 剩下的39%才是海豹肉。
而在红发埃里克,殖民的领导者本人的农场里,牛肉消费比驯鹿肉和绵羊肉都要多,至于山 羊肉则少之又少,几乎看不到海豹肉。
无论是何等艰苦的环境,富人和有权力的人总过得很滋润。
山羊奶酪是主要食物之一
与欧洲的联系在中世纪,跨越大西洋的旅途虽然不漫长,但却很危险。运气好的话,一周多的时间船只就可从挪威开到格陵兰,但即使对于航海技术高超的维京人来说,海上的损失仍然高得吓人,例如第一批从冰岛开向格陵兰的25艘船中,就只有14艘最终抵达。
所以通常情况下,每年只有二三艘欧洲船到达格陵兰,它们是被格陵兰的特产吸引来的:海豹皮,北极熊皮,海象牙,以及格陵兰猎鹰在欧洲的售价都很高。
格陵兰猎鹰
而这些商船从欧洲带来的货物则更加重要:除了格陵兰贵族阶级需要的奢侈品外,最需要的莫过于铁器和各种生产工具了。维京人需要这些铁器技术保护自己才能在岛上生存下来。
现在谈起他们的狩猎生涯让人难以置信,每年夏季,东聚落和西聚落的维京狩猎队都会泛舟顺着海岸向北航行,在靠近北极圈的地带狩猎海豹和北极熊--------有时,他们会捕捉活的北极熊,然后用绳索绑住,放在船上带回来------活的北极熊送到欧洲可是价值连城。
设想下,要在没有火器的情况下去捕捉一头重量至少在半吨以上的北极熊已经够可怕了,而维京人还要在漫长的航海过程中,在狭窄的船上和一头被绑起来的北极熊待在一起------真是作死行为。
捕捉北极熊并带上船
其实北极熊再凶猛,也阻止不了拥有铁器的维京人,对维京人影响更大的,其实是另一种更危险的生物-----人类。
格陵兰的冰原上不仅仅有维京人,在维京人到达格陵兰的200年后,有一个强大得多的民族也来到了格陵兰。
因纽特人是在一万年前通过白令海从亚洲迁徙到北美的蒙古利亚人种,由于中世纪暖期的到来,加拿大和格陵兰之间的浮冰融化,于是他们在11世纪后期到达了格陵兰岛。
因纽特人
虽然相比维京人,因纽特人是后来者,但是他们比维京人更熟悉极地生活。虽然他们没有铁器和马匹,但数千年来的发展,让他们学会了一系列生存之道。
首先是住房子,维京人在北欧的传统是住木头房子,可格陵兰的树木稀少生长缓慢,所以维京人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木材搭建房屋。而因纽特人却会造冰屋。冰是非常好的隔热体,因纽特人用兽皮盖住门,待在屋子里燃起火炉,哪怕室外的温度达到零下50度,室内也能够脱下外衣。这一切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
冰屋
然后是移动工具。因纽特人有狗拉雪橇,不仅仅如此,他们还使用设计精巧的海豹皮小艇在沿岸移动,相比之下维京人却苦于木头不足无法造船。
而移动工具的不同,代表着因纽特人有更强的狩猎能力,所可以出海捕鲸追踪游泳的海豹,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样一来在生存竞争方面维京人完全无法与对方竞争。
有防水设计的因纽特皮艇
因纽特人和维京人在格陵兰共处了约300年,然后维京人就在这种生存竞争中失败了。这点很有讽刺意味,因为我们知道一般来说,美洲土著是无法和欧亚大陆移民竞争的。
但在极地地区却不是这样,维京人移民缺少火器马匹,铁器也不足,当地的环境极大的约束了他们原本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完全输给了美洲土著居民。
维京人做错了什么?
除了在生存技术不如因纽特人以外,主观上维京人还犯了两个严重错误:
一本《挪威史》15世纪的手稿中, 记载了维京人和因纽特人初次相遇的经过:“ 我们的猎人在比北部狩猎地更北的地方, 碰到了身材矮小 的土著, 猎人们把他们叫做斯克拉埃林人, 如果他们被刀子刺中, 若不是很严重, 伤口就会泛白, 不会流血, 只有当伤口致命的话, 才会流血不止。 他们没有铁, 用海象牙做利器, 用尖锐的石头做工具。”
初次相遇,就想着用刀子刺一下,看看对方会不会流血,这也是当时他们的文化:充满了暴力和对外人的冷漠。
所以很快,维京人遭遇了报复:
公元1379年,“ 斯克拉埃林人攻击格陵兰人, 杀死18个男人,掳走了两个男孩和一个女仆, 迫使他们为奴”。
格陵兰的维京人消失的首要因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与因纽特人的战争中,而仅仅4000人的人口规模,让他们注定无法取胜。
而另一个原因,可能和维京人过于坚持传统有关。
传统是过去成功的经验,但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坚守以前的传统却是愚蠢的。
维京人生存基础薄弱的一大原因,是他们不肯适应环境,坚持要继续畜牧的生活,实际上无论是山羊还是牛,都会严重的破坏植被,使得维京人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格陵兰的维京人严重缺乏金属,在出土的遗迹中,金属武器的痕迹非常少,可能只有红发埃里克才穿得起全套金属盔甲,这成为他们失败的一大原因。
讽刺的是,维京人还耗用珍贵的木材和进口石料,在格陵兰兴建了巨大的教堂------教堂里的铜钟最后的归宿却是成为一堆金属碎片,在因纽特人中间流通。
仅仅数千维京人,却造了很多教堂
最后还有自然原因我们前面说过,促使维京人在10世纪踏足格陵兰的原因,和当时的“中世纪暖期”有关。
而维京人在格陵兰的最终失败,其实也和气候变化有关系。
在14世纪,正当维京人面临与因纽特人的冲击时,气候开始变冷,海面上的冰块开始增加。
而到1,5世纪,由于浮冰的增加,挪威和格陵兰之间的海路完全被冰山隔断,既然连20世纪的泰坦尼克巨轮都无法抵御冰山,那么挪威帆船自然更没有希望。
于是,在1436年最后一艘挪威帆船离开后,格陵兰的维京人和自己的北欧同胞彻底切断了联系,从此他们再也无法得到母国的铁器木材和技术支持。等待着他们的命运,在那时已经注定。
参考资料: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论维京人的商业活动和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