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详解:走下神坛的米格
米格23详解:走下神坛的米格俄罗斯空军仍在使用的少量米格-23适应苏联国情米格-23标志性的可变后掠翼自从人类的战斗机突破声速后,超声速空战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空军的发展的主流,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直至70年代中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各个航空强国不断追求着战斗机的速度性能,似乎速度变成了衡量战斗机性能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思路影响下,战斗机不断换装着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机翼的后掠角设计的愈发扩大,直至进化为三角翼,但是由此以来造成了飞机在低空机动性能上的不足,为了解决高空高速与低空激动的矛盾,诞生了可控后掠翼的设计思路。米格-23正是秉承着这样的设计思路,与米格-23同时代的可控后掠翼飞机还有美国的F-111以及欧洲的“狂风”战斗机等。 米格-23最大的飞行速度在可变后掠翼的帮助达到了惊人的2.35马赫,这样的速度超越了现如今大多数三代战斗机,但是由于可变后掠翼被米格-23带来了极为的复杂的零部件设计与多
米格-23战斗机
今天让我们来继续回顾米格的故事,上文曾写到诞生于二战战火中的米格设计局,在其后的冷战之中,凭借着米格-15、米格-21两款在当时性能优异的战斗机,在朝鲜与越南的战场上一战成名,奠定了米格设计局在苏联航空制造业中的霸主地位,也让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的名字永远的树立在人类航空发展史的丰碑之上。
而本文的主角米格-23,作为米高扬老爷子生平最后的遗作,却陷入毁誉参半的境地,这从某种程度上讲,米格-23的坎坷命运放佛也映照了日后米格设计局的悲剧结局,那么今天让我们把目光回溯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去探究一番让米格设计局走下神坛的争议之作,米格-23战斗机。
陷入速度误区
米格-23标志性的可变后掠翼
自从人类的战斗机突破声速后,超声速空战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空军的发展的主流,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直至70年代中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各个航空强国不断追求着战斗机的速度性能,似乎速度变成了衡量战斗机性能的唯一指标,在这样的思路影响下,战斗机不断换装着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机翼的后掠角设计的愈发扩大,直至进化为三角翼,但是由此以来造成了飞机在低空机动性能上的不足,为了解决高空高速与低空激动的矛盾,诞生了可控后掠翼的设计思路。
米格-23正是秉承着这样的设计思路,与米格-23同时代的可控后掠翼飞机还有美国的F-111以及欧洲的“狂风”战斗机等。 米格-23最大的飞行速度在可变后掠翼的帮助达到了惊人的2.35马赫,这样的速度超越了现如今大多数三代战斗机,但是由于可变后掠翼被米格-23带来了极为的复杂的零部件设计与多余的重量,使得米格-23的转弯半径过大,其预想中的低空机动性并未实现,反而使得可变后掠翼显得格外“鸡肋”。
适应苏联国情
俄罗斯空军仍在使用的少量米格-23
米格-23战斗机虽然有着相当明显的缺陷性,但是米格-23的诞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苏空军快速适应冷战新格局。因为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头二十年,苏联由于战争对于国内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尚未恢复,使得在冷战中处于美攻苏守的战略态势之下,而随着时间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国力的逐步恢复,在国际战略上苏联开始与美国积极争锋,冷战格局随即进入白热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米格-23的诞生对于苏联空军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前苏联因为在战略秉承防御态势,因此其武器设计也以防御为主要设计目的,例如米格-15、米格-21更强调战斗机的空战性能,着重赋予其截击机的使命,而米格-23则一反常态,是一款以主打攻击性的战斗机,其庞大的各型机载武器配合不俗的低空突防速度,使得米格-23具有较强的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能力,在战术层面符合苏联战略进攻的思路。
迟到的米格-23
采用能量机动论的三代机F-16
米格-23虽然符合苏联当局对于进攻性战斗机的性能要求,但是从整体设计上看,横向对比同时期的战斗机,米格-23已然落后,当苏联空军还在满足于可控后掠翼带来的速度优势时,同时期美国空军中已经诞生了更为先进的能量机动论,就在米格-23诞生之后不过数年时间,以稳定布局、电传飞控系统加上更加先进的航电设备而诞生的美国第三代战斗机F-15、F-16等,使得米格-23引以为傲的”速度优势“被三代机的“能量优势”甩进了垃圾桶中。
面对着美国主导的新一轮战斗机革新浪潮,苏联方面却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此时的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因为年龄较大已经退出了战斗机设计的第一线,但是米格的后继者并没有走出米高扬老爷子的固有思路,依旧深陷在在速度论的“死胡同”之中,米格错过了从二代机跨入三代机的最佳时机而逐渐走向下坡路,最终导致了米格-23在之后多次的局部战争中面对西方的F-15、F-16等三代机往往是毫无招架之力,也证明了其设计理念上的失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