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回分解单田芳:下回分解成绝响
下回分解单田芳:下回分解成绝响单老书里常说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自己也在八十四的时候驾鹤西去,莫非冥冥中自有定数?愿单老一路走好,天堂也有评书!直到高中的时候,下了晚自习,骑车回家一时睡不着,电视什么的是别想看的,可是灯已关,月色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清晖,间或有虫鸣,打开收音机,听的也许已变成有声小说,是王跃文的国画,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听书的习惯追本溯源却都是因为单田芳,在夜色和电波的絮语中渐渐沉睡,格外踏实。 相比其它几位大家,单田芳的烟酒嗓一开口就如同下班的铃声一般让人精神一振,听过之后甭管什么时候,听谁一学甭管是惟妙惟肖还是画虎不成,但一下子就知道是单田芳,这就是单田芳的魅力,也是一个无形的logo印记;听单田芳的书,无论是高来高去的短打书,还是骑马打仗的袍带书,就仿佛他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一碗大碗茶下去,开整,一天都不带累的,也没工夫走神,单老的书或许没有袁阔成的文,也没有田连元的萌,但是透
本文作者:m1390001
猛然看到一个消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逝世”,颇感唏嘘,借用前人写古龙的话说“下回分解成绝响,人间不见单田芳”,一代大师的辞世仿佛也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种艺术的消失。
谢霆锋今年在担任好声音导师的时候说“80后认识我因为歌曲,90后认识我因为电影,而00后认识我因为厨艺”,甚至不时在弹幕中看到“谢霆锋不是个厨子吗?”岁月真的是如白驹过隙,转眼90后都被人喊叔叔阿姨了,最早的00后也已度过18岁的成人礼,那么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是否还知道曾经有一种表演形式是人们某段时间的主要消遣或是情怀寄托?每次半个小时的评书时间就像是一日三餐不听一段就不得劲?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多么的让人又爱又恨?
在大院里的树下,拉开一张竹制的躺椅,绿荫遮住了太阳,嘴里吐着大大泡泡糖,来一个后来被称为“葛优躺”的销魂躺姿,然后把收音机打开,调到xx人民广播电台,先听单田芳的三侠五义,接着换个频段来一段刘兰芳的杨家将,再由袁阔成说一段三国,真的是不亦快哉!可以不去和小伙伴踢球,可以不去玩弹珠,可以……听书真的是魅力无穷!可这些或沙哑获浑厚或洒脱的声音都已是明日黄花,湮没在几代“老人“的记忆当中了。
相比其它几位大家,单田芳的烟酒嗓一开口就如同下班的铃声一般让人精神一振,听过之后甭管什么时候,听谁一学甭管是惟妙惟肖还是画虎不成,但一下子就知道是单田芳,这就是单田芳的魅力,也是一个无形的logo印记;听单田芳的书,无论是高来高去的短打书,还是骑马打仗的袍带书,就仿佛他就坐在旁边的石凳上,一碗大碗茶下去,开整,一天都不带累的,也没工夫走神,单老的书或许没有袁阔成的文,也没有田连元的萌,但是透着亲切,仿佛院里他二大爷,穿越了空间,没有阻隔。
金庸是武侠的宗师,马三立是相声的宗师,那么单田芳是评书的NO.1几乎没有什么争议,所谓“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五鼠闹东京或是明英烈中常遇春枪挑铁滑车,隋唐演义里程咬金三斧定瓦岗……如果说金庸给了一代人武侠梦,单田芳就是很多人剑侠情怀的启蒙者;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在于他用评书装饰了人们的梦,还自有文化在传承,上学前没看过原著的时候我就对水浒传、封神榜、隋唐演义乃至林海雪原等耳熟能详,甚至上学路上都时不常给小伙伴们说一段,听了乱世枭雄和百年风云对于什么清末民国史也能驾轻就熟,这样的启蒙或许就是后来历史课总拿满分的原因之一吧。
听单老的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这种是非观深埋到了骨子里,“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比“不以善小而不为”更直达人心;“小马乍行嫌路窄,大胖展翅恨天低”更激起年轻人的冲劲;“气死小辣椒,不让独头蒜”透露出的舍我其谁的自信;“不服高人有罪“的谦逊……
直到高中的时候,下了晚自习,骑车回家一时睡不着,电视什么的是别想看的,可是灯已关,月色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清晖,间或有虫鸣,打开收音机,听的也许已变成有声小说,是王跃文的国画,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听书的习惯追本溯源却都是因为单田芳,在夜色和电波的絮语中渐渐沉睡,格外踏实。
单老书里常说一句“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自己也在八十四的时候驾鹤西去,莫非冥冥中自有定数?愿单老一路走好,天堂也有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