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速生桉(治巨桉之痛)
整治速生桉(治巨桉之痛)提及巨桉,还得从上世纪80至90年代说起。彼时,乐山市聚集了一大批造纸、木材加工企业,为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全市开始大规模种植巨桉。夹江自1993年开始引进种植巨桉,在2012年达到峰值,面积达24万亩,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林山变茶山,茶园变公园!”站在绿山针茶业基地,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怀军感慨着茶园的翻天巨变。他指着远处朦朦胧胧的巨桉林,告诉记者:“这里之前正是通过巨桉林改造而来的。”更显勃勃生机高品质的林茶套种,给园区带来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铿锵。以此为核心驱动,一幅“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正在“全国重点产茶县”夹江徐徐展开。“病痛”大面积巨桉危害多
隆冬时节
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绿山针茶园
一片绿意盎然
错落有致的红豆杉 桢楠分布其间
更显勃勃生机
高品质的林茶套种,给园区带来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铿锵。以此为核心驱动,一幅“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正在“全国重点产茶县”夹江徐徐展开。
“病痛”大面积巨桉危害多
“林山变茶山,茶园变公园!”站在绿山针茶业基地,夹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怀军感慨着茶园的翻天巨变。他指着远处朦朦胧胧的巨桉林,告诉记者:“这里之前正是通过巨桉林改造而来的。”
提及巨桉,还得从上世纪80至90年代说起。彼时,乐山市聚集了一大批造纸、木材加工企业,为建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全市开始大规模种植巨桉。夹江自1993年开始引进种植巨桉,在2012年达到峰值,面积达24万亩,遍及全县各个乡镇。
尽管,巨桉人工造林为夹江县工业原料林培育和林农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却并非长久的“绿色银行”。据夹江县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邓晖介绍,调查结果显示,大面积种植巨桉纯林,不仅导致病虫害多发高发,地力退化明显,还严重破坏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对水土保持等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巨桉林里,草也不生,鸟也不飞,虫也不长。”新场镇党委书记吴雪松对“巨桉之痛”,感触颇深。在他看来,过量、单一地种植巨桉,既危害生态环境,又影响自然景观,“绿水青山”压根谈不上。
那“金山银山”呢?新场镇欣梧村村民朱时华,老早就将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以目前巨桉的市价,每年每亩收益仅1000元左右,而种上茶叶,收益可超万元,“种巨桉,早就不吃香了。”老朱感慨。
“止痛”统筹推进巨桉改造
留不住“绿水青山”,又攀不上“金山银山”,这样的巨桉已然失去存在的价值。
一个字──砍!
夹江一改过去自主砍伐的
“小打小闹”模式
变为“整体作战
”新年伊始就制定方案,对辖区成乐高速沿线的巨桉进行统一砍伐改造,主要涉及吴场、新场、甘江3个镇,待采伐面积3343.1亩。
在夹江县委县政府的统筹推进下,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党员干部主动带头,广大群众积极响应,迅速推进巨桉改造工作。针对部分家庭无劳动力、采伐工作较为困难的情况,镇村还组织民兵、干部鼎力相助。
截至1月19日,吴场、新场、甘江3个镇已累计采伐巨桉面积2016.3亩。党委政府干部立下“军令状”,要赶在1月31日前,完成辖区高速沿线巨桉全部采伐任务。
“治痛”林茶套种谋求“双赢”
淘汰了巨桉,“痛”止住就行了吗?不,“止痛”还需“治痛”!
“以茶为底色,我们将在沿线间种香樟、红豆杉等优质树种,打造林茶生态旅游示范带。”夹江县委书记龚德勤满心期待地说。
据了解,成乐高速公路夹江段林茶套种生态旅游示范带,全长23.1公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花园的旅游通廊。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夹江县森林多样性,对打造乐山“旅游第三极”具有重大意义。
效果图
“通过旅游示范带,可将我们的茶产业、林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展示给中外游客。”龚德勤表示,高品质的林茶套种模式,赋予了绿水青山更深的内涵。然而,在他的发展规划里,目标并不独这“一带”,还包括新场镇天福茶园、绿山针茶园及吴场镇三管村出口茶基地等“三点”。
走进绿山针林茶混交示范点,红豆杉、桢楠等优质树种与茶树竞相生长、相得益彰。基地负责人朱廷云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高矮错落的林茶套种模式,不仅不影响茶叶生长,还能改善生态,调节土壤,使茶叶的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价格也越来越好。
在朱廷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也逐步踩上节奏。如今,朱时华不仅把邻居家的10余亩地租下推广林茶套种,儿子也承租了70余亩地,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现生态与产值“双赢”
将“绿水青山”高效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正是夹江此次“大手笔”的初衷
“根本目标就是要提高老百姓收入。”龚德勤希望,能进一步以点带面,逐步淘汰全县15万亩巨桉林,向高品质的林茶套种、特色林产业进发,实现全县农业高质高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借此良机,“磨合”乡镇改革后的“后半篇文章”,切实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与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