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看的28本书:看一遍绝对不够
值得看的28本书:看一遍绝对不够哈耶克(1899-1992)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下面这7本书,就是我在大学四年读过的500多本书里面,给大家推荐的。这是我大学时候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有电子书的都会用kindle看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每周至少有2-3本书的阅读任务,算下来一个月至少要读12本,四年其实远超500本书了。当然,读书有选择性的读,那就再好不过了,对于理工课的学生来说社科类的书籍就该有较多的涉及(当然理工类类得书籍就更应该研究、学习了),这类书籍一方面可以调节理工类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人的思维,了解的越多和别人交谈起来就越自信。我想文史类的同学同样也需要对理工类知识有所了解。
大学是人生一个极为重要的准备阶段,在这样美好的青春年华,读书是一定会让人觉得不虚度此生的做法。我们应该读什么书?一种是用来提升自己的工具书,另一种是用来拓展人的思维和视野的“闲书”。前者多限于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后者则多数是理论著作以及多数前人留下的研究结果。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读书无用,是因为我们总在关注我们做这件事(读这些书)的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它对人生境界提高的作用。
俞敏洪说“大学生至少要读完400本书,有能力的可以达到800本以上”这句话虽然不一定谁都能做到,但至少说明一点多读书很有必要。
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文专业,每天的作业都是读书和写论文。老师会开出大量的书单,几乎每周都有读不完的书,但还是必须逼着自己读完,不然老师上课提问就回答不来!不过虽然说是“逼”,其实自己也很享受整个读书的过程,享受与中外大师精神交流的契合。
这是我们现当代文学课一年的书单
这是我大学时候图书馆的借阅记录,有电子书的都会用kindle看
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每周至少有2-3本书的阅读任务,算下来一个月至少要读12本,四年其实远超500本书了。
当然,读书有选择性的读,那就再好不过了,对于理工课的学生来说社科类的书籍就该有较多的涉及(当然理工类类得书籍就更应该研究、学习了),这类书籍一方面可以调节理工类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人的思维,了解的越多和别人交谈起来就越自信。我想文史类的同学同样也需要对理工类知识有所了解。
下面这7本书,就是我在大学四年读过的500多本书里面,给大家推荐的。
《通往奴役之路》 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哈耶克(1899-1992)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许多知识分子以“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主张“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而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清楚地认识到干预主义理论的谬误,对许多鼓吹“舆论一致”、“全民族最高利益” 、“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的现状和前景深感忧虑.于是,他奋笔痰书,写下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该书后来成为阐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何谓通往奴役之路?
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喻指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二三十年代大危机后的国家政策的“左转”,即积极干预经济、加大调控力度等做法。随着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这些做法逐渐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他认为,这样使国家权力无限膨胀,侵害公民自由与权利,导致独裁和恐怖,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国史大纲》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他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将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1984》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1984》的作者是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于1903年出生在英属印度,1950年因为肺病逝世,天妒英才,一生短暂,令世人惋惜,但其留下的经典作品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在《1984》里,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奥威尔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人们称为欧洲的“鲁迅”和“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书中创造的一些新词,例如:“新语”、“双重思想”、“老大哥”、“停止犯罪”等已被收进权威英文词典。
《拖延心理学》 快乐来自于按照你的价值观健康地生活,来自于跟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连通,它还来自于能够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来自于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够如实地接受它,就像虽然花园里长着一些蒲公英,而你依然能够乐在其中。《拖延心理学》的研究和出版耗费了作者近25年的精力。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咨询中心的成员简·博克(Jane B. Burka)与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从他们多年的心理治疗和经验分析中发现:从表面上看,拖延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关乎人的自尊的问题,涉及个人与其自身和谐相处的复杂心理。《拖延心理学》的问世,既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又联系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方面找出了拖延的缘由,并给出了一些帮助我们征服拖延的建议。
拖延这个问题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沉默的大多数》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如果说余秋雨是文人中的政客,王蒙是政客中的文人,那么王小波便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正如他自己所言:“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沉默的大多数》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后来《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文集,里面收录了王小波许多的杂文,大多短小精炼,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生活和生命种种看法和观点的集中表现。在书中,作者依然延续着他那特有的犀利语言和近似现场直播的刻画,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
《人生》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从作品的内涵看,路遥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是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
从哲学层面上讲,它反映了个体反抗既有命运(所在阶层)的卑微、悲惨和悲壮;从现实层面上讲,那是城乡之间无形鸿沟的典型写照。即便是农村中最优秀的子弟想要融入城市也这么艰难,让我们不禁为之心痛。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原名《两段婚姻》。“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
书里一条以安娜为主,写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她与卡列宁及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之间的冲突;另一条以列文为主,写他与吉提的婚姻,同时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重点表现他的精神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直到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 最终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美学散步》 我们知道我们一生生命的迷途中,往往会忽然遇着一刹那的电光,破开云雾,照瞩前途黑暗的道路。一照之后,我们才被确定了方向,直往前趋,不复迟疑。纵使本来已经是走着了这条道路,但是今后才确有把握,更增了一番信仰。 这个世界不是已经美满的世界,乃是向着美满方面战斗进化的世界。宗白华一生著述不多,虽与朱光潜先生是同时代的人,年纪相仿,但是他却不像朱光 潜一样著述甚多,宗先生极少写作,《美学散步》是先生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这部著 作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如何理解欣赏美及怎样建立审美态度。“美学散步”顾名 思义,我们应当怀着一种轻松愉悦像散步一样徜徉肆恣,有感即发。我们可以一边散步一 边享受宗先生在这部书里给我们搭建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
宗先生谈话和他写文章的特色之一,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它们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宗先生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一种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从早年到暮岁,宗先生独特地一直保持了下来,并构成了宗先生这些美学篇章中的鲜明特色。
《逃避自由》 现代人在幻觉下过活,他自以为知道需要什么,而他实际上想要的,是他以为应该要的东西。其实我们必须了解,知道一个人真正需要什么,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而且是人们必须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逃避自由》一书写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两次残酷战争的现代人开始不断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对战争中人性的杀戮与残暴的根源给予反思。深处战争中的弗洛姆不断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去疯狂地屠杀他人?不同于以往思想家从经济、政治和宗教根源去挖掘战争根源,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心理原因,并描述现代人的孤独与不自由的生存状态。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以及现代人因极度自由而产生的无能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类从自然,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在获得自我意识、个人化、自我发展的同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这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使得人们逃避自由。
什么是自由?实质如弗洛姆所说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倾向,建立起其个人对自然的部分统治,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质。”
《棋王》 柔不是弱,柔是容,是收,是含。含而不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都沾不上。阿城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代表作有《棋王》、《树王》、《孩子王》。
其中《棋王》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韧之作。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说语言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
阿城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与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和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但作家没有直接讲述这些“道理”,而是将其隐没于饶有风趣的故事和生动的艺术描写里而不彰。这正是《棋王》作为“寻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价值取向。